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存在有多种可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从当代摄影的范畴考量摄影的存在方式,一些存在的可能就显得可疑。所以尽管你生活在当代,要想进入当代摄影的范畴确非易事。自然,当代摄影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众说纷纭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话题。在论述当代摄影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先退回到一个更大一些的空间范畴,比如当代艺术,借此可以厘清许多摄影中难以解答的现象。
首先是“当代”,这首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因此,它是从“现代”延伸而来的。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代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的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从而让“现代艺术”成为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而某一个特定时期总是以某种艺术流派为主导。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等等。当然,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所反映和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心理特征,都是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其中的积极成果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开拓了艺术的视觉表现空间。
随着时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当代艺术”在时间的轴点上自然登场。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相对和平繁荣时期。市场经济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模式,商品意识渗入了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政治和军事两大阵营的存在,冷战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想认识领域则创建了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这些重要的变化无一不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面貌,也自然影响了艺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让许多人陷入了认识危机之中。现实生活中各种观念所发生的纠缠、碰撞、摩擦,也让艺术家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局限于“现代艺术”中形式的探索和更新,更重要的必须面对现实,进入话题。这些通过艺术进入的话题,包括国家、宗教、种族、身份、记忆、身体、社会性别、欲望等等,几乎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让艺术和当代社会形成了更为有效的互动。因此,衡量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就是看艺术是否能够对社会敏感话题进行讨论,从而更强化了艺术的当代性。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当代摄影的空间。
首先,当代摄影正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顾铮在他的《世界摄影史》一书中写道:“1960年代以来,摄影以一种水银泻地般的姿态融入到当代艺术中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无法剥离的重要部分。……当代艺术已经由衷地接纳了摄影,不耻于摄影的渗入,而摄影也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它自身仍然富于活力,而且也给其他艺术样式注入了活力。”
正如前面对当代艺术的论证,当代摄影最为本质的价值意义,不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艺术神殿。除了美学价值之外,摄影更强调其内容意义和对社会话题的介入。面对社会、政治力量带给人们的恐惧和偏见,面对社会矛盾所交织成密密麻麻的网,摄影以其迅捷而独特的媒介手段,将这些话题所编织的无形的网化为影像,成为人类视觉的具象化。
再让我们深入摄影本身。
从最为基本的认识论出发,一般的人都相信摄影能捕捉片刻的现实,凝固稍纵的瞬间,摄影的科学性和机械自动性,曾使人们相信它是真实的工具;同时,人们也相信摄影能再现我们的梦境,图解我们的想象,从而使摄影又被认为是艺术创作的工具。然而摄影图像所创造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它似乎可以让人们以最有效的方式解了世界、掌握真像,但是它另一方面又阻止了人们真正的、全面地了解现实。它总是在我们似乎接近了它的时候突然转身离去,而图像世界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乐此不疲投身于这个游戏之中——将现实变成非现实,直至超现实——不仅仅是因为现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被以物质对象的形式来观看。
这时候,摄影进入了当代。而且,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概念,这就是和当代摄影密切相关的“观念摄影”。顾铮在《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之我见》中曾说:“观念摄影打破了关于摄影的传统定义,使历来的影像标准发生动摇。它给摄影家以一个参照,证明摄影其实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媒介,同时也预示了影像价值标准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它在另一个意义深长之处是作品发表渠道的多样化,专业摄影杂志无法决定观念摄影家的命运。同时,它也促使摄影家认识到摄影可以是目的与手段两全的表现媒介。因为观念摄影引起对摄影自身的关注。它使人深思,摄影究竟是什么·摄影作品的概念是否需要改变或扩充·摄影是不是只是所谓的摄影家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这时候起,也许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所认知的摄影与图像关系——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这也是当代艺术中的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所在——前者是make photo,艺术家按事先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拍摄、制作图片,以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强调方法和观念的重要性;后者是take photo,拍摄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发现、等待、记录世界的瞬间。于是在更宽泛的空间,我们看到,艺术家通过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在视觉与精神中探索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密语。
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对当代摄影做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解释:当代摄影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呈现的一种摄影形态,它在现代摄影对表现形式多样化和极端化探索的基础上,介入了对当代各种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且在表现手法上更多地从拍摄照片进入制造照片的层面,从而更好地将艺术家的观念通过和社会的对话进入当代生活。[NextPage]
接下来,当我们从具体的分类上审视当代中国摄影的现状,就会发现,哪些是可以列入当代摄影的范畴,哪些则不能——
摄影的第一种存在方式,自然就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坚守摄影对于客观现实记录的底线。也就是说,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范畴,目击和尽可能的客观呈现,是摄影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媒介的关键点所在。正是因为有了摄影,这个世界才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可以通过视觉“触摸”的真实存在——尽管这样的真实多多少少也离不开主观的介入(但是更看重其主观介入的批判力量)。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苛求,自然越纯粹越好。好在摄影技术的发展之快,这样一种求真的语言结构,很快就发展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的确,整个摄影的历史,这样一种主流的观念支配意识,哪怕曾经遭受诸如超现实主义的“破坏”,受到摄影复制的质疑,从而分流走向虚构和梦幻,但是核心的语言成分始终为众人所热捧。不管从沃克·伊文思的社会纪实到爱德华·斯泰肯的自然描述,还是从安塞尔·亚当斯刻意求真的加州荒原到威廉姆·克莱因“粗糙”的纽约街头,这些人类的景观都保留了摄影复制对象的基本意图,所使用的语汇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其“纯粹”。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摄影成为世界的“镜面”无可厚非。我曾在《都市的灵魂》一书中所写到的“可惜那时候还没有摄影,于是我们只能想象苏格拉底在城市街头雄辩时的模糊身影,或者猜测最早的奥林匹克的勇士们如何角逐在竞技场上……”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是今天,通过纪实的方式触及当代生活的敏感层面,会令人情不自禁生发出大悲大喜的情怀。这究竟是影像的力量强大,还是岁月过于残酷·但至少,摄影的存在有了不可替代的理由。
摄影的第二种存在方式,就是其主观的艺术创造空间,从而可以和绘画以及其他的艺术样式同场竞技。这时候摄影的存在,更为强调其个体的创造力和情绪化的营造,从而在心灵的层面达到融合的可能。这时候的摄影也许不像“摄影”(其实摄影应该有这样一种“摄影”样式的存在),更像是心灵闪光的模糊印迹,或明或暗,或浅或深,将其创造力推向极致,将其情绪化构成“偏激”。只有这样,摄影的艺术创造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无可替代的——客观的真实被心灵的真实所替代,往往更接近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这样一种看似悖论的说法,如同透过一个镜面,看到了摄影本体论的另一种可能。因为摄影和人类的感觉并非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摄影只是延伸了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进程。更为关键的是,这样一种主观力量的强化,并非只是为了自我的扩张,而是希望借助内心的力量,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这才是更为本质的所在。
摄影的第三种存在方式,是摄影当下存在的最为普遍的现象。拍摄者将照相机作为一种瞬间即可灵活操控的工具,随心所欲地留下世界“美”的痕迹,比如“大美中国”之类的影像之“浩浩荡荡”,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来的。这样一种表面化的、不加大脑思考的“通俗摄影”宣传,对于提升吾国吾民的自信心和稳定社会主义大好河山,自然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是,非有那么多执迷不悟者,硬是将这样一种浅显的“美”上升到当代摄影的高度,认为这是摄影艺术的唯一正途,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碰上一片云海按下快门就以为是自己的创造,看到一抹光影就夸夸其谈说是别人都看不见的……久而久之,摄影就被堕落成摄影界文人骚客的遮羞布,转而又成了艺术家的桂冠!
这时候摄影的本体语言,表面上看也似乎和审美关系纠缠在一起——从一开始摄影模仿绘画为了求其生存之道开始,到后来盲目地认为摄影就是可以超越绘画达到理想的境界,你无法想象(尤其是在中国摄影界)摄影一旦离开了传统的、简单的唯美,还有什么可以生存的空间。所以顾铮才说:他们更多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情趣直接延伸到了印相纸上,对摄影的本质与语言探索并无自觉的追求。晓风残月、良辰美景,仍然是中国的沙龙摄影们最为集中的主题。
其实想想也是,摄影家不是有“按快门的画家”一说·然而静下心来思考,画家完成一幅画,少说也得赔上几年十几年的基本功,而且一旦完成,无可仿制。摄影人简单化去完成一幅作品,只需三分钟学一下基本的操作技术(有时候相机的自动化功能让你学习操作的余地都没有),就可以按下快门完成“创作”——更何况一大帮子人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面对同一个方向按下快门,“创作”的所有权究竟归谁——摄影界早有官司在先。这也难免摄影作品至今卖不到绘画的价格,就是被这样一批自以为是的“摄影家”搞乱的。那种将摄影的光影构图语言浅显地作为教科书贩卖的“大师们”却也总不见“功成身退”的时候,想想再过几年,当照相机都可以当成白菜价卖的时候(估计白菜的价格肯定高过相机,民以食为天嘛),摄影的“堕落”真的是不忍目睹。
好在总有坚持底线的人,好在总有走自己的路不被忽悠的人,好在摄影在天底下还有其他两种方式,而非体制构架中仅存的一种……所以当我们回到当代摄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摄影在很大的一个群体中连现代性的门槛都还没有真正迈进,更何谈面临后现代的挑战,或者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的行列。如今中国摄影的大格局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的“唯美”的层面,这当然有历史原因,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忽略大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就是根源之一。所以,我只是想强调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想成为真正进入摄影艺术创造行列的艺术家,或者说真正希望进入当代摄影的空间一显身手的有志者,就千万不要轻信那些玩了一辈子风花雪月的“大师们”的忽悠,而是坚定地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深层,通过“制造”影像产生话题,从而为当代摄影在中国的繁荣,或者换个时髦的说法“和世界接轨”,做出你真正的贡献……
(编辑:刘颖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