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肖像画曾经定格过许多帝王、领袖和英雄的面孔;而在“随手拍”的今天,传统肖像画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将于12月20日在湖北美术馆特展厅开幕的“再肖像——2013三官殿1号艺术展”,却集中一众名家作品,让肖像画再出发。本报记者15日现场探访发现,这场湖北美术馆年度品牌展览希望告诉观众,今天的肖像画较之传统早已脱胎换骨。
五花八门:全新的肖像艺术
说起肖像画,许多人会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及不久前拍出8510万元的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等。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人物,一直是肖像画的主题,但在“再肖像——2013三官殿1号艺术展”中,传统的内容与手法已被现代肖像画所颠覆。
该展览展出了2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涉及影像、装置、油画、水墨、综合媒材等多个艺术门类。尽管人物依然是画面主角,但艺术家们采取的表现方式,以及作品蕴含的深意,都和传统不同。冯峰的《保持微笑》,是一个循环播放的7屏录像装置,7张不同的年轻面孔均长时间保持微笑,直到表情僵硬面部抽搐,这种“保持”本身颇具荒诞感;陈荣彬和梁燕儿集纳了胶片、电力机组装置、灯箱等多种元素,发起一场《大合唱》,多个肖像的并置呈现出纷纭百态;傅中望的不锈钢雕塑作品《面镜》高达2米,观众可以在人脸形状的镜子中看到变形的自己,都说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但变形的镜子里又有多少真实?蔡广斌结合影像和水墨完成的《自拍_我A1》,更是将一张充满诡异氛围的脸,呈现于时髦潮流的代表——智能手机中,现代科技和水墨笔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回流湖北:顶级艺术家聚首
除了作品表现形式上和传统肖像画不同之外,“再肖像”的一大亮点,是多位艺术牛人的聚首,从湖北走出的艺术家携力作归来,更显示出湖北艺术氛围越来越好。
曾梵志在单件作品拍卖价两度破亿元创下纪录之后,携作品回到湖北,他以作品《肖像》记录了一种时代精神。与他一同亮相的还有冷军和石冲,两位艺术榜上榜艺术家,栩栩如生的《肖像之相—小姜》(冷军)和张扬不羁的《表情》(石冲)极具冲击力。此外,徐芒耀、方少华、石磊等一批生于湖北或与湖北密切相关的艺术家,都有精品亮相“再肖像”。
跻身拍卖价千万元级的中国当代艺术“F4”有双雄出阵,以绘画中光头形象闻名的方力钧,和“大笑人”岳敏君,都带来了力作参展。方力钧的《2011—2012》用璀璨夺目的珍宝仿佛寓意物质对人的吞噬,而岳敏君的《表皮1》似乎勾勒出一个碎片化的人像,有别于“光头”和“大笑人”,但别有意味。
“从湖北走出去的艺术家,纷纷携作品回来参展,显示出湖北艺术的凝聚力在提升。”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说,同时,湖北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姿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名家前来参展,“在全国艺术界,湖北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革新传统:折射出当代风貌
“出现于‘再肖像’化创作中的图像与技法,已不是按经典艺术的创作方法得到。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于影像、网络、大众文化或非艺术领域。”着名艺术评论家、本次展览策展人鲁虹说,“由于当代艺术(含‘再肖像’化创作)的图像方式不仅完全超越了既往艺术的图像方式,还携带着新的创作方法论、新的题材、新的形式与新的价值观,所以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现代化的题材中,作品更迈向个人性的表现思维,或者是日常的生活记录,又或是借助画面语言投射出的不安、躁动的感受,于是作品逐渐出现了传统古典美学中没有的世俗内容。”策展助理蔡嘉炜说,此时的肖像艺术不是反映肖像本身,而是反映一件事或一种状态。
“再肖像”化创作,虽然沿用了传统肖像艺术的某些形式,即对人物有所表现,但同时又有了新的改造与发展。“‘再肖像’追求对一个概念或命题的表达,折射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体验。它不仅仅扩充了肖像艺术的表达视域,也折射出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品性、品格、思想、思考。”冀少峰说,透过“再肖像”,可以看到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状貌,更可以看到时代的特征。
(实习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