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方振宁看邱志杰策划的中国馆:早知会有非议

2017-06-07 10:49:18来源:《藝術家》杂志    作者:方振宁

   
每次中国馆的选题和作品以及他呈现的状态,都会带来不少的非议。总之,既使他得了国家馆金狮奖也会遭到非议。

  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已于2017年5月11日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邱志杰担任策展人,邀请了当代艺术家邬建安和汤南南、皮影大师汪天稳以及苏绣艺术大师姚惠芬四位艺术家,呈现一个由“艺术家为艺术家策划”的展览。本届中国馆用当代艺术的手段改造更新了两大非遗部分:皮影和苏绣,让录像、装置、表演、当代绘画与非遗结合,成为本次展览中的重要亮点。


  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还在策划之初,邱志杰就料到了会有非议。近日,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方振宁站在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角度上,对本次中国馆给予了自己的观点。他在现场参观展览过后,对中国馆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邱志杰的策展动机和目的,国家行为以及非遗和传统艺术对当代性的启示等方面,系统地给出了评价,为读者能全面了解威尼斯中国馆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凤凰艺术”秉承着客观反映事实的态度,围绕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的话题进行了多方采访,近期将会陆续推出相关报道。今天,“凤凰艺术”首先为您带来一篇方振宁为台湾《藝術家》杂志撰写的题为“不息与无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述评”的文章。


1.jpg
著名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方振宁


  方振宁: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艺术和建筑领域的独立学者。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2012年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


2.jpg
威尼斯双年展logo


  不息与无为——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述评


  每一次提笔写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都感到举笔艰难,因为中国对当代社会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的社会复杂性也决定了艺术具有复杂的形态,要让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推举出几位艺术家来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那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3.jpg
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的威尼斯


  每次中国馆的选题和作品以及他呈现的状态,都会带来不少的非议。总之,既使他得了国家馆金狮奖也会遭到非议。况且,获奖对于中国馆来说是件遥远和不必想象的事情。就像我们这些行业里的人都认为俄罗斯馆,无论是艺术还是建筑都相当的不错,可是他们没有一次获奖,和屡次获奖的日本相比俄罗斯国家馆显然是被冷落的角落。既然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艺术的大家庭,他相当于艺术界的联合国,那么我们还是有必要对国家馆的个案进行评说。


  何为不息?


  起先,我听到被确定的中国馆的主题是“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这个概念,觉得他很邱志杰,应该说这是这位中国馆策展人执意从中国非遗中不断获取当代艺术的灵感和中国智慧最新的一次探索。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


  “不息”一词,马上让我想起25年前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后阅读的一本书《无能子》,这是唐末道家思想流派的一本有关哲学思辨的著作。我的秉性读大部头的书无能,所以象《无能子》这样不超过百页的书,阅读起来比较愉快。我在书上做了一些阅读笔记,都不大记得了,只有一句话一直记得,那就是无能子说:“天地,无为也。日月星辰,运于昼夜;雨露霜雪,陨于秋冬,江河流而不息,草木生而不止。故无为则能无滞。若滞于有为,则不能无为矣。”这段话就是这本书全部的精华所在。我以为“不息”就是道家的一种思想,可是作为国家馆,尤其是当代中国信奉无神论的现状,没有一位策展人敢在竞选国家馆策展人的方案里大谈道教学说。我觉得作为策展人的邱志杰,是知道“不息”这个词的出处,也就是出于一种策展的策略考虑,他不可能爆出这些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思想来源。


  策展人要什么?


  确切的说,邱志杰的真正身份不是策展人,他主要还是一位艺术家,客串策展,新近才赋予他中央美术学院行政职务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他选择竞争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的角色,也是想延续和推广他长久以来在艺术上的追求,那就是如何以一个新的角度让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智慧登上世界艺术的舞台。记得80年代有威尼斯双年展邀请中国艺术参加,结果文革结束不久的中国官方却拿了民间剪纸参展,成为一个至今中国艺术届都拿来嘲笑的例子,因此也有人将这次中国馆以非遗为主题参展比做和当年的笑话不分上下,这应该是一个语境不太恰当的比喻。


9.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不息地图


10.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师承表局部


11.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实物


  策展人邱志杰是科班出身,也就是他原本是学版画的学院派。在中国最高艺术学府建立民间美术系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那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执意创办民间美术系的杨先让教授,他的勇敢不知道遭到多少非议,当时他所聘请的老师有冯真教授。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在两个方面给予我们这些版画系的学生启蒙,一个是他是我们大一的班主任,也就是说他是版画的启蒙老师,第二个就是他创办了民间美术系,在民间美术方面(现在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我们不可多得的启蒙,使得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关注民间美术的各个方面,比如: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甲马、时刻、风俗等等。所以我看到中国馆中列出中国当代教育传承关系图表时发现,杨先让和冯真老师的名字时,就大概知道策展人的路数了。其实策展人邱志杰现在所接管的实验艺术学院的前身就是民间美术系,当时的第一任系主任是资深版画家彦涵,策展人通过一个图表来说明民间艺术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传承系谱。


  早知会有非议


  在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最初阶段,策展人就知道他的策展主题会带来非议,不是就已经有人问过邱志杰:“为何要把‘非遗’带到威尼斯双年展上去?”邱志杰说,他要带去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不息”是关于“永生”的一种中国方案。也是对总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提出的双年展主题为“艺术永生”(Viva Arte Viva)这一概念的回应。


12.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 汤南南《遗忘之海》纸本水墨


13.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 汤南南《铸浪为山》 彩色单频录像 4m03s


  中国馆参战威尼斯双年展完全是国家行为,国家在选择策展人的时候,谁策展并不重要,首先是看他的策展主题。那么这次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入选当代艺术的双年展,这一主题完全符合中国当代文化的潮流。中国现在在文化政策上推行的是力图全面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基本上是否认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从五四运动开始想与传统断绝,一直到文革破“四旧”,尤其文革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是用灭门的做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14.jpg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 汤南南《居凰》 彩色单频录像 5m11s


  我们已经在各个方面看到这种恢复的举措,但是非常让人失望的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使得在确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或者将原有的非物质遗产项目简单庸俗化的加以复制,使得一些原本非常好的项目沦为一般的旅游商品等现象。我们目睹这样的现状百般无奈,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也有不可告人的利益混在其中,所以使得一些真正的非遗传承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是一些假传承人获得传承人的称号。在这样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现状中,中国馆推出,有艺术家和合作多年的非遗传承人分别和共同创作一些作品,也是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正能量的一种难得的方式。因为,不管怎么说,威尼斯双年展的影响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这或许对那些滥用非遗资源的现象是一种抑制。


  非遗和传统艺术对当代性的启示


  我在几个当代艺术的双年展上,曾经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展示,也就是说当代民间艺术介入到当代艺术的展览中也不是第一次,比如邱志杰就参与过把民间艺人郭风仪的作品带到日本横滨的艺术三年展项目中,我也在以前的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展厅看过郭风仪同样的作品,这就是说,在国际双年展中没有人对这样一种展出提出非议,那么为什么中国馆展出这些作品会遭到如此的非议?


  其实,这是一个有关当代艺术的审视标准问题。所谓的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基本上是由西方批评家确立的。在中国社会中,艺术的王朝是否属于社会的王朝,他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标准,艺术的风格和社会的制度和状态是融为一体的,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它都是那个社会审美的反应,甚至在中国宋代,宋徽宗皇帝的审美决定了宋代的审美。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由天朝决定的审美是一种主流审美,而中国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艺术源泉来自民间,民间是中国艺术生长的土地,他就是“河流而不息,草木生而不止”的状态。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


  我们看看策展人邱志杰策展灵感的源泉,也就是他选择现收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宋画,一件是《骷髅幻戏图》,一件是南宋马远的《十二水图》。我注意到邱志杰在向媒体解读这两幅画的内容时,和我们对这两幅作品的解读是不一样的。邱志杰的解读是:《骷髅幻戏图》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近乎超现实的民间生活场景,提线木偶、货郎、幼儿、哺乳的妇女,现实的民间场景,却与一具骷髅并置于画面,生与死,充斥于一张画面中。他认为“这幅画为中国人不息的生命哲学找到一个日常生活中趣味盎然而绝不恐怖的落脚点。”而马远在十二张《水图》中则专门画水,这在在中国美术史里是罕见的,十二张水图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邱志杰表示,平静或激昂,顺逆与远近,这是中国绘画对于不息的生命能量近乎哲学的表述。无论是生与死、胸襟和达观,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在这两件最为传统的绘画里被完整的构造出来。


  《骷髅幻戏图》这幅画用现在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而马远的《十二水图》,则被认为是中国概念绘画的鼻祖。就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不断地反复描绘同一个场景,如草垛和教堂,尽管莫奈强调他是为了观察在同一个物体上色彩的变化,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启发了后来的艺术家,他们发现莫奈所描绘的是“时间”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莫奈的实践,恐怕安迪沃霍尔也不会拍出“帝国大厦“这部长达八个小时的影像作品。有人曾经问安迪,你花了八个小时拍了一个不动的建筑,意义是什么?安迪说我拍摄的不是建筑是时间。而日本艺术家杉本博司承认马远的《十二水图》,启发了他拍摄极少主义作品《海景》,这就是所谓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于当代艺术中当代性方面的启示。


  永生即当代


  这次中国馆参展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也可以往不同,虽然引进了皮影创作记忆传承人汪天稳,但是他的作品是在和当代艺术家邬建安的合作之后,有了新的格局。而邬建安的作品无论是手法还是构思都明显的来自民间的启迪,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来自传统和远古的影响,那些我们在艺术史中所看到的古代艺术杰作:比如史前岩画、商周青铜纹样,山海经插图、汉代博山炉纹样,道教的符号、神话和传说等等,中国古人借助神话的超人力量同时又寄寓它美好的想象,当然,对这些绘画元素的解读需要一定的中国美术史知识,这也就是解读这次中国馆作品客观上的难度。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不息”展览现场


  而整个中国馆的布展方式,如果按照策展人所说的那样,他就是一个“雅集”的话,所以聚人气,呈香火方面是成功的,因为中国馆从来没有这样让西方的观众感觉到这是一个异文化的呈现,这些故事后面有着古老的传说和风俗。艺术上的当代和不当代,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重要,当传统得以继承,让生命永不止息,遵循永生的法则可能是最基本的坚守。所以,在参观完中国馆之后,我的脑子里留下这样的印象:中国可能就是这样!


  你或许觉得中国馆的空间设计,套不上我们审美经验中的美学法则,他像一个集市,是的,在中国民间集市没有美学构图,他是一个无为的场所,这就是本文的题目:“不息与无为”的来源,无为也是“无所不为”。


 23.jpg
著名艺术家、策展人、艺评家方振宁


  撰文/方振宁 中国馆作品图片:陈旖 其他图片:方振宁、史健、刘韵、Jonas Stampe等 责编/李鹏 本文转载自台湾《藝術家》杂志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