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艺术家更像哲学家,确实在向观众提供某种真相。现在,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大产业,和房地产一样。”这是意大利当代艺术家Francesco Vezzoli向记者提供的“某种真相”。今日,这位艺术家受邀来到上海浦东富城路99号震旦博物馆,与中国艺术评论家许宇、意大利籍艺术家Davide Quadrio(中文名乐大豆)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对话。
在艺术产业中,Francesco Vezzoli是非常成功的。乃至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先生(Mr.Stefano Beltrame)告诉记者,为了能请到这位知名艺术家来到上海,他们费了很大力气。
意大利当代艺术家Francesco Vezzoli
Francesco Vezzoli于1971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老家靠近佛罗伦萨。爸爸是小儿科医生,妈妈是律师。小时候父母常带他去看展览。他在采访中告诉记者,7岁的时候,他请外祖母带他去纽约迪厅54号,那是安迪·沃霍尔常去的夜总会。“你去了吗?”“当然没有。而如今迪厅54号也不复存在了。”Francesco的祖父母辈经历了二战的动荡,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实用;而父母辈则是战后出生的孩子,“更加浪漫些”。与父母辈相比,他说自己更喜欢从祖父母辈那里学到的生存艺术,帮助他在这富有“侵略性”的全球化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Francesco Vezzoli从小喜欢艺术,但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艺术:读关于艺术史的书籍。直到1992年进入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他才开始自己做艺术:摄影。他不画画,也不做现在主攻的雕塑,而是只摄影。1995年,他从圣马丁学院毕业,现在定居于米兰。短短19年,他就成为意大利最成功的艺术家:4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在世界各大美术馆举办个展。
Francesco之所以如此成功,恐怕与他深受安迪·沃霍尔哲学影响不无关系。他的早期创作重点之一,是用视频记录与好莱坞名流和明星有关的生活。用他在座谈会上的话来说,有点像记者。他说:“我从小就想做记者,想深入挖掘事情的真相,想做法拉奇那样的人物。正直是记者最可贵的品质。我觉得,如果一个记者想批判某事,他必须对之有深入的了解。爱、恨、批判,都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现在,我已不再批判。”
过去几年,Francesco做了很多视频。在座谈会上,主办方特地播放了一个他做的视频。由好莱坞知名女星娜塔莉·波特曼和另一名女星扮演的两个年轻女性,为抢夺一瓶香水大打出手。一个男人穿着皮鞋的脚切入镜头,踏在两个女子争抢的香水瓶上。特写镜头对准了香水瓶身上的品牌:Greed,贪婪。结束。这个只有短短3分钟左右的视频貌似为一个不存在的香水品牌做宣传片,刻骨讽刺了Francesco认识到的好莱坞本质之一:贪婪。
在座谈会上,Francesco用一个形容词形容他认识到的好莱坞名流明星:“Fake”,虚假。这个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国山寨货的形容词,经这意大利艺术家出口,力量还是不小的。Francesco开玩笑,现在再见到好莱坞或任何名流明星,心跳再也不会加速。
Francesco另一重要视频作品,是他为一部“不存在的”或一部老影片做预告片。这不存在的电影名叫Caligula(古罗马色情暴帝。好莱坞曾有同名电影1979年上映,导演为丁度·巴拉斯,编剧为美国知名作家戈尔·维达尔)。预告片开头,Francesco请出维达尔,用短短几句话阐述了影片的宗旨:所有的历史是黑暗的。在这部时长大约8分钟的视频中,Francesco探讨的是欲望和放纵;而黑暗和毁灭在镜头之外。
在座谈会上,有观众提问Francesco,他早期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他自己的形象,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出现,这怎么理解?Francesco说,艺术是某种心理治疗;现在自己的形象已经很少出现,因为“心理问题已经解决了。”
在谈到视频阶段时,Francesco说,那一阶段,他想用当代媒介解读当代生活。而现在,批判已不再是他的重点,他的重点已经转向历史。现阶段,他只做与历史题材有关的作品。他说自己对历史呈现出来的语言非常着迷,读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他认为,如果能深入地理解历史,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下。“对历史的迷恋,也是对当下和对未来的迷恋。罗马帝国的腐败和浪漫、人们的感情和现在是一样的。虽然做出来的作品未必是真相,但提供了多样的解释。历史是我的避难所。”
Francesco说,他现在会收藏很多古典作品。从价钱上来说,很多古典作品比当代艺术作品便宜不少。一个两千年前罗马的雕塑,会比一个现代版画家的作品便宜。“两千年前人们做的古典雕塑,想表达的与现在人们想要表达的没什么区别。越了解历史越发现,历史就是现在。”
在具体创作上,Francesco说,开始他会把自己做的雕塑放在古代的作品旁边,形成对话;逐渐地,他把自己的形象切入到古典作品中,或者在古典作品表面创作,成为古典作品的一部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雕塑脸上的泪水——他的经典符号。
5年前,Francesco来到上海看世博会。5年后,他回到上海,看震旦博物馆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他说:“比看世博会更多地理解中国的现状。”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