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看柳亦春如何建构龙美术馆

2014-04-02 13:52:31来源:艺术新闻    作者:

   


柳亦春

  伴随着樱花的开放,龙美术馆(西岸馆)在3月28日开幕。除了从古到今的藏品,基于工业遗产设计的龙美术馆(西岸馆),空间丰富而独特。开幕之后,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受到广泛的好评。柳亦春正是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建筑设计师,在下文中柳亦春讲解了他的建筑思路。

  柳亦春
 
  上海大舍建筑工作室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参加了法国蓬皮杜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德国杜塞多夫当代中国建筑展等各种国际高规格展出。
 
  龙美术馆(西岸馆)就位于原北票码头的核心区域,基地内有一条当年用于煤炭运输的构筑物——“煤漏斗”,南北长约103米,宽10米,高约8米,裸露的混凝土结构,粗狂有力。这里曾经是以黄浦江为交通命脉的煤炭码头及船舶基地,北票码头、船厂路、南浦火车站,这些地名都揭示着这里曾经繁荣的工业文明。
 
  龙美术馆(西岸馆)将建筑的感染力重新建立在空间的原始性上。新建筑以独特的现浇混凝土“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产生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漏斗”产生视觉呼应。
 
  由于地下空间是利用场地内已经建成的地下两层车库空间,这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却也由此形成了建筑上部的“伞拱”结构空间和地下一层的普通柱网结构空间之间所形成的反差。
 
  地下展览空间是一个全白色的通用展览空间,展出龙美术馆收藏的古代、近代和现代艺术作品,而地上则为现浇清水混凝土的展览空间,更具当代性,这里展出龙美术馆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以及可能不断变换和更新的当代艺术展。
 
  设计中,最大的难题也在于如何平衡已有的地下空间和上部空间的关系,这既有对结构技术的考虑,也有对空间组织的考虑。最后我们通过一个跌落式的展厅巧妙地联系了地上和地下的展示空间。
 
  而地上“伞拱”形的展示空间,如何解决空调、消防喷淋以及灯光照明等机电问题也是极具挑战性的,我们利用了“伞拱”的腔内空间解决了这些机电设备所需的服务空间,从而使展示空间更为纯净,更符合当代艺术展览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需求。最终也正是由于清水混凝土的“伞拱”结构,它与滨江地区原来作为运煤码头的工业文明建立了呼应。
 
  作为以展出当代艺术为重点的美术馆,在空间上理应更为自由以及更为开放才能适应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展示需要,甚至以空间激发艺术的创作,同时在空间与功能上它也应该更易于与公众产生互动。龙美术馆的中心区域利用保留的运煤漏斗,作为美术馆的外部公共开放空间,部分煤漏斗被改造利用为“漏斗画廊”。“漏斗画廊”由于是独立于美术馆的小规模空间,可举办先锋艺术家的小型个展,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除此之外,龙美术馆(西岸馆)也打破了常规的“封闭白盒子”式的美术馆模式。独特的现浇清水混凝土表面的更具原始感的拱形展厅空间,既满足了常规展览的需要,也为更独特的艺术品展示提供了创造性的舞台。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龙美术馆不再是封闭内向型的美术馆空间模式,美术馆功能空间的配备,也更多地容纳了艺术品研究、书店、图书馆、艺术品商店、餐厅、咖啡厅、培训教室等更具开放性、更具公众参与性的公共空间。
 
  当作品进入空间,钢筋水泥的建筑也随之被灌入了艺术的灵气。[NextPage]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