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捕捉内心的画面感

2012-11-06 15:59:53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高文兴

   


傅高山(站立者)在河北一所视障人学校为参与“无视觉摄影”的学院培训,手把手让他们体会空间与距离感


《看与被看》 拍摄者:傅高山(低视力)

描述:我所能看到的,你永远也看不到,你总是好奇的看着我为何如此靠近,而我却看到了你为何如此好奇。

  “我能感觉到光线照射到脸上,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花儿的芬芳,然后我按下快门。”如果你不相信视障人士也能摄影,并且拍出打动心灵的照片,以上就是他们对你的回答。

  一张照片、一段文字和一张可触摸的凸点照片——最近,798艺术园区中进行的一场“非视觉摄影”展览用这样的方式,再一次验证了以上话语的真实性,也把你领入一次心灵之旅。

  “非视觉”登陆中国

  为大家带来这场摄影展的组织是国内小有名气的残障人公益团体“一加一”(北京)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一加一”),而这种让你看得见也摸得着的摄影叫做“非视觉摄影”,但这些记录身边生活故事的创作者本身却永远无法看见他们的作品,因为这些人创作者均是视力全无或低视力的视障朋友。当然,在让你惊讶之余,这也正是“非视觉摄影”所吸引人的地方。

  在“一加一”的办公室里,机构CEO解岩向我们揭开“非视觉摄影”的神秘面纱。

  2009年,一家名为影像发声(PhotoVoice)的国外团体来到中国,与“一加一”不期而遇。这家团体专门在全球培训少数社群——贫民窟妇女、有色人种、艾滋病感染者等——利用影像发声,记录周遭的生活故事,以这种方式引起社会关注,赋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而“非视觉摄影”就是影像发声中表现力极为突出的一个形式。所谓“非视觉摄影”,就是视障群体在跨界参与者(包括志愿者、摄影师及艺术家)的帮助下,通过学习运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用听觉判断距离,用触觉和嗅觉发现事物,最终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

  “‘影像发声’的工作策略和手法是让项目在当地自己发展,这和我们‘一加一’的理念恰好吻合。”解岩说,“其实一个项目来到中国,尤其是创新领域的,经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让项目自己生根发芽,让残障人士寻求自我生存能力,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看重的。”

  “我们的印象中一直认为,摄影当然要找专业摄影师,但在‘非视觉摄影’中,受训者必须是这个社群的人。”解岩说。于是,在2009年5月底的“助残日”期间,经过‘影像发声’一周时间封闭式的培训,“一加一”的创始人傅高山作为低视力者成为了第一批中国非视觉摄影师。

  很快,在傅高山与同事的努力下,“一加一”的许多视障成员都陆续接受培训,成为了第一次手拿相机感受世界的“先行者”。2009年,携带着自己员工所拍摄的20幅作品和国外摄影者贡献的15幅作品,“一加一”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的橙色大厅举办了首次“非视觉摄影”展。[NextPage]


《相遇》 拍摄者:李宁(无视力)

描述:我站在树前等了好久,反复捕捉水撞击树干的声音,水与树一次又一次的相遇,我坚信这样的相遇会变成永恒。

  有困惑,但我们快乐

  “这是‘非视觉摄影’正式亮相中国的第一次,作为展览本身,它很成功。但是接下来怎么走,我们也产生了困惑。”解岩毫不掩饰地说。

  盲人为什么要拍照片?这往往是公众对于“非视觉摄影”的最大疑惑。“视障人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如何将他们的感受真实地传递,让社会真正了解到他们,实际我们从来没有一种主流的、让大众接受的方式。”解岩解释道,“而‘非视觉摄影’正是这种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主流方式,不是慈善、不是捐赠,而是让视障人士独立发出声音。”

  诸如这样的问题,在普通大众的视角中还很多,对此,解岩和傅高山都非常理解,解岩说:“其实,随着我们自己的年龄、阅历的增长,对‘非视觉摄影’的解读也会不一样,何况是普通人。”为此,傅高山还专门编写了“高山十问”,以解答大众对他们的不解。

  何况,最初在“一加一”内部,对“非视觉摄影”的意见也不统一,有人认为这就是胡来。“但慢慢地,我们发现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残障人自助方式,并且它的受助对象不仅仅是视障人士本身。”解岩讲道。

  “非视觉摄影”培训组的构成是社群培训师、志愿者、摄影师,这些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都和项目擦出了火花。

  解岩说:“真正的朋友关系是shoulder by shoulder(肩并肩),有困难一起上,而不是face by face(面对面)教育你。而所有残障人问题的根源,都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对他们的刻板观念和歧视。”

  一张图片加上一段图片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视障人士的内心世界。而另外一张可触摸的图片,则是视障教育手段中的凸图技术,让‘非视觉摄影’让视障人以他们的方式知道他们所拍摄的画面。

  解岩说:“高高兴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挺难得的。我们喜悦地分享我们做的事,而不是抱怨这个社会怎么不好。我们希望这个圈子越来越走到正轨,最好自助项目越来越多,大家在一起,谁都离不开谁。”

  他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事情完全被认可,我个人觉得,任何创新就是在这样一个争议的过程中,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

  听拍摄者说

  作为“非视觉摄影”项目负责人和培训师,“一加一”的孙志远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成为非视觉摄影在中国首批“吃螃蟹”的人。

  “你不能用普通人的思维去理解非视觉摄影,否则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孙志远笑着说。

  孙志远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视障人士,而是在12岁时因为视网膜脱落而成为一名视觉障碍者。目前他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也只能感受微弱的光线。正是因为见识过真正世界的样子,孙志远才非常想通过这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呈现以前他接触到的那个世界,并且通过照片告诉观众:在视障人士内心深处,世界就是这样的。

  “我从事‘非视觉摄影’并不是要向世界证明什么,也不是说要故意跟自己较劲,自己看不见了所以非要整出一个哗众取宠的东西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曾经确实有过很多人怀疑甚至质疑过视障人士从事摄影活动的意义何在。“我拍下的是我的内心世界”,孙志远这样告诉每一个欣赏过他作品的人。

  因为,非视觉摄影颠覆了很多普通人对于摄影这些活动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摄影就是对所看到世界的一种忠实记录,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而“非视觉摄影”却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完全的颠覆,因为它记录的不一定是摄影者看到的东西,而可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它是视障人士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传统摄影是用眼睛和视力去完成取景、构图和拍摄等过程,但是非视觉摄影是用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的非视力感官去完成表达一些内心的感受……”

  “所以,‘非视觉摄影’的过程就是视障人士用心灵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的过程。”孙志远在给学员培训时,会给学员听一些音乐,辅助他们在脑海里建立起一定的对所要拍摄事物的影像,当他们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画面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

  视障人士失去了视力,但是不见得就失去了画面感,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或者其他的感官去创造视觉图像。通过这些视觉图像,视障人士就可以与外界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

  (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