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从1990年代初起步至今,在历次全球或地区性的金融危机中,虽有受到些不利影响,但每次都借助他力得以幸免。但是,进入2013年以后,面对全球性的经济新常态,特别是身处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中,拍卖行业必须要做出深刻反思,并认真探寻一条有助于持久发展的市场之路。
1997年以来,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风波和2007-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潮。不过,这两次的影响却与同一时期的世界或地区经济走向全然不同,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或措施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20世纪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由于内地股市不振,房地产业低落,致使大量资金流向从来都只有小众参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一些初尝甜头的拍卖企业,针对市场日益兴旺的现状,借鉴国际经验,为不同门类的艺术品设计了不同的专场,为竞买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此之前,新中国第一部《拍卖法》实施,将拍卖企业由审核制改为注册制,这也间接为艺术品拍卖市场注入了活力。
当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原本在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唱主角的东南亚买家急剧减少,而此时国内买家尚未形成规模,由此导致各家企业的成交率、成交额下滑。尤其在1998年以后的两三年中,有些企业的全年成交率一直徘徊在60%以下,这种状况直到2000年下半年才有所转变。
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的全球性“非典”风波中,由于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以人口流动为特征的交通、旅游、聚集性商务活动等均被取消或推迟。2003年六七月份,随着中国大陆地区“非典”疫情的逐步消解,原本处于强劲增长中的中国经济再度提速。在股市一再低迷、房地产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意外火爆,企业数量增加,拍品数量扩容,专场门类增多,多家艺术品骨干企业的年成交额从以往的每年数千万猛增超过亿元,单件拍品成交额高达数百上千万元已不再算什么新闻。但在这繁荣局面背后,虽有走向成熟的经验支撑,也滋生出种种问题。
2007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潮中,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投放市场数万亿资金。与此相关的是,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各类基金买家取代了传统买家而成为主力,在成交量上升,单件拍品的重复上拍率提高,价格猛增的热闹场面下,“投资预期”和“回报率”成为衡量拍品价值的新标准,而成交结算率却大幅下降。更为突出的矛盾在于,拍卖的急剧扩大,导致艺术品资源逐渐紧缺。为了获得更多拍品,争取更多买家,拍品征集和拍卖活动的成本相应大幅上升。
据雅昌艺术监测中心和Artprice共同编制的《2014年度全球艺术市场报告》中对东西方艺术品市场现状的分析,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艺术品市场开始复苏,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艺术品市场仍处于调整之中。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