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消息(具体拍摄时间不详),买得起艺术博览会举行,超过1100艺术家的作品将在博览会上进行拍卖
最近几个月,艺术博览会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不少圈内人士俨然成为“空中飞人”。但是,在一片“繁荣景象”中有人也提出了疑问。“在超级藏家、超级艺术家、超级拍卖行、超级画廊、超级美术馆一个个出现,占据着越来越多话语权和注意力的时候,可以期待中国的超级艺博会了吗?”胡湖(知名艺术圈人士、“姐夫拍”创始人)认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早已在艺术圈显现,未来“没有小而美的艺博会这回事”。
艺术博览会对一级市场会更重要
中国艺术品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由来已久。胡湖认为,艺术博览会对一级市场会越来越重要,这也会促使画廊、美术馆在展览和销售策略上做很大改变。
“当下市场行情并不景气,画廊的生存更多地取决于博览会的销售状况。它对博览会的这种依赖,促使它在博览会上投放的成本、花费的时间精力都会更多一些。”胡湖坦言,在一定程度上,画廊实际上与博览会已经绑定在一起了。“所以每年画廊都会把重要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带到博览会上来,积极促进了博览会的‘量’‘质’俱佳。”
来自《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的数据支持了胡湖的观点:2014年至少有180场国际性艺术品博览会,涵盖美术和装饰艺术品。美国的博览会份额最高,为39%,欧洲占38%,亚洲为12%。排名前22的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超100万参观者。
《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4年经销商参加艺术品博览会的支出约为23亿欧元。艺术博览会的成交额占经销商总销售额的40%,估计为98亿欧元。不过这低估了博览会的影响,因为博览会之后经销商通过持续跟进还会促成很多销售。
“画廊看中的正是博览会快速、可见的成交量,以及在艺术博览会上寻找到新客户、并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在这种期待下,博览会必须能够吸引到画廊平时请不到的买家,并在短时间内聚集到强大的客户群体,形成直观的成交额。这对于艺术博览会的主办方将是非常大的压力。”胡湖指出。
唐云辉 《简单生活之美》 芳草地画廊 2015上海艺博会参展作品
市场期待超级艺博会出现
对于国内艺术博览会遍地开花的局面,胡湖认为没有必要。
“放眼国际,无论是在纽约、巴塞尔,还是在伦敦、巴黎,基本上都是一家博览会‘通吃’。因为博览会需要非常强的一个品牌,强大到大家觉得我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要腾出我的时间,专门坐飞机,花时间、精力、财力来到这个地方,参加这个博览会。博览会必须要让这种财富阶层、超级企业家之类的人有这样的共识。比如现在人们普遍会觉得,到了每年的六月份,那我肯定要去巴塞尔,五月份我得去纽约……也就是说艺术博览会必须要有如此强的品牌号召力才能成功。”胡湖对记者说,“反观国内,上海几乎同时出现了三四个品质相当的小型艺博会。南京、杭州、广东、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一些‘小而美’的博览会,并因此获得掌声。事实上,这种局面并不会长久。”
“博览会的展位费一般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那么,如何实现销售、赚回参展费就成为很多展商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销售业绩不理想,画廊无法承担日益高企的展位费和差旅成本,亏本买卖都不会长久。”胡湖分析,“其次,在艺术博览会不断涌现的同时,会造成购买群体的严重分流。对于参展商而言,虽然博览会能为它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但是太多的博览会必然面临取舍。对于主办方而言,几个博览会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时间办展,虽然有利于外地客流的引入,但是客源也面临着取舍的苦恼。因为人的精力有限,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对艺博会这种严重依赖地域性,同时又面临国际化竞争的商业模式,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做大规模事实上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同一个城市可能出现多个高品质的艺博会,但规模巨大的艺博会往往只会出现一个。”
警惕艺博会同质化、低端化
有趣的是,艺术博览会在呈现高密度的同时,低端化、同质化也成为其显着特点。
“有一个问题就在于,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办高水准的博览会。全世界基本上博览会的举办都是在一线城市,巴塞尔是一个例外。但是国内呢,南京、杭州、广州、深圳都纷纷涌现出各种艺术博览会。但是这些城市不是一线城市,它的地域号召力和影响力有限,难以成就一个优秀的艺术博览会。”胡湖认为,眼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博览会,但是习惯了各占山头的艺术从业者,学会如何“合作共赢”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其次,中国艺术品公司的公司化、企业化程度还很低,即使是一些口碑很好的博览会,他们的团队从专业化程度、组织形态来看,也都各自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后,博览会需要做到国际化运营,可以跨区域、跨国界吸引全世界买家。但是中国的艺术品关税一直制约着市场国际化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从业者未来需要思考的。”
“也许,五到十年后我们可以期待中国的超级艺博会。”胡湖说。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