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2012年度图片精选,奥巴马雨中演讲
《时代》周刊评选出的这批图片从影像上看是很好的,他们每周也都会做图片精选,因为拥有的图片资源比较多。但新闻图片不能光看表面。
事件的重要性还是占据了《时代》这次评选的主要位置,毕竟战争、灾难、死亡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年终评选肯定还是要从世界性重大事件来做回顾。选出的图片并不只是沉重或边缘的伤害性事件,也遴选了有关伦敦奥运会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的图片。图片中的意识形态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还是从美国民众关注的角度来看国际大事。对美国读者来说,这批图片的新闻价值当然会高,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这批图片比较好的一点是涉及了全人类都会关注的环境、灾难以及人性层面的主题,但新闻要把更多信息量和更确切的事实告诉读者,比如拍摄国家、地点、想说明什么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不能被读者完全掌握,消费得很快,浮光掠影一般。所以这批图片的动人之处,是采访了摄影师本人,让他们去讲述自己拍摄时的感受。这样读者就不会只是单纯地得到一个粗浅的图片印象,而会对图片有更深的理解。
现在的新闻图片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越战时期的一批战争图片能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让人难忘,因为那时的资源比较匮乏,影像资料也不丰富。现在我们每天都能大量接触到这样的图片,图片本身的生命力变得很短暂,即使再好的图片,也会马上被新一批图片取代。这已是当今影像艺术被快速消费的一个特点。
这批图片和获得美国普利策摄影新闻奖的图片也不一样。普利策奖是秉承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来做的,共设突发新闻摄影和特写新闻摄影两个奖项,注重图片与文字新闻的结合。摄影是记者使用的工具和方式,终极目标是把具体的新闻事件说出来。《时代》周刊更多的还是从影像欣赏角度而不是从新闻角度来评选。
新闻图片是视觉性作品,和讲究深度的文字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很快速地唤起读者的情感。它能让人迅速投入,但也很容易让人只停留于表面的感慨,而没有理性上的思考,需要文字来做辅助。好的新闻图片不能只是简单地愉悦人的眼球,还要引发思考。
从视觉认知上看,读者会比较愿意看有人在图片中出现的场景。最难拍的是人的真实情感和情绪。人不难拍,但很多图片中的人不是“人”,而是被面孔化和符号化,被当成画面装饰性元素出现的,那不叫有人存在。观者能从图片中看到被摄者的个性以及他当时的情绪,这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新闻摄影很多的表现方法是“抓拍”,抓拍的瞬间往往更坦率、更真诚,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因为这时被摄对象没有表演性因素,只是呈现了生活本真。不过现在的新闻摄影也存在摆拍或介入感较强的拍摄现象,因为抓拍很难,有时被摄对象会意识到相机的存在,所以摄影师如何和被摄对象相处,让他接受甚至忽视摄影师的存在,很考验摄影记者的采访能力。
比如奥巴马微笑这一张,摄影师就想表现美国总统作为非表演性政客的微妙瞬间。有关奥巴马的好图片每年都很多,《时代》反其道而行之,选了一张看似“随意”的图片,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个性,这也显现出他们的一种宣传策略。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