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作品只要进入市场就会成为商品,就有价格和价位,不同的画家也有不同的作品的市场价位。那么画家作品的价位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价格是谁来制定的呢?一般简单地说,古代和已故近现代名家的书画价位是历史形成的,而当代画家的作品价位是由作者本人制定,并得到社会认同的。所谓社会认同就是说你本人制定的润例有买家认账,有人买就可以,能实际卖多少金额,作品就是什么价位,就这么简单。所以对于当代画家来说无论制定什么价位,只要能卖出去就算数。
就目前来说,无论是近现代画家还是当代画家,作品价格最高的当属李可染。李可染的《万山红遍》75.5×45.5cm在2015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1.84亿元人民币成交,每平尺价位高达600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画家作品单位尺幅的最高纪录,是完全可以和国际市场上西方名家作品价位相媲美的。中国画家作品高价位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原因应该有这么几条:第一,艺术上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内涵和极具个性的个人风格。如前面提到的李可染就是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中国古老的山水画获得了新的生命。第二,中国画的一种新型笔墨的开创者与开拓者。还如李可染,他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感觉,突出了光感和质感,因而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对象的感性真实。第三,作品具有自然形成的市场号召力。这个条件和原因似乎显得有些玄妙,但却是市场不争的事实,其实所谓的市场号召力就是绘画作品里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大气象,一种令人心生喜意、心生崇拜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微妙,所以用市场号召力或市场感召力来形容。一些一流画家的作品却没有较高的市场价位,也只能用其作品暂时缺乏市场号召力来解释。第四,具有领导世界前端艺术的特色。高价位的绘画作品,必然具有属于世界前端艺术品的特点。第五,历史形成的市场价位的持续增长。不少高价位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第一次面对市场,而是在市场经历了几番风雨,最初的成交价位以今天的市场眼光来看也许并不算高,但当年都是天文数字,这也就是说许多高价位的作品不是偶然发生的。
画家作品市场价位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市场的反复磨砺。以历史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大抵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生前作品价位高,死后价位仍高;二是生前价位高,死后不值钱;三是生前价位不高,死后价位高;四是生前不值钱,死后也不值钱。
民国时期的书画名家们大都有自己公开的润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润例,见诸报刊杂志的很多,现在分析这些润例,可以看到几个有趣的市场现象:其一是有的画家当时标示的作品润例很高,如当时吴湖帆每平尺150元,谢稚柳每平尺120元,考虑到上个世纪30年代市场的物价情况,这些润例都是相当之高了,而现在这些画家的作品市场价位仍然是比较高的,稳稳地处在市场二线画家的位置。其二是有的画家当时润例并不高,如齐白石大概每平尺5元,黄宾虹每平尺15元,吴昌硕每平尺10元,但现在他们都是书画市场一线画家,作品价位都很高。其三是有的画家当时提的润例就不高,如胡佩衡每平尺8元,陆铁夫每平尺6元,现在他们的市场仍然平淡,艺术上算是三四流画家,市场上处于四五线的位置。其四是有的画家当年提的润例比较高,如上海的陈小翠每平尺56元,汪亚尘每平尺15元,而如今陈小翠作品的市场就有些不尽如人意,而汪亚尘就有点像陈半丁,相当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作品还不如他们在世时卖得好,虽然有时略有涨幅,但那是随着一二线画家的涨幅而水涨船高的随行就市罢了。
上面的例子印证了画家作品生前死后会出现的几种不同情况,似乎有些纷杂,好像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样子,其实不然,这里还是有些有规律的。从已故的近现代名家的笔单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凡是书画润例低于每平尺5元的,难成大家,凡是如今被公认的大家、大师们的润例,当年那个时段每平尺都在5元、10元,甚至20元以上。所谓的价位的“低”是相对的,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不会低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艺术和市场在某些时候并不等值,但市场多少会折射和反映出艺术的价值。书画市场是一个经济的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并不能以一时一地来论英雄成败,好的艺术作品总有一天会在市场上放射出光辉,尽管这一天的到来会有早晚之分。
对于绝大多数当代画家来说,其实一生中最要紧的是做一个合格的画家,画出好的艺术作品。因为无论市场怎样风云变幻、作品价位形成的因素多么复杂,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艺术决定一切,而时间则是一切艺术及其市场最无私、最公正的法官。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