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距离今年G20峰会开幕尚有2天,在德国汉堡,1000名全身包裹泥浆的“僵尸”突然从各个街头和角落里爬出来,面无表情地如梦魇一般在城市中游荡。这场历时两个小时的行为艺术,或许正如其组织者表示的:“我们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是:变革是从你我开始的,而非一些政治精英。”他们希望以此唤醒大众对政治的热情,唤起大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政治的局外人,不再把自己当作政治的冷漠人。
2017年7月5日,德国汉堡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现场。
数天前,1000名全身包裹泥浆的“僵尸”突然从德国汉堡各个街头和角落里爬出来,面无表情地如梦魇一般在城市中游荡。这场历时两个小时的行为艺术,通过全球各大媒体疯狂报道后迅速引发热议。一时间,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爆红网络,并很快上升为国际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017年7月5日,德国汉堡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现场。
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这次行为艺术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更在于这场行为的发生时间及地点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就在今年G20峰会举办地德国汉堡,而时间是2017年7月5日,离G20峰会开幕尚有2天。
毫无疑问,这场行为艺术的矛头是直指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正如其幕后始作俑者当地组织“千人形”所表示的:“今天的表演目的是打动人们的内心,激发他们介入政治生活当中的意愿。我们希望制造视觉冲击,因为我们相信视觉冲击很有作用……我们不能等到世界领袖作出决策改变世界,我们要展示自己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就是现在!我们不能总是忍受资本主义的巨大影响,不能总是依靠帐户上的余额,而要团结起来,握紧双手。”
然而这场行为艺术的意义,其实绝不完全仅仅针对一次国际性会议,有媒体如是评论:“与其说是对G20峰会的抗议,不如说是对公众的警示”。组织者也表示:“我们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是:变革是从你我开始的,而非一些政治精英。”他们希望以此唤醒大众对政治的热情,唤起大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政治的局外人,不再把自己当作政治的冷漠人。
2017年7月5日,德国汉堡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现场。
这场以沉默的方式发生在街头的行为艺术,其实是艺术介入社会的经典案例。实际上,艺术是一种对社会政治有着强烈敏感性的事物,它总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梦想的栖息地,也总是带着社会发展进程的痕迹运动着,并且它也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回顾1960年代之后国际艺术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近五十年的艺术历程中,除了新媒介、新材料的实验和引入外,另有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艺术如何与社会现实结合,艺术如何消除与生活的边界。而从1990年代之后,艺术世界又出现了新的趋势,由艺术家、策展人与批评家共同参与寻找社会与艺术的结合点来进行创作、制作、实施当代艺术。这无形中推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由此也出现了合作式、参与式、干预式的介入艺术。
2017年7月5日,德国汉堡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现场。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刚刚荣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目前正在德国馆展出的安妮·英霍夫(AnneImhof)的作品《浮士德》(Faust)。《浮士德》是装置复合动态表演的一种新颖艺术,此作中,安妮·英霍夫拆解了所有一般性展览的固定模式。先是封闭了纳粹时期建成的德国馆的前门,接着在展厅外设置了高耸的防暴铁丝网,然后安排两只威严的杜宾犬在铁丝网后烦躁不安的走动。在馆内,安妮·因霍夫在离地面半米左右的地方,用玻璃地板架空,十几名身着黑色运动服的表演者时而在观众之间或高架平台上活动,时而在玻璃地板下爬行,伴随着金属音乐,慢慢地走着,或相互推搡、对抗,从不理会观众,像幽灵一样。而观众们紧张不安的情绪,在靠近德国馆的那一刻就被渐次调动起来,高耸的铁丝网、机敏的杜宾犬,架空的玻璃平台上。表演过程中,观众们虽然可以随意走动,但脚下那透明的玻璃平台,让你不自觉地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看着演员们极富感染力的、又超现实戏剧一般的行为表演,所有在场的人像是经历了一次洗礼,无不为之所动。对此,威尼斯双年展评审委员会给予这样的评价:“《浮士德》是一件充满精神力量又能动摇人心的装置作品,它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紧迫问题暴露在观者面前,激发了观者的焦虑,这也是这座场馆最原始的情绪反映。”
2017年7月5日,德国汉堡大型行为艺术“僵尸游行”现场。
在笔者看来,安妮·英霍夫可贵之处,不仅创造出新颖的艺术形式,带来强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更在于她大胆直面现实,演绎了当代版的史诗《浮士德》,以此来隐射眼下危机四伏的世界局势,同时提醒我们,改变这一切,不能单纯依赖并指望上层建筑,而应该是每一个普通人自身的苏醒和变革。为此,她有意识把观众引入展场,将表演场地与观看场地合而为一,演出就在观众中间展开。这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同时,又巧妙将艺术介入到观众中。
事实上,介入是西方先锋艺术的传统和信念。这里所谓的介入,不是简单地图解、描述、反映社会,而是将艺术家自由与独特的思考加入到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体制中,发挥出艺术所独有的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这种介入式艺术也可以说是对现实或社会的一种有效干预、改造和质疑。博伊斯的作品“7000棵橡树”,或许最能形象地说明这种介入式艺术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7000棵橡树”全称为“7000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博伊斯最初产生这个种树的创意之后,卡塞尔文献展组委会为作品的呈现迅速提供了支持,随后卡塞尔市市民加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1982年3月16日,在德国卡塞尔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入口处的草坪上,博伊斯栽下了第一棵橡树。在这棵树苗旁边,垂直安置了一枚玄武岩的石楔,一半埋在土里,一般裸露在空气中。这种树石结合的原型在广大市民的参与者下被复制了6999次,分布在卡塞尔市的各处。“7000棵橡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每棵橡树相伴放置的路边的黑色玄武岩基石。石头和树木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对比:玄武岩暗示着过去与历史,而橡树则引导着未来与进步。
1987年,所有的7000棵橡树种植完毕以后,负责管理作品的“合作办公室”还收到了3000多份来自市民的关于种树计划的提案。所以,通过“7000棵橡树”这件作品的创作,博伊斯带动了原本对艺术领域毫无兴趣的人亲身参与到艺术的事业中来。这件被博伊斯称为“社会雕塑”的艺术作品,在它产生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成为卡塞尔市的象征,也对周遭的世界源源不断地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博伊斯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反对以暴力去争取和平。而艺术则被他认为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无害的乌托邦。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在他的积极影响下,卡塞尔文献展逐渐走出博物馆,走出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概念,主动介入到真实的生活之中。五年一次的文献展也因此日益成为讨论全球当代文化、政治和社会议题的重要场所。
今年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主题为“以雅典为鉴”,即“以史为鉴”,其实也是秉承了西方先锋艺术所持有的“介入”这样一种理念。希望通过回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发源地而如今深处危机,被欧洲边缘化的雅典,引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再思考,以及对将来世界可能性的构想。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