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公共艺术为谁服务?

2017-04-14 10:30:26来源:王春辰at央美美术馆    作者:张立鹏

   
由于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美化和形象塑造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它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美化和形象塑造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它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向国外学习和探索时期。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固然对于社会文明、城市形象、公众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拙劣的作品对于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同样巨大。在我国新一轮城市美化和环境建设大发展期间,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城市景观现状令人担忧。


  一、形式千篇一律,毫无城市特色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和材料上都表现出趋同性,即使身处不同的城市,其相似的城市雕塑、景观设计也让我们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将别人的作品作为样板,生硬的模仿和照搬,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法,照抄国外和其他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很少考虑其他城市在艺术创作时所依据的独特环境因素。


  工业化大生产加速了作品的规模复制,我们在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艺术设计公司的广告一一批量生产城市雕塑,似乎成百上千的人物、动物、植物雕塑可以随意放到任何城市的公共广场上。某些城市的管理者从没有意识到公共艺术的特殊性,似乎只要将某个雕塑或壁画直接摆放到广场上,将这处空间填满就完成任务了。由于每个城市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放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会与背景产生独特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的创作应该是在考察城市环境之后,由艺术家结合特定情境而创作出来,需要经过艰辛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北京王府井大街与皇城根遗址公园里有件作品《时空对话》,科举形象的京城老者与现代科技学者形成鲜明对比,古书与象征现代高科技的计算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方寸之间,人物和物品的对比使人们感受到代表历史渊源的皇城与代表现代城市生活的王府井的交汇,使人们由衷地感叹历史的变迁与科学的发展。这件作品充分挖掘出当地历史文化的特色,成为蕴含时代与地方特色的杰出公共艺术作品。


1.jpg
丹麦哥本哈根市 小美人鱼铜像


2.jpg
新加坡 狮头鱼尾像


3.jpg
中国深圳 拓荒牛


  公共艺术在融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以独特的形式妆点城市的环境,还要成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传承城市文化与场所精神,让公众在对话解读中,领略到城市的特色和场所的内涵。因此,公共艺术绝对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狮头鱼尾像、深圳的拓荒牛等,它们在长时间的流传中早已成为城市精神的符号,担负着延续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品牌的重任。


  二、移植与拼贴泛滥


  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另一个饱受批评的方面在于移植和拼贴现象泛滥。一些城市的公共作品完全放弃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艺术创新,而彻底地沦为对西方艺术作品的拙劣模仿。比如我们在许多公园或城市景观中看到罗马柱、凯旋门、仿希腊雕塑、哥特式建筑、波西米亚风格等等景观符号要素的拼贴。在河北琢州市中心,莫名其妙地矗立着一座缩小版的埃菲尔铁塔,而河北某大学城附近竟会立着一座巴黎凯旋门……类似例子比比皆是。似乎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不足以显示某些城市的气派,只有欧洲的希腊、罗马或巴黎风格才能够表现出它们的国际风范。


 4.jpg
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夜景


  实际上西方某些城市公共景观确实有采用拼贴手法,但是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比如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就是一个采用拼贴手法的公共空间。设计师查尔斯·摩尔在圆形广场的一角运用了古典建筑的符号,在广场中间则设置了六段墙壁组成一个造型奇特的舞台布景。从圆形广场的圆心到舞台布景的区域内,摩尔用意大利地图来进行装饰,它分成几个台阶,以板岩、大理石、卵石和镜面瓷砖砌成,又用水池象征地中海,将地图置于其中。在广场最高处有瀑布流出,分成三股分别象征意大利的三大河流。此外,广场的柱子和布景都在暗示着意大利的环境。所有广场元素都是意大利地理和文化元素符号的拼贴,它旨在令人们想起意大利,从而成为一个唤起记忆的地方,一个精神的场所。设计师的目的乃是在于为新奥尔良的意大利侨民设计一处具有归属感的城市空间,使他们可以在异乡也能够产生关于祖国的共同记忆。由此可见,移植和拼贴手法绝不是那种随意将外国景观形式搬到自己城市,而是在对城市环境与文化全面深入地考察后所作出的独特的设计方法。国内某些生硬地采用移植与拼贴的设计师,实际上是缺乏艺术创造性的表现和对于景观设计手法的误读。


  城市公共艺术绝不是某种奇观化存在,它具有不可否认的公众指向,需要与人产生深度对话,公共艺术的价值只有在公众的接受中才能够实现。如果背离了与市民交流的原则,公共艺术将失去其根本生命力。


  三、忽略功能,唯视觉形式美


  第三种被广为批评的公共艺术设计弊端是流于形式,其典型特征是唯视觉形式美而设计,为参观者而美化,强调纪念性和展示性,却忽略了实际功能。项目中一味追求纪念性尺度,而关于公众的考虑却丝毫没有应有的位置。一些城市景观大道越来越宽,林荫却越来越少,非人性的尺度与速度成为人行与自行车的屏障,缺乏对人的关怀。某些城市广场大面积硬质铺装草坪,为了追求感官效果而忽视了生态效果。夏天的高温使广场草地不易涵养水分,同时也不易吸附沙尘,导致局部小气候恶劣。而有的广场则全部是水泥地砖却连一片草皮一个椅凳也没有,在白天烈日下成了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到了夜晚则是华灯下的一片死寂。还有的广场不是以市民为主体,而是以雕塑或政府大楼为主体,整个广场成为舞台布景,空旷的空间全然不考虑人的需要,作为交流场所和公共空间的意义完全被遗忘。这种唯视觉形式美的公共景观艺术,实际上源于欧洲古典园林中的几何形式审美习惯,体现的是皇权与长官意志的残余。如法国凡尔赛宫就是以大尺度、几何形式和奢华的建筑闻名于世。虽然凡尔赛宫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但它是在封建王朝特定时期为彰显路易十四的皇权权威而设计的,耗费了无数钱财,对于形式美的极端关注却以生态损害、功能单一等为代价。这种设计只可能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绝对不再适合于当今城市民主社会。





法国凡尔赛宫


  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众审美而存在,具有鲜明的民主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公众的参与和使用。公共艺术的实际功能维度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公众休憩的民生需要、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化、保养维护的经济成本等方面。因此,公共艺术更加需要重视的是从普通的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完善的设施,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及大众的审美品位,唯视觉形式美的设计思维必然为真正的公共艺术所反对。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