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近两年的低潮后,2013年出现了向好发展的势头。但到年底,有关苏轼《功甫帖》的争议,再一次反映出艺术品市场的顽疾。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问题一览无余。”1月12日,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西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艺术品市场2013年总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艺术品迈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诚信机制的缺失,艺术品市场依然‘乱象丛生’。”
艺术品市场缺乏“价值发现”
据了解,2013年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总额均比前年有所增加,艺术品市场出现明显回暖征兆。西沐表示,“去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达到3800亿以上,这还不包括古玩以及艺术衍生品的交易。”
与此同时,我国艺术品市场的问题一览无余。西沐表示,由于诚信机制的缺失,中国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发现能力非常低下,其表现就是在市场运营的过程中,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扭曲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人炒作艺术本身之外的东西来抬高自己的价格,以实现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定。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西沐认为,市场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国外发达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价值发现有博物馆、画廊、拍卖三大体系。国外的博物馆体系具有至高无上的学术梳理作用,而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美术馆仅仅是展览展示的场地;国外的画廊体系是价值发现的平台,而国内画廊只是在做倒卖书画的生意,没有把艺术家的价值发现作为画廊本身的一个定位。”
西沐说,艺术品市场发达的国家,这种艺术价值发现的“金三角”体制比较稳定,市场比较成熟和规范,国内画廊发展却越来越边缘化。“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中,拍卖业大概占20%,画廊业只有3%—5%,这根本无法发挥画廊的基础作用。而在交易体系中,拍卖行却是一支独大,在拍卖行这个竞价平台上实现价值发现、价格定位,导致了拍卖业乱象丛生,假拍、拍假等非常多。因为我们的艺术品市场,缺少了价值发现的平台。”
“新政策”助推艺术品资产化
对于当前的艺术品市场,西沐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不断稳定增长,并不断向多元化格局发展,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我们的艺术品创作越来越多元化,书画、瓷器等市场板块也越来越丰富,众多区域性的艺术品市场也都在蓬勃发展。”
艺术品资产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艺术品资产化不是一个中国现象,而是一个世界话题。”西沐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艺术品市场不但没有崩盘而且迅速发展,特别是经典名家的典范之作都卖出了高价,人们认识到艺术品有优质资产的所有特性,世界上许多财富人群越来越将艺术品资产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而广泛运用。”
西沐认为,目前我国许多政策的不断实施和预期,正在推动艺术品资产化的深入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可能推出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所有的不动产都在阳光之下,不动产保有阶段的成本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将成为艺术品资产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使得隐形财富人群越来越依靠艺术品资产,艺术品资产的收益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此外,从世界范围来看,艺术品还可以大大降低遗产税的实际发生数额,艺术品资产的优质特性还在迅速深化和发展。”
同时,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中国大型拍卖企业、艺术品以及综合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向海外延伸,国际艺术品市场也正在走入中国。”西沐说,“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到国外进行交流,中国艺术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文物的回流也成为一种重要现象。”
文交所弥补价值发现“空白”?
“相对于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西方早已形成了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体系。”著名旅美画家张宏宾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问题在于价值判断环节。西方画廊专业素质高、分工明确,优秀画家得到发现,投资者能够得到回报,符合艺术规律,这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平台来暂时弥补价值发现的空白,文交所应运而生。”西沐说,文交所的公信力来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但在前几年的实践中,文交所更多地发挥了见证交易和整合资源的作用,而价值发现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
西沐认为,目前文交所最大的风险依然来自于价值发现能力。“如果文交所的价值发现能力不足,把不好的艺术家、不够格的作品拿到交易平台上,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平台的公信力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规模化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西沐表示,文交所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文化艺术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平台的作用在文交所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文化艺术资本市场的发展,最基本的方向就要降低门槛,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前,我们过多地考虑融资方的利益和需求,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足。”
西沐认为,文交所的发展要在价值发现平台上多做文章,要在价值发现能力建构上多下功夫。“在产品运营的基础上,文交所要积累更多的优质客户、艺术家资源,在运营机制上更多地跟金融机构对接,跟市场支撑体系对接,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资产配置的发展方向。”
(实习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