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白
放假了,有一个比较整的时间可以写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了。放假真好。
摄影界对于摄影理论者的评价常常是:你怎么说,都有理。不断的要问,摄影理论你到底有没有“谱”?正说,反说,你都有理。于是,对于摄影理论就产生了抵触情绪。
人们普遍的都知道一个道理,理论指导实践。可是大多数人拍摄图片不是学好了理论再去拍片,即便获奖了,询问获奖心得时,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于是,对于摄影理论也就“敬而远之”束之高阁了。
摄影理论常常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对于摄影实践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一是对于摄影实践的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总结。所谓理论,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方式。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哲学”。老一点的摄影者,对于“哲学”一点都不陌生,“文革”中学哲学,就使得人们有一点听到“哲学”就反胃的感觉。年轻些得摄影者,听说很多新名词“现代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知道时一种文艺理论,但是,与摄影有什么样得关系?却不得而知。
摄影与哲学的两大理论阵营接触的都十分密切。
新闻纪实类的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摄影史的记录,也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支撑的。这是因为,摄影器材极大的影响着摄影艺术的发展。许多摄影理论的出现都是器材进步所带来的。
例如,1952年布勒松提出了“决定瞬间”的理论。这是建立在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巨大进步的前提之下的。当时,有一种氛围“决定瞬间”的理论是摄影界唯一的理论。其实,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在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都十分落后的时代,也创作出了许多的传世的艺术珍品。在摄影室拍摄人像时,还需要用支架固定人物头颅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出现“决定瞬间”的理论的。不能应为“决定瞬间”的理论揭示了摄影艺术本体的实质,就否认“非决定瞬间”的艺术作品的价值。
于是为了抗衡,摄影界有人就提出了“非决定瞬间”的理论。其中的知名人物有尤金·史密斯。看看今天,数码摄影技术已经普及。重复曝光技术已经可以在不影响被摄者行为的瞬间实现,为什么不可以在新闻摄影中使用?原有的人为规定是不是应当取消呢?我以为,这是无需争辩的了。对于以往的历史摄影作品的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评论的利器。2009年有许多的文章在指责历史的一些作品的真实性。这其中有:海因的《童工》,卡帕的《西班牙战士之死》,当然还有许多的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作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如何评价这些作品?用今天的摄影技术和摄影理论为基础去评价历史,还是用当时的历史条件做为参照物去评价历史?我以为,还是要历史的看待,不可强求历史。今天的标准是在现今摄影器材和技术条件下的标准。当年的器材和技术是达不到的,也就不可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是在要这样要求,是不是有一点不够厚道。
艺术摄影理论则以唯心主义理论为为主要理论。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公开的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是不可以的。好不夸张的说,许多艺术理论都是以唯心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由于数码技术的万能,图像已经可以不要到现实中去摄取,可以自由的制作出来。唯心主义理论就越发具有它施展才能的空间。
昨日郎静山的作品,对于今天的低年级的大学生都是“太小儿科”了。今天,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梦想变成具像的图像。应当讲:今天的摄影已经办成了“加减法”并用的艺术。今天的艺术摄影更注重自我情感的体现,更注重自我思想的表达,更注重哲学观念的讲述,但是,今天也是艺术摄影最困难的时期,“泛真实性”的检验标准无时不刻的在抵制和攻击着艺术摄影的实现。
对于作品的评价,一定要看作品的类别。不能一个理论评天下所有的作品。如果是那样,那一定是百花凋零的时代。许多摄影人的摄影创作的理论指导思想,不是自我学习研究的结果。而是模仿他人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摄影界有“跟风”现象的原因。解海龙《希望工程》获奖了,摄影界一窝蜂的到穷乡僻壤取拍摄苦孩子。西藏片子获奖了又一窝蜂的去西藏。在艺术的领域,应当讲摄影艺术的技术还是比较的容易的,这就要求照片的思想性比较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我一直推崇这样一句话:不是你没拍到,是你没有看到。不是你没看到,是你没有想到。想,就是思想,就是你的哲学。大脑永远是指挥手的。
(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