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麟
迈克尔兰迪(Michael Landy)
迈克尔兰迪(Michael Landy,生于1963年)是一位英国艺术家,是英国青年艺术家群体(YBAs)的成员之一。 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2001年创作的一堆破烂碎片的装置《Break Down》, 为了这个作品他几乎毁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
迈克尔兰迪生于伦敦,后来他一直在那生活和工作。早年间他在劳顿和拉夫堡大学学习艺术,1985—1988年于伦敦金史密斯学院就读。在此期间他的一张照片被选中在BBC电视台艺术节目Take Hart 做展示,受此激励走上了专业艺术之路。同样是在金史密斯学院就读期间他参加了Damien Hirst 组织的Freeze 展览。
[NextPage]
Costermonger´s Barrow II 1991
迈克尔兰迪第一个单独完成的正式作品是1990年的《Market》, 这是一个在伦敦南部一片广大的废弃的工业区的空市场货摊构成的装置。跟他大部分的后期作品类似,这件作品是对消费主义和社会问题的反映。此外,迈克尔兰迪在1991年的作品《Costermonger´s Barrow II》中,关注的是同样的问题。这个利用现成品所作的作品中,本来是用来在市场中运输蔬菜、鱼肉等货物的手推车,被漆上了鲜艳的颜色。从而强调了其外观装饰功能,却没有进一步的实用功能,从而体现出了讽刺的意味。[NextPage]
Closing Down Sale
1992年迈克尔兰迪开始和Karsten Schubert联手为其美术馆创作Closing Down Sale, 这是一个由放置在购物手推车里面贴满打折标签的一堆物品构成的装置,同时还有吸引过路者购买的广告。这件作品是对艺术商品化的脚注,可以看做是与《Break Down》呼应的先行作品,构成后者的物品中没有一件是可以销售的东西。[NextPage]
Sweep to Victory 1996 (This drawing shows the work of Scrapheap Services)
在《Break Down》之前,迈克尔兰迪最知名的作品是Scrapheap Services(1995-1996),这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清除少数人来改变社会的虚拟清洁公司,他还专门制作了宣传这家公司的视频短片,一些从旧杂志减下来的纸人被用来清扫和销毁。这个装置在将世俗转换成艺术并且再定义的手法上带有英国青年艺术家的典型特征。从一方面讲其视觉效果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景象,然而搭配上美术馆的环境和亮红色的数字,再加上带有讽刺意味的标题,就会让参观者联想到人性和消费主义。[NextPage]
1997年迈克尔兰迪受泰特博物馆委托创作的装置用于庆祝圣诞节,上了新闻头条。
1997年,迈克尔兰迪早年卖给Charles Saatchi的一件作品得以在伦敦皇家学院举行的Sensation展览上展出,之后这次成功的展览还在柏林和纽约相继进行,但是迈克尔兰迪的作品被许多更著名的作品淹没了。[NextPage]
Nourishment 2002
[NextPage]
Bristly Ox-tongue 2 2002
[NextPage]
Barbie comb
[NextPage]
Common Dandelion 2002
[NextPage]
Break Down,2001
《Break Down》这件使迈克尔兰迪进入公众视野的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在2001年2月展出,地点是在伦敦牛津大街C&A 品牌的一间古老的分店(C&A已经停止商业活动,该分店也已经闲置)。为了制作这个作品,迈克尔兰迪把贯穿他30多年来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小至邮票大到汽车,还包括他所有的衣服和所有的艺术作品,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和别人的,统统集中起来,大小物件总共7227件,然后当众销毁。销毁的过程就像是规模生产的工厂的装配线,迈克尔兰迪站在这条由十个蓝领工人操作的生产线平台上,指挥着他所有物品财产的分类和销毁过程,十个工人将每件物品分解,然后再切碎,一直到最后一只袜子。他把这当做一次对消费主义的检验。但是别人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举动。然而迈克尔兰迪说:“我们的这个小小的革命在伦敦持续了两个周,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站在一个孤岛上,四周围绕的都是每天的生活,还有别的东西。” 有超过45000人去看他所谓的别的东西是什么。在展览关闭的最后一天,吸引了破纪录的8000人到场观看。直到展览结束之前15分钟,他的音响设备还被用来提供音乐伴奏,可能是为了让他在粉碎之前最后一次聆听他的录音、磁带和CD。在他的音响设备被销毁之前的最后演奏的是大卫?鲍伊的专辑。之后,机械碰撞发出的声音成为了唯一的音频组件。我们看到一个板球棒已经变成一个个红色的塑料颗粒,李维斯牛仔裤缩减成为蓬松的灰蓝色小土堆。最后迈克尔兰迪和他的工人们爬进了运输所有物品的生产线进行了胜利巡游。
《Break Down》作为时代周刊和Artangel 联合委托Landy完成的作品在创作过程的最后剩下的只是成袋的垃圾,每个小物件都不可能被售出或者展出。现在这些东西仅仅存在于目录清单中,也是为了让迈克尔兰迪能知道他所拥有过的所有东西,但是这些都已经要不回来了。迈克尔兰迪没有因为该作品获得经济利益,他除了一只叫Rats的猫和曾获得特纳奖的女朋友—影像艺术家Gillian Wearing之外,将一无所有。
迈克尔兰迪表示:“当我完成整个过程的时候, 我的确感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由,一种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可能性。但这种自由在不断的被生命中的每一天侵蚀。当我站在那个平台上时, 生活变的非常简单。”他的这种真实的倒置生产线消费主义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强烈反响。他成了关于消费主义道德性的说教者。当然他的作品也因为肆意破坏的行为遭到抨击,一位牧师兼精神病学家甚至还提出要帮助他。其他人则把那个有些过分的平台理解为一种反对资本主义的基调。有些人甚至往那些传送带上的塑料盘子里扔纸条,上面写着:救救我! 对此迈克尔兰迪表示:“我不想成为一个圣徒,我是一个罪人,我喜欢犯罪。”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犯罪有些严重。他在这个作品中也销毁了一些艺术家朋友的作品(其中包括崔西?埃敏、达米安?赫斯特、加里?休姆的作品),这差一点剥夺了他在透纳奖的提名。Karsten Schubert说:“对一些评委来说,毁坏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完全是一种疯狂的破坏行为,否定他的提名是为了标明我们这一立场。”[NextPage]
而加里·休姆说:“我想我可能不得不揍他了,这简直太糟糕了,我将油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他,我想我应当设法把那幅油画偷回来。”他补充道。然而,在平静之后他说:“看看这如何才能运行的生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并且看看他到底如何应对这种没有任何东西的局面。
舒伯特说:“是什么使这个计划变得如此尖锐,那是因为以迈克尔为首的一部分艺术家喜欢达米尔?赫斯特,因为他为他们创造出了如此多的作品和金钱,这个作品充满了哲学色彩和过激的性质。我们都受制约于物质财产并以这种方式定义我们自己。这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都发来邀请,其中包括巴西圣保罗美术馆,他们邀请迈克尔兰迪再次创作一次《Break Down》。 但是迈克尔兰迪指出这不是音乐之类的艺术可以随时再来一次,最终他同意展出一下新的绘画作品,一些在《Break Down》之前的Michael Landy at Home系列的升级作品。
迈克尔兰迪在《Break Down》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新作品问世,“我不想创作任何作品,”他说,“我什么事也不想做,我觉得没必要。” 另一方面他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一个纪录片上,还花时间整理《Break Down》作品中的物品清单,用于出版的书中。随着圣保罗美术馆展览的临近,他终于开始再次绘画创作而且他说他现在不能停下来。“我一直在画街上的花,它们不需要太多营养,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我喜欢这类能够在街面缝隙中生存的植物,我总喜欢在房子周围寻找这些植物,以它们为主题来进行创作。”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