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各种双年展,其实大部分都是一届双年展,但艺术圈永远不乏有各种尝试,风雨无阻的策划筹备各种双年展,国际些的当然有老牌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Art Biennial,新品牌的有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Florence Biennale,伊斯坦布尔双年展Istanbul Biennial,沙迦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中意双年展Biennale China-Italia,哈瓦那双年展The Biennial of Havana,里昂双年展Biennale de Lyon 等等的不胜枚举。
纵观这些双年展,要不是当年威尼斯拥有良好的艺术传承和品味,同时也因在欧洲发展了良好的信誉和商业规范,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便已经在意大利和犹太商人间做了评论了,姑且不管割不割肉来偿还债务,众所皆知眼下在美国的犹太人几乎主导了所有“高价商品”从钻石,电影到艺术品,但反观意大利人对于艺术的执着,在基因里似乎还是遗传来自他们的祖上,尽管欧洲在上个世纪战火荼毒,但依然无法摧毁意大利人对艺术的钟情,1893年,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在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也开启了双年展的滥觞,而 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中的Biennale便是意大利文,也成为双年展常用的专有字眼了!
那么,威尼斯双年展是如何在这几年成为争议的话题呢?
先从平行展说起吧,其实中国国家馆参加是很晚了,在第51届2005年首次设立中国馆,于此之前都由香港馆和台湾馆撑着中国人的场面,犹记得台湾参加第四十七届1997年参展主题是“台湾、台湾:面目全非”,哈!和里约奥运一样的透过自黑来表达当代艺术前沿的边缘性,那么在中国馆正式的上台后,大陆当代艺术的锋芒和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巨力买单,导致2005年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必须到威尼斯双年展“朝觐”的源起了,但是同样众所周知的理由,中国馆无法挤入千千万万的艺术家,威尼斯市政府对于这个“艺术+观光”的GDP项目也逐渐找出了“商业模式”,从广告牌,大会图录到展场,成为全市创收的超级项目,比摇橹唱歌的贡多拉收益好太多了,于是开始了“地盘”争夺战,各国除了国家馆,也就开始思考由几位外围策展人组织独立展览项目,由大会审核“平行”展出,此时那些犄角旮旯的建筑,没落的古迹,小教堂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了,而场地租金,酒店餐厅也逐年上涨,这完全就是《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体现!
正如里约奥运一般,城市成为“消费性商品”,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如是开展,在这个城市还没被全球暖化,冰山溶解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淹没前,光摇贡多拉是没法维持收入的!
导致到后来,平行展的展位也都一位难求了!于是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 “全世界的未来”(AlltheWorld’s Futures)就愈来愈全球化了,正如本届里约奥运有些选手因为某些原因便组成独立团队,或者纷纷投入“其它”国家馆,像哥斯达黎加国家馆策展人Gregorio Rossi前些日向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参展的50多位艺术家大多来自意大利,那么头角峥嵘的中国艺术家就不遑多让了,当代艺术本来就是“表现主义”,自个儿在山林隐居创作是没机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必须前往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大师面前经历洗礼,和全球艺术前沿先驱一同较劲,方能有所作为,当年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莫不希望红衣主教垂爱,才得以与宏伟教堂一起流传万世,永垂不朽,估计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那么,艺术家想方设法把呕心沥血的作品展出,看官来自世界各地高额买票入场,要了解,展览期间酒店餐饮也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轻松花费的,所以那些精美绝伦,寓意丰富的作品经历千辛万苦渡海来此,为的当然是藏家买单收藏,这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某些艺术家自掏腰包,支付策展人费用,招待宴请朋友暖场,套着学术来“过水”的,估计任何明眼人都能分辨,就不在我们说三道四的范畴了~~~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