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美式当代艺术投机已是强弩之末

2015-07-17 14:25:44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河清

   
2010年9月9日,法国巴黎,村上隆凡尔赛宫“Oval Buddha Gold”个人作品回顾展。  对于艺术的标准,中国人是跟在美国后面人云亦云,还是

1.jpg

2010年9月9日,法国巴黎,村上隆凡尔赛宫“Oval Buddha Gold”个人作品回顾展。

  对于艺术的标准,中国人是跟在美国后面人云亦云,还是坚持自己的标准?结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大展,学者河清专程赴京观展并撰“告中国民生银行书”投寄澎湃新闻,就其办馆思路与当代艺术现状提出个人看法。他认为这事关中国的文化主权和审美主权。


  当下,国际市场已经捧炒了一大批西方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价位虚高。但这样的当代艺术金融投机,其实已呈强弩之末之势。所以一些国际掮客来忽悠中国人的钱,继续推行美国式“当代艺术”。但投机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洋葱头终究还是洋葱头,成不了“艺术品”。


  前些天,贵行出资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贵行已经有两家现代美术馆,这是第三家了。虽说是现代美术馆,但据有关介绍,贵行经营的是“当代艺术”。


  于是一个根本性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当代艺术”?


  本人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西方美术史硕士研究生,后去巴黎留学生活过10余年,自信对什么是“当代艺术”还比较清楚。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当代艺术”,大部分不是艺术。至少其主要形式,把日常物品直接拿来陈列“装置”,不能算艺术。


  具体理由,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贵行本意是要搞美术馆,殊不知,美术这个概念已经不幸逝世很久了。如今都已改名叫艺术或视觉艺术……在当今西方,“艺术”早已不谈美了。你们可以去问那些专家,他们也一定会告诉你们,“当代艺术”不追求美。所以,贵行对外挂牌“美术馆”,委实名不符实。


  “当代艺术”从理论上讲,是追求“新”,所谓“新之崇拜”。为了求新,便有各种各样追求怪异、怪诞、荒诞、血腥等极端。在西方,有女人用刀片割自己的脸,割自己的肚皮,把钉子扎入自己的手臂,有人当众手淫,有人以头撞墙,有人把脑袋浸入脸盆水中呛得死去活来,有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等。在中国,有“当代艺术家”切开自己的背,种上青草,有吃食死婴等等……惊世骇俗,不胜枚举。所以说,“当代艺术”求新不求美,常常怪力乱神。


  那么,这个“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前世今生?


  (一)


  本人10年前出过一本书即认为“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美国在二战以后向全世界推广的“美国式艺术”。它首先颠覆了欧洲法国的“美术”,强行把西方艺术之都从巴黎迁到纽约,由此夺得西方艺术主导权,与苏联进行文化冷战。


  这种美国式艺术,所谓“当代艺术”,其主要形式是1960年代兴起的实物装置(波普)、行为、概念,后来加上影像……这样定义“当代艺术”,不是本人随意个人所为,而是西方几位最权威的“当代艺术”理论家是如此定义。


  于是可以发现:第一,“当代艺术”不是指当代所有的艺术现象,而是仅指其中一小部分、某一种类的“艺术”,即实物装置、行为、观念、影像……它套着时代这个大帽子,但不是时代概念,而是种类概念。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与当代无关,仅仅专指美国倡导的那一类“艺术”。


  第二,“当代艺术”不包括绘画和雕塑,即不包括美术,实际上是“反美术”的。历史事实表明,“当代艺术”后来以“装置”取代了绘画,以所谓“公共艺术”取代了雕塑,最终消解了美术。


  中国有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那么这个美国弄出来的“当代艺术”,圣人是谁呢?他是一个名叫杜尚的法国混混。此人逃避一战兵役来到纽约,1917年送一个小便池去参加某展览,未获通过,最后并未展成。本来,这个恶作剧早已被历史遗忘。但二战以后,美国为了颠覆欧洲的美术,硬是把杜尚从历史遗忘的黑暗中拉出来,捧上了神坛,因为杜尚把日常物品(小便池)点化为“艺术”。


  在杜尚的样板下,美国推出了一种所谓“波普艺术”——Pop Art,把日常实物“装置”一下,就成了“艺术”。这里的Pop,是popular,一般译为“流行的”,其实是“大众的”,最准确应译为“流俗的”。这种“流俗艺术”,让艺术与生活没有区别:日常生活就是艺术。


  两位西方“当代艺术”名人就是这样说。德国人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美国波普教父沃霍尔说:“随便什么物品都可以是艺术品”。1964年,沃霍尔指着地上一堆西红柿汤料的箱子说:“这就是艺术品”,于是这些箱子就成了价格惊人的“艺术品”。从此,艺术变成一个指认和命名日常物品的活动。


  正因为艺术品与日常物品没有区别,经常发生在“当代艺术”展中,保洁工人把“艺术品”当垃圾清除掉,或观众失误搞坏了“艺术品”。最近某艺术微信号也在搞猜谜,让读者去区别两个家用水池、两个花盆、两堆垃圾(“堆积物”),其中哪一件是“艺术品”?


  这难道不是一种公然的指鹿为马?一种点石成金的现代巫术。


  正是在这种指鹿为马的逻辑下,一些市井俗人,工人、保安、花匠、证券经纪人、无业游民……摇身一变成了国际著名“艺术家”。那位美国保安用白颜料涂抹的“白色绘画”,前些时听说要拍卖1亿多元人民币。那位法国花匠把小花盆放大,涂点金色颜料,被作为法国顶级艺术品供人膜拜。那位“自学成材”的意大利人曼佐尼,用自己大便制作了90盒《艺术家之屎》的罐头,以黄金价出售,一罐难求……


  人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把本来不是艺术的东西,命名为“艺术”。


  “当代艺术”既然可以点石成金,于是成为最理想的金融投机物品,形同暴利回报的股票。英国人赫斯特的一个药柜子,从最初的十几万英镑,十多年间来回数次大西洋,被炒到1000多万美元。曼佐尼的大便罐头,近年已拍卖到100多万元人民币。为确立美国的艺术霸权,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被西方金融市场炒成全世界最贵的绘画。波洛克滴洒颜料的抽象画《作品5号》,前些年被拍出1.4亿美元!罗斯科的抽象画,也动辄数千万美元一件。

2.jpg

波洛克滴洒颜料的抽象画《作品5号》

  “当代艺术”把艺术等同于生活,似乎人人皆艺术家,物物皆艺术品,但实际上是受操控的。全世界大约有30-50位大画商、画廊老板、大博物馆馆长和大艺术批评家,他们控制了谁可以是艺术家,何物可以被命名为“艺术品”,形成一个所谓“三M党”(市场、博物馆和媒体)。就是说,“当代艺术”的命名权控制权,完全掌控在西方人手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完全依附于西方“当代艺术”。中国人要成为“当代艺术家”,必须要得到西方“三M党”的认可。


  “当代艺术”还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当代艺术”由美国主导,本来就有文化冷战的背景,非常讲政治。当年美国资助苏联“政治波普”,鼓动苏联“当代艺术家”丑化苏联领袖,讽刺苏联政治体制,为苏联的崩溃立下汗马功劳。近年一位中国画家曾梵志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在香港拍出1.6亿港元,少先队员戴着面具,手上沾满猩红的西瓜瓤(鲜血淋淋),具有明显的政治讽喻涵义。此画拍出高价完全不是因为其艺术价值,而仅仅是由于其政治价值。


  “当代艺术”是一个受美国主导的“国际”,势力非常强大,1979年以后,尤其是1985年所谓“85新潮”之后,这个国际又把“当代艺术”推向了中国……


  (二)


  需要补充的是,美国人在战后1940-1950年代,最早推出的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绘画。英国学者桑德斯写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揭露中央情报局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主创者,将其作为“冷战的武器”,推向欧洲和全世界,与苏联抗衡:写实绘画代表“极权”,抽象绘画代表自由世界。


  但抽象绘画毕竟还是画,跟欧洲人比试绘画,美国人远不是对手。于是美国在1960年代推出“波普”实物装置,宣称超越绘画。还经常有理论家出来宣告“绘画已经死亡”……


  应该说,西方“现代绘画”摆脱了古典绘画的严格写实,扩大了绘画表现力,完全应该肯定。抽象绘画也是有一小部分可观可赏。比如,我很欣赏的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就有格调,有中国画的神韵。中国人能欣赏大理石纹样,欣赏假山,更不要说书法了,说明中国人自古就能欣赏抽象的形式趣味。但是,抽象绘画由于没有具体物象参照,是极其困难达到形式的丰富性,或丰富的“肌理效果”。所以,好的抽象画非常难画,非常稀罕。而大量的抽象画,要么空洞单调,要么走向装饰或几何图案,要么乱涂乱抹,毫无价值。


  由于抽象绘画有“冷战武器”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也包括了抽象绘画,还包括一些影射政治体制、追求怪异的写实绘画,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说法比西方宽泛。


  国际势力在当今中国推广抽象绘画,与当年欧洲情形极其相似。但恕我直言,当今中国那些“著名”抽象画,大部分都是故弄玄虚、毫无价值的垃圾。包括那位作品动辄千百万元计件的W先生,他的人品、文章和早期油画都很好,但他的彩墨抽象画,多用粉红粉绿,失之“轻佻的俗”,至多算漂亮,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抽象绘画本无主题内容,是纯粹诉诸眼睛的“视觉艺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信地凭自己的眼睛来评判。


  “当代艺术”那些装置、行为、影像,经常声称在表达“观念”,生拉硬扯一些本来非艺术的社会学主题,如女性主义、环保、社会问题。其实,这只是做幌子,为了掩盖本身艺术性的阙如,或“艺术的贫困”。说得好听,是艺术达到了“哲学”层面,理念(概念)淹没了形式,艺术消亡(黑格尔的三段论,美国人丹托也宣称“艺术史终结”)。但那些“当代”作品所宣称的观念,常常牵强附会,似是而非。有些故作批判性,自身并无多少深刻思考,不如说是投机。

[page]


3.jpg
草间弥生儿童色作品

  所谓“行为艺术”,常常只是日常游戏,或不知所云的即兴表演,甚至自虐自残,不能算艺术。但“影像艺术”——摄影和录像,本身确实是艺术。本来可以明确归为摄影艺术和电影(动画)艺术,完全不必归入“当代艺术”。之所以影像被拉入“当代艺术”,其实为了是打压、削弱乃至取代绘画。不过,当代影像中,有大量作品只是把杂乱、冗长的日常生活镜头,简单组合在一起,也难以算艺术。


  “公共艺术”扩大了原先“雕塑”的范围,有些金属和综合材料制作的作品还有些观赏性,但普遍地当代“公共艺术”显得简单、空洞和无趣。


  (三)


  再来看看这次贵行北京美术馆的开馆展。本人看了展览后,发现大部分作品是日常实物装置,影像也很多,绘画最少,只是做陪衬。而绘画作品中,也只有三四件还算不错,一半以上很平庸,有些甚至很烂。一部分摄影和几件录像动画还不错,但大量记录日常场景的影像作品,冗长而无聊。有几部纪录片长达一个多小时,似乎不应放在画展上看。


  展览的绝大部分实物装置作品,本人认为难当“艺术”之名。有件作品是把一个房间的沙发、床、废纸篓等日常物品切割去一部分,然后“装置”陈列(这件作品还获得了这次展览最牛X的“评委大奖”)。还有可以见到:一个大棋盘上面摆了两副象棋,一面墙上贴两横排街牌号,一件家谱的陈列,一个墙上打的洞掉下一些红砖粉,一台玉米脱粒机,一本打开的词典,一个厕所淋浴间一角,一个堆放写字台、椅子、五斗柜、热水壶的墙角,墙上挂着一把烧水壶和两把铁锹……展览的三个单元之一“田野考察创作计划”,做了点社会考察活动的记录,也带回来一些实物搞装置。


  当然,这些装置都有说法,据说都表达观念。但这样直接陈列日常物品,即便观念“政治正确”,若无艺术加工,终究让人看了莫名其妙,无趣,假大空。举例说,那两长横排街牌号的装置,题为《一条街》。有趣吗?我不觉得有趣,很无聊。还有个大圆玻璃罩,里面放一个装着很小一粒东西的小盒子,题目叫《一粒砂》。就算暗示“一沙一世界”,原句的想象和诗意荡然无存,极其无趣。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这个展览除了很少一部分绘画和影像,基本上是跟风美国主导的“当代艺术”,是中国人制造的西方“当代艺术”,只代表当今中国很小一部分“艺术家”,而不能代表真正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展览标举的口号——“民间的力量”,似乎代表中国民间,但其实跟真正中国的民间社会毫无关系,与中国主体社会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这里展出的所谓“中国当代艺术”,背后所推动的,乃是“国际的力量”。


  展览的“征集单元”和“特邀单元”,所入选的人许多都是近三十年已经在国际上捧红的“中国当代艺术”明星,或一些潜在有望在国际上走红的人。入选展品也基本上是国际所认可和有望得到国际捧炒。除了很少一部分绘画和影像,这些展品的欣赏观众主体,基本不在中国,不是中国人民,而是在国外,寄望于国际市场,是“专为国际而出口的外贸产品”(参阅拙著《艺术的阴谋》)。许多作品都打上英语或法语字幕,就是希望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第三,展览中有件题为《XX主义猜想》的作品,含有“……专制独裁,民主自由万岁”的标语、丑化政治领导人形象、改画政治风波照片的内容。


  直接陈列“装置”日常物品是不是艺术?这实际上是一个简单、也是根本的关于“当代艺术”的问题——贵行认为杜尚的小便池是艺术品吗?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是回答“当代艺术”是不是艺术的问题。回答是,就是承认“当代艺术”是艺术。回答否,就是否认“当代艺术”是艺术。


  这里涉及一个艺术的命名权或艺术主权的问题。定义何为艺术、何为非艺术,是一种权力。


  美国人定义是艺术的,中国人是否也要跟着承认是艺术呢?中国人是否可以坚持自己对于艺术的标准?跟在美国人后边人云亦云,不仅是丧失艺术主权,也丧失了一个人的基本常识判断。我认为,中国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标准,理直气壮地说:小便池不是艺术品。


  对于中国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风雅。一件艺术品,应当有雅趣,可以雅赏。雅与不雅,雅俗之辨,是中国对于艺术品评的最基本标准。换说成美术,则要表现美,愉悦性情,赏心悦目。更高要求的话,应该是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所谓艺术家,总要有点艺,有点术吧,所谓“技术含量”。缺艺寡术,谈何艺术?


  中国绘画理论家谢赫早就给我们留下一句箴言:“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艺术本来无需强调时代,所谓“现代”“当代”。艺术只有好坏之分,而无时代之别。好的艺术,是永恒的。所以,艺术应当有标准,有是非。


  艺术和生活终究是有区别。幼儿式玩具和简单玩意儿,终究不是艺术。如果我们神智还正常,把艺术作为一种雅术,那么,这些美国人命名出来的“当代艺术”,所谓“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本来就不是艺术!


  其实,西方有识之士也明确否定“当代艺术”。法国著名哲人波德里亚尔曾明确宣布:“当代艺术”“一钱不值”(nul)。英国学界名人罗杰?斯克鲁顿(R. Scruton),去年底在BBC新闻杂志,也撰文激烈批评西方“当代艺术”是“撒谎和造假”,指控英国“当代艺术”巨星赫斯特用福尔马林泡一条鲨鱼是“骗局”,揭露“混入艺术界的伪君子和造假者,数不胜数,源源不绝……”。


  (四)


  去年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习近平明确表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批评大裤衩那样的“现代建筑”。


  批评“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也是在批评中国的“奇奇怪怪的艺术”,本应引起中国倡导“当代艺术”的体制官员和专家的深思。遗憾的是,他们无所触动。


  “现代建筑”与“当代艺术”一样,也是美国二战以后在全世界推广出来,是一种美国式建筑(参阅拙文《灾难性的普利兹克奖》)。这种美国式“现代建筑”,宣称“装饰是一种罪恶”,抛弃装饰,可以说是一种“反建筑”。


  美式现代建筑在外形上也表现了一种幼儿式的简单,如同幼儿搭积木——一块豆腐(方盒子“楞形建筑”),几块积木(经常歪七斜八),一块面团(非线性)。美国将这种“极简主义”的楞形建筑,美其名曰“国际主义风格”,在全世界推广。三十年来,在国际势力的忽悠和中国“现代建筑师”的配合下,中华大地如今到处都是这种光秃秃、直楞楞的“现代建筑”。而中国自己的建筑风格,被贬称为“传统建筑”,遭到冷落和遗忘。


  美国是“话语操纵”的高手。明明是日常物品,竟能命名为“当代艺术”;简单至极的方盒子楞形建筑,被命名为“现代建筑”。它给这两个与时代毫无关系的事物,赋予时代之名,占领话语制高点,推向全世界。


  中国“当代艺术”界和“现代建筑”界,是两块被美国人深度洗脑、崇洋媚外者把持的重灾区。习主席明确批评美国式“现代建筑”,让人喜大普奔。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建筑界已开始对美国式现代建筑有所反省。据说有百名建筑师炮轰建筑界“求大求洋求怪”,“千城一面”。据未经核实的传闻,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人努维尔设计的中国美术馆新馆,因为像一具棺材,而被上层搁置。如果传闻属实,那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界夺回主权的标志性转折,大快人心。


  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当今世界和未来中国的大势?


  中央去年高调纪念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并呼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肯定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这一点是对百年中国文化自卑、文化自虐、文化自宫情结的空前反拨。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主体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心正在不断增强。中国真正的民间社会,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的肯定和热爱,在持续不断地升温。


  而与此同时,美国和西方正日益明显地走向衰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资本对“当代艺术”的炒作明显趋于走低。


  这就是当今世界和未来中国的大势。贵行美术馆应当看清大势,去经营真正的美术,真正符合中国主体社会市场的美术作品。


  国际市场已经捧炒了一大批西方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价位虚高。波洛克的一张抽象画竟然卖到1.4亿美元,不能不令人想起当年荷兰郁金香投机:一个像洋葱头似的郁金香球茎,竟然炒到6700荷兰盾,可以买下一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豪宅。但投机泡沫终究还是破灭,洋葱头终究还是洋葱头。


  这样的“当代艺术”金融投机,其实已呈强弩之末之势。所以一些国际掮客和买办想到忽悠中国民间资本,用中国人的钱,来继续推行美国式“当代艺术”。


  忽然醒悟,国际势力如今是要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历来外销的态势,将其由出口转为内销。目标人群,应是中国那些完全不懂艺术、只迷信“专家”的民营企业家,一群我完全没有贬义称呼的“土豪”。我看到消息,一些人已经在忽悠浙江的企业家,组织“浙商艺术之旅”,来北京观摩“当代艺术”!


  贵行的主事们,请不要迷信那些“当代艺术”的国际掮客、买办、“专家”和官方代理人。你们只需睁开眼睛,恢复常识。不要说自己不懂。对这些“当代艺术”,其实只需常识就可以评判。


  非常欢迎开展一个民间大讨论,把问题摊开来,让大家来辩一辩小便池到底是不是艺术品。这里的实质问题,是要夺回中国的文化主权和审美主权。


  日常物品终究不是艺术。这些东东甚至称不上奇奇怪怪的“艺术”,只配叫奇奇怪怪的玩意儿,甚至不是玩意儿。


  真心奉劝贵行不要被奇奇怪怪的玩意儿忽悠,应验中国“人傻钱多”的咒语!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