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苏富比艺术空间举行的首度季中拍卖“无界:当代艺术”落槌,总成交额达到了4770万港元(约合610万美元),成交率为85.9%,逾半数拍品超过高估价成交。
这是苏富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亚洲收藏家国际化口味的需要,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推出的首场“当代艺术”拍卖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收藏家。
为“文化香港”热身
为了实现与国际当代艺术潮流零时差,2012年香港举办了多场国际艺术大展,内地拍卖公司嘉德、保利进驻香港等与苏富比、佳士得竞争,已形成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表示,苏富比近年推出多个为收藏口味日益国际化的藏家而设的西方艺术展售会,包括“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巨匠油画展”、“草间弥生──花儿在我心中为香港绽放”、“花样年华”及于新加坡植物园举行的“萨多·彬·大卫(Zadok Ben·David)户外雕塑展”等,已让收藏者能同步欣赏到西方优秀艺术家作品。
她认为,“无界:当代艺术”亚洲及西方当代艺术拍卖会,表现令人鼓舞,整体成交稳健,件数成交率达85.9%,过半数拍品成交价更超越高估价。问及这些作品的竞拍者,她说不便于透露具体姓名,这些藏家来自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新面孔于拍场内竞投。
这次“无界:当代艺术”征集到了亚洲和西方当代艺术的顶级作品,包括朱德群《构图NO.170》、朱铭《太极系列》、草间弥生《南瓜》以及亨利·马蒂斯的作品,几乎囊括了近1个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所以用了“无界”,如果严格划分,亨利·马蒂斯应算是现代主义的“野兽派”,把他放入这个系列,难免有点牵强,但无疑可以烘托这场拍卖会的层次。
这也是苏富比多年来市场探索经验使然,用大师带出一些年轻艺术家,已成为拍卖行的一种营销手段,不久前与一个画家朋友说到拍卖行的运作情况,他透露一些拍卖行往往用名家带新人的方法,不仅让年轻艺术家可以跻身大家的行列,也容易让竞拍者产生幻觉,以为可以用不高的价钱买到一流作品,如今把中国新锐艺术家与国际大师放在一起,用意很明显。“80后”新锐画家贾蔼力的《无题》2540000 港元成交已说明新的“标王”将产生。
“当代艺术”价格回落
朱德群的《构图NO.170》经过几轮竞价,最后以4820000 港元成交,成为当晚成交价最高的作品,其次是朱铭的雕塑《太极系列》, 成交价为3860000 港元。他们两人都是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画家,均有着台湾生活经历,在上世纪50年代留学巴黎,受到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主义绘画影响,他们又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作品自成一格,近几年来已成为拍卖会上的“明星”。尽管两人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并没有刷新以前的价格,甚至比以前上千万的成交价下降不少,说明“当代艺术”已经在回落,苏富比在估价时就降低了预期。
作为中西融合、抽象画的集大成者,赵无极、朱德群、常玉已成为现当代艺术代表,也是近几年市场表现很稳定的画家,所以从长期看,朱德群的作品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构图NO.170》是朱德群上世纪60年代的创作,以浓重墨色为主调,笔触深邃而富于变化,上下部分呈现大刀斧阔的快意平涂,底端涂层隐隐较为稀薄,营造出滴流效果。所以有评论家说它“势比疾风,曲折如电,观之有如千岩万壑,在日出之中云雾散退,轮廓渐次分明,成为作品最具力量感之焦点”。
显然,他是把中国山水与西方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于婉约含蓄中体现雄浑和深沉的气韵。
朱铭则是运用极为简洁的劈砍剥裂,雕刻出极具意蕴的肢体动态。他的雕塑脸部模糊,在这些宽袍大袖的姿态之中仿佛有充沛的气韵在流动,洋溢着撼人的生命力。2007年,他的《太极系列之一》在香港拍出1300万港元高价,从此稳居华人雕塑家第一身价的“宝座”。
朱德群、 朱铭虽是从事不同的艺术领域,一个是油画、一个是雕塑,但他们作品的诗意以及东方神韵与西方审美的大气产生出的独特气质已构成了艺术领域的“中国现代主义”。[NextPage]
把自己变成艺术
与朱德群、朱铭不同的是,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和马克·奎因则是“把自己变成艺术”,他们的一生也是艺术的一生,一直在把幻觉变成一种现实,既获得了声誉也引来了争议。
草间弥生的《南瓜》以3860000 港元成交,但这并不是她成交价最高的作品。草间弥生是日本当代经典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曾与安迪·沃霍尔、克勒斯·欧登柏格、贾斯培·琼斯等国际大师一起开展览。
草间弥生个性怪异、装束夸张、红色头发和色彩鲜明的眼影是她的标志,也是她强烈的“女性身份认同”,因此有人称她为“女权主义者”,她一生纠结在幻觉与现实之间,10岁时被幻觉困扰,自杀未遂,想从艺术中找到答案却遭致母亲反对,此后她只身逃往纽约,无疑与母亲有关,在纽约的生活困苦和东方人面孔让她迷幻在艺术国度,而童年的记忆延绵不断,让她迷恋上圆点,她不断重复、延伸,以致形成强烈的视觉震撼。
《南瓜》就被认为是艺术家的自身写照,它以无穷反复圆点谱出韵律,与她的名作《无限的网》一脉相连。作品中,黄色背景配上黑色的圆点,颜色鲜明,对比强烈,是艺术家常用的创作手法,并见于其他的综合媒体作品上。南瓜雕塑的有机线条,展现草间弥生对神秘而吊诡的大自然的执迷。据草间弥生所述,她对南瓜的迷恋始于祖父的农场。而这些点的延伸也可以看做是生命力和女性的繁衍,它们的无穷尽也是她对自己身体的探险,草间弥生在日本也被称为“怪婆婆”,她在近20年一直被心理疾病所困。
马克·奎因是英国的前卫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怀孕的艾莉森·拉普》出现在不久前的伦敦残奥会开幕式上,成为伦敦碗上的奇观。这座雕塑的主人翁原型是英国残疾人艺术家艾莉森·拉普。这名伟大的女性天生残疾,没有双臂,两条腿只有30公分左右长,但她坚持用照片、绘画等美术作品来改变人生,并克服身体的缺陷孕育了自己的孩子。
马克·奎因的作品多从丰富万变的人体姿态获得灵感,将其艺术化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
他新近在伦敦商业购物中心橱窗里展出了他的《欲望暴风雪》。 他本人也成为了艺术品的一部分:站在一朵兰花造型的雕塑中间,任凭雪片飘飞打在脸上身上。他也曾用自己的鲜血在个人雕塑上涂抹上血色,引起人们心悸。
这些尝试,当为艺术带来新的语言和冲击力,无疑都是发现和超越个人的体验。
我们的无奈和痛苦
与草间弥生、马克·奎因用艺术探寻个人灵魂世界与幻觉空间不同的是来自中国内地的两位画家,他们的痛苦与无奈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环境对个人的侵蚀和伤害。
曾梵志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标王”,他的《面具系列》在香港展出时,曾传言有内地商人包机到香港看展览。由于“面具”所传达出的中产阶层的典型性,在冠冕堂皇的面孔下无不隐藏着我们真实的内心而受到好评,并屡次打破拍卖纪录。
曾梵志这次拍出的《无题》,是他2000年的作品,他是在抽象绘画和具象之间找到一条通道,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下,却是枯藤断枝和荒废、苍凉的旷野,火究竟是给我们带来希望还是绝望?只有穿透夜空的静寂与无奈。
贾蔼力是这次拍卖会上最年轻的画家,1979年出生,被评论家归入“80后”代表,他的《无题》以2540000 港元成交,创下个人最好纪录。
贾蔼力与曾梵志有一种承接,他们表达的都是一种个体的无力感,外界环境的破坏和内心的荒芜。
贾蔼力的笔触缺少曾梵志的老练,但有一种犀利,他与曾梵志“人人都戴着面具”不同的是,他的人物都戴着防毒面具,给人更狰狞的感觉,而且他的绘画符号都是来自废墟、破旧等,这是年轻一代对我们身处时代与环境的反思和忧虑,大面积的冷色与背景的冷峻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早熟显然已超越他同时代,也可以说是“消费一代”的认知力。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