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随着新馆首展——城市-幻象2013重庆青年双年展——的开幕,重庆美术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之前位于四川美术学院校内的旧馆则更名为“重庆当代美术馆”。另外,罗中立美术馆也授牌成立,明年年底正式启用。这意味着重庆同时拥有了3家省级美术馆。
重庆美术馆新馆前后耗时6年、总投资5亿,地址选在重庆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相较于过去位于川美黄桷坪校园内的旧址,新馆的位置无疑拉近了艺术与市民的距离,对于日后美术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大有俾益。一如策展人俞可所说:“以前我们老是抱怨,当代艺术与群众很疏离,而这个美术馆建在市中心,至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虽然对于重庆而言,美术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知道,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力度比较小,美术馆的建设无疑是一种弥补。我们不能光拿火锅和美女来对付外界,那显然是不够的,美术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俞可如是说。然而,就新馆本身来说,还是存在一些“硬伤”。
对于一流的美术馆而言,外观的设计本应非常考究,要考虑到建筑与整座城市的融合度。在这一点上,重庆美术馆新馆的形象显得有些“出位”。在很多人看来,新馆的最大“特色”在于:通体红色,与常年雾气迷蒙的重庆、周边的环境并不搭调。也有观者将其与火锅、辣椒联系到一起,抽离出三者间“红红红火火”的共性。还有人将其与前些年特殊的政治氛围相联系,看成是“唱红”的产物。
另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是:美术馆整体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丛林中过于低矮,偏于一角,视野过于局限,无法呈现其应有的面貌。不论高度还是体量,均无法与周边的摩天大楼比肩,如果刻意寻找,尚需有人指路,更别说其他地标性功能了。
同时,在内部空间上,由于展墙固定,导致展示空间无法重组,这势必造成一些大型装置艺术的展示受到局限。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徐跋驰的装置作品《流动的美术馆》,整件作品有6米高,由70多个小房子组成,每个房子代表一个美术馆,由于场地的问题,这次只展示了7个小房子,“场地不行,不可能那么夸张”,艺术家告诉笔者,这无疑削弱了作品原本的呈现效果。
此外,在连接车道与美术馆前坪的部分,一片长达200米的地段,全是由错落而上、不规则的石质阶梯构成,车辆或轮椅无法到达美术馆入口,不利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通行。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内部早已设置了无障碍通道,而重庆美术馆新馆外部都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这是细节上的一大缺失。
就美术馆存在的问题,批评家王林在微博中直言不讳的指出:“重庆美术馆做得好的是在重庆最中心解放碑,市民顺便即可观展。做得有问题的是:如此建筑不在宽阔的绿草地上,而在闹市高楼群狭窄空间中,实在狼狈;唱红打黑重口味的熙来色夸张至极,让所有馆里展出的画再无色彩可言;内部空间本适合当代艺术,但展墙固定空间无法重组,离一流展馆远矣。”
当然,重庆美术馆还是有它自己的优势,至少背靠盛产艺术家的四川美术学院就是很多其他城市难以相比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旧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实习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