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荷兰艺术家、“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最新公共雕塑作品“粉红猫”在上海首届艺术设计双周展亮相。这只高10米的可爱猫咪是艺术设计双周展中“致风范——2014凯迪拉克设计艺术大展”里的重要作品。这个耗资甚巨的展览还将8款凯迪拉克不同时代的经典车型与周春芽、郑路、楼南立、陈漫等多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组成了8个主题展厅。
由品牌推动的艺术大展,不断在上海,这座中国最为西化的城市带来观展热潮。原定于2012年年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迪奥精神”展最后落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9月13日开展。
9月12日的预展之夜,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整栋建筑被迪奥占领,展览设计精致、空间利用紧凑。当晚同时开幕的还有上海外滩美术馆“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这也是由Hugo Boss冠名的艺术奖首次在亚洲颁奖。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2013年由数个品牌接连推动的高密集投入的美术馆大展也为历年来所仅见。
法国奢侈品品牌担当主力
2005年5月普拉达(Prada)在上海举办的“缪西亚·普拉达:艺术和创作展”,被视为奢侈品品牌主导艺术展览的小高潮。2006年4月,乔治·阿玛尼回顾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两位意大利设计大师及其时装大展在上海的亮相,为其品牌在中国的拓展带来高调的前奏。
欧美国家成熟的美术馆如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主题设计展。与其不同的是,中国的时尚与设计行业发展时间很短,也缺乏专业的设计或时装美术馆,以品牌推广为动力的时尚与设计、艺术展反而在一段时间内填补了专业时尚展的空白。
法国奢侈品品牌无疑担当起近十年来这股展览热潮的主力。除了2004年在上海博物馆、2009年在北京故宫、2013年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过大展的卡地亚,迪奥、香奈儿、路易威登等各大品牌在展览概念、设计和方式上都不断推陈出新。尤其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当年2月,香奈儿邀请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流动的艺术”展在香港开幕;同年11月,“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展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揭幕。
与之前普拉达和阿玛尼主题展主要聚焦于时装设计不同,“迪奥与中国艺术家”邀请了张洹、李松松、郑国谷、王功新等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参与,由他们特别创作的二十多件作品与迪奥设计作品一同展出。2013年9月的“迪奥精神”展中,品牌创始人迪奥对同时代艺术家的支持也被特意彰显。品牌举办大展,从十年前强调品牌设计本身,到现在更多地向品牌与艺术的联姻倾斜。
奢侈品与艺术家的合作
奢侈品品牌与艺术家的合作,有村上隆和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在商业上的成功先例,不仅为品牌带来艺术激发和市场影响力,也扩大了艺术家在全球的声誉,甚至提升了其作品在全球艺术市场的价格。当然,艺术家同时也会面临是否过于商业化的诘问。
邀请艺术家参与品牌设计,在中国爱马仕尝试在先。2007年,丁乙的抽象绘画《十示》被转化为爱马仕丝巾图案,作品名也恰如其分地被称为“中国韵律”(Rhythm of China)。
艺术家徐累曾受邀为法国顶级酒庄木桐·罗斯柴尔德(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绘制2008年份的木桐酒标,法拉利也邀请过艺术家卢昊设计限量版艺术典藏跑车……艺术家群体在近十年来也成为正在上升的中上阶层的组成部分,他们中不少人对新的生活方式不乏好奇心。品牌与艺术家的相遇,恰恰是这种“新鲜感”的化合物,而这种“新鲜感”正出现在新兴市场崛起的特定时刻。
由西方主导的奢侈品牌和充满活力与争议的中国当代艺术之间充满可能性的合作也制造了新的时尚、艺术和社会话题。融合与碰撞,渴望与疑虑,不仅发生在品牌与艺术相遇的过程中,也是愈发由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复杂回响。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