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2日至6月12日,北京艺术博物馆与良渚博物院将联合推出“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1936年发现,1959年命名,以宏大规制的“中华第一城”,实证了我们的祖先在5000年前跨过蛮荒,步入文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上海西部和江苏南部等太湖周边地区,曾是太湖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发达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的手工业和精美的玉器、陶器制作,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
2005年, “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良渚文化玉器的奇特造型和精致纹饰让人们感叹不已。5年之后,北京艺术博物馆再次把目光投向充满恒久魅力的良渚文化玉器,以学者们近年来的学术成果为依托,用新的视角解读展示这个逝去的文明。本次“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精品展”较为全面的展示良渚文明在玉器上的反映,让生活在喧嚣时代的现代人感受精神追求的巨大力量。
良渚文化玉器具有独特的装饰纹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神人兽面纹,其次是鸟纹。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吸引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张光直先生曾对这一纹样做出过精彩的阐释,神人代表巫的形象,兽则是巫的脚力,巫借助兽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鸟纹或为单体的形象,或为鸟立坛柱式,单体的鸟纹多与神人兽面纹相随,而鸟立坛柱式刻符更可能具有象形文字的效果,诉说着良渚人某种神秘的宗教信仰。
良渚文化玉器以精致的装饰工艺著称,玉器加工经历了开料、制坯、设计、钻孔、琢纹、研磨、抛光几个程序。开料、制坯是玉器加工过程中先后相继的两个程序,主要运用了线切割和片切割技术。钻孔工具有实心钻和空心钻两种,大孔多采用空心的管钻(竹管等)完成;小孔则多用实心的桯钻(木棒、细石器等)为工具。琢纹方式主要有浅浮雕、透雕和阴线刻,阴线刻最为重要,它往往与其它两种方式相结合,形成的线条非常纤细。
良渚文化在玉器的使用方面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男女有别。玉琮、玉钺、玉三叉形器、玉锥形器主要与男性贵族相关,玉璜、玉纺轮、玉圆牌为女性专属,而玉串饰、玉梳背、玉带钩等为男女贵族共享的玉器。
总之,良渚文化玉器既是以玉制作的器物,又承载着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追求,是体现史前时期的物质成就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体。欣赏这些玉器,我们不仅会感叹于它们独特的造型、精致的纹饰,也会感动于它们蕴含的精神力量。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