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毅
纵观一百多年的摄影史,无数反映生活的美妙与艰辛,人类的善良与丑恶,历史的顺利与曲折,大自然的绚丽与严酷等摄影作品之所以能感人至深,动人心魄,就是因为这些照片真实、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是情感!
摄影作品是客观生活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产物,情感在摄影创作中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它跃动在摄影家的胸臆,奔赴在摄影家的腕底,化为艺术形象的血肉,贯穿于摄影创作的全过程。
一、情感在摄影创作中的地位
从摄影作品反映生活的特殊性来看,摄影同文学一样,也是主达性情的。这正如唐代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人物、事件、自然景物,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摄影家的情感。摄影家通过摄影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到的情感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使作品在读者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其摄影作品能否打动人,读者能否受到打动,都是靠情感维系的。读者在欣赏摄影作品时,总是在某些方面跟作品的情感发生直接的接触,或情不自禁的莞尔而笑,或怒不可遏地拍案而起。读者之所以能产生这些冲动的情感活动,常常不是在对作品的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的周密观察和理智的分析后发生的,而是在欣赏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摄影作品的情感的冲击,引起自己内在情感的潮水涌起的反映。当情感的潮水开始平息,才有可能对摄影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进行深刻的体验和理性的剖析。一般说来,能引起读者情感的波澜愈汹涌,愈澎湃,就愈有助于对摄影作品主旨的深刻认识和深切理解。这表明,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摄影作品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没有情感的摄影作品是不能打动人心的,也是不能有效地发挥摄影作品的社会作用的。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和世界的摄影界几乎同时都在追求摄影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力量。具有权威性和很大影响的荷兰组织“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在一年一度的评选中,除了重视新闻价值与现场气氛外,更特别重视人物命运与情感的表现。年度最佳奖的评选结果颇能表明他们追求的方向,如1980年的《柬埔寨难民》,1981年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1983年的《一位土耳其母亲的极度悲伤》,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灾难受害者》,1985年的《期望得救的奥马伊拉》,1986年的《美国艾滋病患者》,1987年的《南朝鲜母亲的悲愤》,1988年的《亚美尼亚地震葬礼》等年度最佳奖,几乎都是表现人物真实心态与动人情感的特写镜头。这表明情感作为构成摄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是比形象性因素更为活跃,更为重要的美感力量。一幅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低,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与摄影家的情感有着重大的关系。只有对生活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痴情迷恋,对人类未来充满信心的摄影家,才能始终饱含着健康和真挚的情感,才能具有一双会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美的双眼,才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摄影作品来。
情感是艺术形象的生命,所有的成功之作都饱蕴着摄影家强烈、真挚的感情。情感来源于生活,而对生活,仅有一般的爱又是远远不够的。摄影家不去深入生活,就不容易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就不容易发现生活之中那美的真谛,就不能产生出强烈的创作冲动。摄影家要想深化作品形象的内涵,就必须牢牢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摄影家要想丰富作品形象的外延,更离不开对生活的全身心的拥抱和充满历史使命感的热爱。只有当摄影家以深刻的立意和浓烈的情感与所想表现的客观形象直接融合,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升华。
二、情感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实例也启迪我们:摄影创作的突破口和爆发点也只能是情感。无论是对先进人物崇高的品德,还是对凶残险恶人物卑鄙的品行,无论是对落后腐朽的风气,还是对爱岗敬业的现象,无论是对旖旎美妙的风光,还是对凌乱肮脏的环境,只要能使摄影创作者产生赞美、歌颂或憎恨、厌恶的情感,它都会成为摄影创作的动力。摄影家在创作中运用各种拍摄技巧,准确把握每个人、景、物在画面中的构图和色彩的对比,形象地再现所拍摄的对象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这里就包含着每个摄影家自己对客观事物所倾注的主观情感。摄影家的情感集聚、浓缩、迸发,是摄影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情感作为摄影创作的喷火口,它的主要特点是冲动的。摄影家在生活的激流中,接触、经历了大量的生活现象和素材,摄影家的头脑就会见景生情,激起开展摄影创作的冲动。这种创作冲动鲜明地表现为情感的爆发,情感推动形象,形象深化情感。在情感奔泻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摄影家和被摄对象结下不解之缘,并伴随着被摄对象的活动而一起运动。这种形象塑造的过程是情感深化的过程,其创作中的喜怒哀乐无不在摄影家的面貌、容颜上反映出来,遇到高兴之事,必眉开眼笑,碰上哀苦之事,则叹伤不已。摄影家在艺术创作中是有感而发的,其情感只有被客观事物触动起来,调动起真情实感,他才能对接触到人物或现象感同身受,摄影家的情感生不出波澜的构思,就决计拍不出激动人心的好作品。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因“情”浸渍客观事物,让浓郁饱满的情感交融在拍摄的对象上,拍出来的摄影作品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摄影家在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概括成艺术形象的典型化过程中,总是给这些作品打上自己思想感情的烙印。
摄影家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家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家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家抒发情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当摄影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家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家本人的思想感情。如周顺斌拍摄的《升》,是因为作者对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有真挚的赞美之情,才会选择大广角仰拍这个角度来表现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新成就。利麟用追随法拍摄的《生命在于运动》,以钦佩的感情运用虚实对比,使潇洒老者的充沛精力和稚朴儿童的旺盛精力跃然于画面之上,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运动感,成功地表达了生命永恒这样的主题。
情感因素,不仅在人物摄影作品中起重要作用,在其它的摄影作品中也同样因渗透着情感而产生着巨大的感染力。何世尧拍摄的《巍巍长城》气势磅礴,恢宏的场面漾溢着昂然的生机,强烈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摄影家把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情感深深熔入到万里长城的雄姿之中,使人们面对这幅作品时能油然升起一种自豪之情。这种神情兼备的艺术魅力,是摄影家赋予自然景物的生命力,也是摄影家透过常见的客观现象发掘出来的特有的历史底蕴,更是摄影家探求到的最好的表现形式产生出来的艺术感染力。[NextPage]
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情感和形象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情感推动了形象,形象逐步明晰;形象深化了情感,情感渐次浓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摄影家这种创作的动力与被摄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裂、难舍难弃的微妙契合。随着摄影创作过程的开展和深入,物与情俱进,情感与物相随之昭然清晰,最后达到情景相关,物我两契的艺术境域。这种“悟化”或“迹化”就有助于将摄影家的情感与所表现的对象融化在一起,从而创作出意深情切具有独特“韵味”的优秀摄影作品来。
三、在摄影创作中情感的实质
情感,《辞海》解释说: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辞源》解释说:“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是有所触动而引起的心理状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情感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意与象通”,是摄影家借助情感来认识现实,把握现实的重要特征。“以人度物,寄情于景”是摄影家对客观外界的观察与感受,这种敏锐深刻的感受,是摄影家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它能见到常人难于见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又能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寓于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甚至那些无生命,无意识,无情趣的事物,如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辉,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抽象的线条,孤立的色彩,都会让摄影家感觉到有生命、有情趣,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性。而“托物言志,意与象通”则是摄影创作中摄影家审美意象的物化过程。尽管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摄影家的创作经验,艺术技巧,以及驾驭表现形式因素的功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又都是由摄影家的情感支配着表现手法的选择和运用。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其画面布局,拍摄角度的选择,线条和影调的提炼与配置,以及光线色彩的处理等等,都并非是物质性的因素。即使是一根线条,一片色彩,也都有其一定的感情的内涵,摄影家因此才能创作出以情动人的摄影作品。
情感的客观特征决定了摄影家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独特个性。那么,摄影创作的情感实质究意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感染读者。因为从摄影艺术的感染性而论,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情感的要素。摄影家只有将真实的情感寄寓在要捕捉的人、景、物上,才有可能引起人们某种特殊情感,并寄情其间。摄影家用真挚的情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以情感染人,以情教育人,以情激励人,才能唤起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才能丰富和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要求。
艺术的生命在于一个“真”字,反映的生活要逼真,表达的感情也要真挚。只有将这个“真”凝于人、凝于景、凝于物、凝于理之中,创作出的摄影作品才有可能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憾,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长留于人的记忆之中。如我们欣赏《当法兰西国旗降下的时候》,总令人回肠荡气,深受感动,念念不忘。黄翔的《十月的螃蟹》,从静物摄影的角度看,只能是一般的作品,但他透出对“四人帮”灭亡而产生的感情色彩,则又成为一幅动人心魄的摄影名作。这些摄影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情感真切深厚,故每每观之都会感人至深。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情感”是其灵魂。而这种灵魂,乃是摄影作品的精气所聚,它蕴含在摄影作品之中无处不在。有了这种“灵魂”,摄影作品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
(编辑: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