作者:郭刚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再提“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什么是尊严,如何保障人的尊严这一话题让我想起了本不值得再继续唠叨的本届春晚主菜——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当受捐助的单身母亲向捐助者赵本山跪下时,台下观众如欣赏京剧一般默契:“好!”然后是掌声雷动。与现场观众集体表示满意不同,我当时只感到苦涩,人为什么还要跪下,为什么继续失去尊严,失去了尊严的跪,为什么会迎来看客的掌声,我觉得我看到的故事与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无关。
现在有关人的尊严的话题,正值得展开探讨:什么事情在阻碍着我们获得尊严?
好,我们从《捐助》出发:
穷是否阻碍我们获得尊严
梁由之先生在他的作品《百年五牛图》中谈及鲁迅时,首先对鲁迅的个人财务状况做了一番记录和分析。言下之意是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做到一个都不宽恕,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桀骜文风,无疑是与先生在经济上的独立,富足是分不开的。财产与财产权保卫着人的尊严。记得陈丹青在他的《荒废集》里谈上海已经消失的几类人中,提到有一种贫穷而快乐的人,并且专门配发了周海婴先生的一幅摄影作品,一个卖熟食的小贩,贫穷,但是却带着得意的神情做着自己的工作。我理解使小贩获得满足的是尊严,这种尊严源于公民人格权的不受侵犯。今天我们身边总是城管与小贩,地方政府与访民的猫鼠游戏,体现的是公民宪法性政治权利的长期缺位,这些基本政治权利不落在实处,人的尊严无法保障。
国进民退是否阻碍我们获得尊严
否认不了,去年以来国进民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公共话题之一。从毕业生就业倾向中可以看出,国企,央企再度受到青睐,下海成了一个过去式的词汇。人们重新开始认同体制和身份。
19世纪英国法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提出了一个经典论断——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是对西方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演进的精辟概括,在我国3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同样适用。人成为身份独立,平等、自由的市场及社会主体,已经是今天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而今天国企、央企的大规模攻城略地,反映的是公权力的触手进一步挣脱本就弱不禁风的限制,伸向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依附权力成了保障权利的唯一方式,身份独立的丧失,法治的名存实亡,是对人尊严的巨大挑战。
顾大局是否顾的了尊严,维护稳定是否维护的了尊严
据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的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由于社会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一些群体就业困难,贫富差距加大,相对贫困人口增加,加上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2010年维稳压力不会减轻。
在这样一种社会溃败面前,对乱的恐惧以及治乱的维护政权合法性的诉求强烈地关联到了一起,成为了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政绩指标。
以上是我们面临的社会局面,这个局面使政府绷紧了神经。这种紧绷之下执着的非理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些东西会被牺牲掉。在有关法院审判工作要顾大局,律师执业要顾大局的种种精神与指示中,我们清楚的看到我们在失去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我们眼前失去了程序、尊严、法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丧失信仰。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关于自由、正义、公平,和维护个人人格尊严的信仰,这个信仰可能能够支撑我们完成社会的转型,而信稳定怕是得不了永生的。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