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华·美术馆香港摄影时尚展

2010-02-20 09:51:09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作者:王相明

香港摄影师有轻松、不沉重的创作态度。
香港摄影师们作品的当代艺术性还是不够。
只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摄影师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

    “唸影度形”———2月6日,深圳华·美术馆用一个粤语味浓厚的主题挑开了“香港摄影七人展”的帷幕(展览将展至3月12日),香港摄影界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及其作品同时亮相,冀望展示出与内地摄影差异化的思维特征与表现形式。

    按照华·美术馆的定位,此次展览既要聚焦香港时尚摄影工业,也要探寻艺术与时尚摄影之间的本源关系,这一定位却为展览性质的认定出了难题。从现场的摄影作品看,几乎每个香港摄影师都提供了商业和独立两种性质的作品;从当代艺术的角度看,不少香港摄影师们的独立作品仍然带有一定的商业感,与大陆当代摄影艺术的优秀作品相比并不显优势,“香港摄影师受潮流、市场的影响及制约,个人创作意念方面比较弱。”参展摄影师朱德华承认,在香港高度商业化的环境里,不少曾经怀有艺术抱负的摄影师,因商业上取得成功,而放弃了原有的理想,坚持原则的创作人太少。

    挥不去的商业印记

    “唸影度形”显然与常见的当代艺术类摄影展差异明显,它更像一个时尚大片陈列展,色彩艳到极致的时装模特照,A didas的广告照,为美国Surface杂志拍摄的美少年照,章子怡、黄秋生、梁朝伟等明星的表情照……潮流、商业、时尚、艳丽、型男索女,主办方想要传达香港时尚摄影工业的意图一定没落空。

    但主办方的意图并不仅仅是展示香港的时尚摄影工业,“大陆的摄影崛起很迅速,无论是时尚摄影、商业摄影还是当代艺术摄影,都出现了很高的价格,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香港的摄影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多在商业层面,物欲横流的感觉,当代艺术的质感不突出,我们还想通过这个展览探究香港摄影它究竟有没自身的艺术性在?”策展人彭捷介绍,策展定位的混搭也造成了展览作品的混搭,“单纯的时尚或商业摄影展太薄,大家随便翻翻时尚杂志都能看到大把,所以我们要求摄影师在提供商业作品之外,再提供一组个人独立创作、体现个人创意和艺术理念的作品,进行对比。”

    对比的效果如何?香港摄影师镜头下的商业创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区分何在?从现场的独立创作作品看,参展摄影师陈华熙对照片的抽象处理、李锦棠的裸体群像、朱德华的“出奇少年”系列、何耀燊的“潮人像”系列及邓钜荣的“风·帆”系列都体现出一定的当代艺术意味,但与商业创作作品并列一处,却不能性格鲜明地跳脱出来。或者说,香港摄影师们的独立非商业作品仍然挥不去商业印记,无论从构图、内容选择、镜头捕捉角度和方式,都有习惯性的时尚摄影工业思维在,例如摄影师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把人物摆拍选作艺术创作的重心,例如苛求精致化精细化的构图感觉,例如色彩运用的时装大片式视觉冲击,例如有意无意地寻求适合杂志呈现的镜头角度等。

    如果把这批香港艺术家的个人独立创作作品与大陆优秀的当代艺术摄影作品相比,至少在人文思考和艺术纯度等层面仍有不足,彭捷也承认,“香港摄影师们作品的当代艺术性还是不够,从艺术层面上看,无论知识储备还是学术体系都没有大陆完备。”

    香港摄影艺术受困于高度商业化

    从开放程度、与西方交流的广度深度上看,香港远远领先于大陆,此次展览对参展摄影师的介绍中也提及,这批香港摄影界的中坚力量,工作范围包括艺术、广告、时装、视觉广告及录像等,“他们早年游学欧美、日本等时尚摄影发源地,并拥有辗转世界各国专业实战的经验。”这么看,香港摄影师们并不缺乏接触当代艺术核心的机会,与欧美等当代艺术发达国家的同步性更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当代艺术摄影的声音一向比较微弱,作品及影响力在当前的艺术界也少见特出之处,连朱德华也感觉,“大陆近年来的当代摄影尤其艺术摄影,经常被拿来与欧美比较,收藏与拍卖达到较高的价位,香港艺术摄影作品从来都被忽视,只有在1997年前几年曾被国际注意过。”

    在彭捷看来,香港艺术摄影不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摄影师的生存压力太大,大家只能一致地选择去做商业摄影。你看这次参展的摄影师们,几乎每个人都拍过明星,他们未必都愿意拍,但在香港就得这么做,必须拍明星照,城市的商业特质使然。”

    朱德华认为,只从技术角度来看,香港摄影师的专业水平普遍较高,但很多人受潮流、市场的影响及制约,导致个人创作意念方面比较弱,甚至不少曾经怀抱理想的摄影师在生存压力、商业环境的双重挤压下逐渐丧失个人创作的动力,沦为赚钱机器。“商业与艺术创作之间把握平衡点十分困难,好多留学回港初期对艺术满有抱负的摄影师,因商业上取得成功,而放弃了原有的理想,只专心赚钱,其作品的水平每况愈下,实在可惜,令人失望。在香港,坚持原则的创作人少。”

    作为香港“P H 5摄影连动”艺术团队的发起人,朱德华坦言当前运作相当不易,“成员都有全职工作,加上缺乏资金赞助,只能做有限度活动。当然,机构成立几年也举办了不少活动,包括‘影像香港当代摄影展’、出版《Phi》艺术摄影杂志等,引发了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关注,有拨款资助的意向,还带动了本地年轻摄影师投身创办新杂志。”但在香港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朱德华对艺术杂志越来越多的涌现并不抱乐观态度,“观众及市场支持有限,如我一位艺术家朋友所说,‘煮饭的人多,但食饭的人少’。”

[NextPage]

    或许香港的艺术摄影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向

    尽管香港的艺术摄影缺乏人文、历史的深度和完备的学术体系支撑,尽管商业化的印记还烙于香港摄影师的创作实践中,不过策展人和摄影评论家认为,受地域特质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香港摄影师们的艺术摄影也显露出一些新的创作元素和方向。

    “相比下意识感摁快门所获得的照片,香港摄影师们的作品显得更为从容不迫,人、物、场景均显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静。”彭捷举例,何耀燊借幽闭光线定义街拍画面,暗自传递出僻静一角所寄托的城市价值诉求;陈华熙新近的作品体现了对摄影物象经典形式的背离;郑智聪镜头下熟悉的时尚明星,在过敏、焦虑、冷酷、自我猜疑的视觉形式下不免带有叙事特性。此外,邓钜荣用切片手法和独特的空间意识拓展出视觉空间的外延,风格朝着更为抽象手绘化的方向发展;朱德华镜头下的“少年”和“先生”,则将写实时装摄影推至社群民生关照,来刻划真实而又离奇出格的争议地带。

    香港摄影界的资深评论人黄启裕则表示,2004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摄影展已经证实了时尚摄影与艺术摄影之间的分界走向模糊化的趋势,“唸影度形”又一次展示了时尚摄影向艺术摄影发展的可塑性。

    “我们可以看到,沈振明巧妙地在时尚作品中运用抓拍及街头摄影的语言,隐隐带出品味生活的信息;何耀燊和邓钜荣则采用电影叙事方法,舞台式的造型和电影蒙太奇般的剪接加强了梦幻化的视觉效果。”除了视觉表现形式上的突破,黄启裕还注意到摄影师们艺术创作观念上的亮色,“李锦棠有计划地撕破了时尚的伪装,原身大小的裸体照片让被摄者与观者相互作出腼腆的对话;陈华熙由人间风情画转到纯抽象境界;朱德华在时尚与反时尚美学之间做出审视,带出人类学式的考究精神;郑智聪坦然以镜头突袭多位香港影艺明星,在攻其不备的情况下唤起他们心底的暗格,令人想起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一书。”

    “或许大陆的摄影艺术在人文背景、思考深度及学术感觉方面强过香港,但我们也能从香港的艺术摄影中看到新鲜的一面,例如轻松、不沉重的创作态度。”彭捷感觉,香港摄影师们的艺术创作追求“好玩、轻松”,不像大陆的摄影艺术家“搞那么沉重”,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