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韡:一场源于感觉的赌博

2015-02-06 16:49:46来源:周末i城市    作者:周舟

   

  刘韡个展“颜色”将于2月6日在UCCA开幕。刘韡是中国当代十分重要且市场关注度很高的青年观念艺术家之一。同时广泛涉足摄影、影像、绘画、雕塑等领域。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后感性”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刚过40岁的刘韡的创作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愈发抛弃了叙事因素,形成了更为纯粹的形式语言。针对此次展览记者见到了刘韡和策展人UCCA副馆长尤洋。UCCA里2000多平方米的大展厅最近变成了刘韡巨大的工作室,为了迎接2月6日开幕的“颜色”个展,刘韡几乎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这几乎算得上是UCCA最神秘的展览之一。


刘韡装置《迷中迷》(局部)。这个由纸质雕塑、木与洋铁皮等材质组成的装置将与刘韡之前的帆布系列作品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成一个微缩景观

  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对面的一家嘈杂的咖啡馆中,我们终于有机会和刘韡面对面坐了下来。此前无论是在他的工作室,还是在他即将到来的个展“颜色”的布展空间内见到刘韡,他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脚步不停地穿梭于各处技术人员之间,不断指导他们调整着作品的位置与关系。刘韡走到吧台,点了一杯双倍的10年Laphroaig威士忌,没有加冰。刘韡说这款酒的烟熏味有一点像“来苏水”的味道,而这让父母都是医生的他感到熟悉。对于他来说,在这样紧张的时刻小酌一点,也算得上是一种难得的放松。


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后感性”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刚过40岁的刘韡的创作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愈发抛弃了叙事因素,形成了更为纯粹的形式语言

  UCCA里2000多平方米的大展厅最近变成了刘韡巨大的工作室,为了迎接2月6日开幕的“颜色”个展,刘韡几乎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这几乎算得上是UCCA最神秘的展览之一—直到展前两周,关于“颜色”展览,UCCA对外提供的所有资料只有在网站上能找到的寥寥几百字,这在UCCA的展览中并不十分常见。而这并不是一种故意为之的神秘,事实上,刘韡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展览的所有细节运转着,而很多东西,也是他尚未找到答案的。“有时候觉得自己焦虑得都不行了。”然而当看到作品时,“这种焦虑又消失了。”刘韡最近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状态中徘徊。UCCA馆长、同时也担任了此次“颜色”展览策展人的田霏宇(Philip Tinari)在谈及展览的筹备时说道:“我们的沟通经常是在酒吧中完成的,聊概念,聊方案。”对于自己此次和刘韡并肩的工作过程,他笑称自己更像是个“心理治疗师”。


巨大的镜面装置《迷局》位于展厅正中。将没有任何颜色却反射所有颜色的镜面作为装置主体,也是一种对于展览主题“颜色”的回应

  不停调整的创作终点

  刘韡说自己最近常常有一种“展览已经做完了”的错觉。“就是进入展厅,感觉什么东西都挺好的,随时可以住手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再看,会发现作品的关系、位置与节奏上“还是可以再调整”。在刘韡看来,这是一种对于终点的寻找—“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我们惯常的习惯中,有特别糟糕的一点,就是我们永远知道终点在哪里,这是很可怕的事。”刘韡对他创作中所谓的终点这样描述着。而他认为,这样固有的终点对于艺术家的创造力是一种扼杀,所以他会在展厅中反复对作品进行改动:“其实作品的终点是你随时可以调整的,客观上你可以认为开展的日子是一种终点,但这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在刘韡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寻找一种打动人心的爆发点和终点。“这是一种感觉,当然也有经验和理性的判断。”刘韡说展览对于他来说“就像一场赌博,如果出错了肯定是判断力出了问题”。

  步入“颜色”展览,观者会发现这里并没有如惯常想象与理解中关于“颜色”的缤纷阐释——单色调、甚至无色的作品占据了展览的大部分空间。比如在展厅正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为《迷局》的装置,由众多巨大镜面组成。作为将中国建筑及园林形式进一步碎片化的物质,镜面以相对无序的排列及组合方式呈现,有意躲避着观者的视线。镜面各种形状的残缺在刘韡看来则“有点像是失去的时间”。而本身并不包含颜色的镜面材质,则通过对万物的反射,直接以一种反面、但也带着某种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展览的“颜色”主题。“我之所以将展览命名为‘颜色’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想表达的都能被此概括。”刘韡这样解释。


名为《看!书》的纸质雕塑局部。作为刘韡之前以书籍为材料进行的雕塑系列之延续,却将形状与结构做到极简,仅保留了巨大的体量和纯粹的形状

  抛弃叙事,让形式成为新的内容

  在刘韡近期的创作中,传统叙事性的线索以及语汇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形式的感知。比如展览中出现的另外一组作品,在材料上这组纸质雕塑延续了之前以城市景观为灵感、以书为材质的装置《无题》系列,但在形态上则去掉了明确的指征性,也更加抽象。刘韡戏称在这组作品中他“完全陷入了对材料的迷恋”。

  名为“受难”的装置作品中极简化的呈现也让人着迷。充满粗糙工业感的洋铁皮被克制而精准地撕裂,从而产生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这样在形式上的提纯化对于刘韡来说是一种进行时的减法,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回归。刘韡说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进行“试图理性和冷静”的实践。作为刘韡身边最亲近的朋友之一,UCCA副馆长尤洋回忆刘韡曾有一次在和他喝酒时说过“所有的形式问题都是一种社会学上的政治问题”。在尤洋看来,当刘韡选择抽离具体内容,只留下物化的形式,“此时形式所产生的美感与意义便成为了一种新的内容。”[NextPage]


尚未完工的《紫气》系列油画。在这个系列的画作中,刘韡采用电脑设计制图,之后由助手依此绘制完成

  美与力量感的矛盾统一

  刘韡的工作室在北京最典型的城市边界处,过了一座铁道桥便是林立的高档住宅,在铁道桥那边的工作室则处在另一幅混沌却暗含秩序的场景中。对于刘韡来说,将工作室安身于此,一方面有对空间面积的实际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城市发展中的混乱与张力让他一直着迷。他的《紫气》系列油画作品,就是在色块拼贴的张弛中对城市与时代进程的典型记录。尤洋认为这也源于刘韡作品中对于力量感的追寻。“他享受在城市生活的临界点中去发现张力,并和时代现象有所关联。”事实上,刘韡在作品中对大尺度的一贯坚持也是对力量感的迷恋。“对我来说大尺度有种真实感,重量引力的束缚能让我感觉到能量。”而相比之下,小尺度的作品则让他觉得“是个捷径”。除去艺术家创作中主导的观念性以外,他认为“艺术家还是应该保持一种古典的体力劳动感觉”。


刘韡在2006年名为《爱它,咬它》的狗咬胶系列作品。狗咬胶这种粗糙而具有暴力感的材料是刘韡惯于使用的,此次展览中,UCCA入口的前厅处也会出现一件名为《爱它,咬它No.3》的狗咬胶作品

  细看刘韡近10年的作品,会发现刘韡的作品中有一种非常显著的矛盾性,一方面在他最广为人知的《紫气》和《三明治》系列油画作品中,色彩带来的精确结构有着异常优雅和古典的观感;另一方面,他的许多作品则有着非常强悍粗犷的力量感:在他最早期名为《爱它,咬它》的以狗咬胶材料组成的装置作品中便可寻得这样的痕迹。在刘韡的作品中,这样来自美与暴力的对比非常强烈,但又有种和谐的表达路径。“在现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除了刘韡之外,我想不出其他的哪位艺术家能拥有如此丰富的视觉语汇,但是又完全统一在自己的系统中。”田霏宇这样评价刘韡。而尤洋眼中的刘韡则拥有“一个好艺术家的所有特质—‘足够幽默、足够焦虑、足够较劲’。美感对他的作品来讲非常重要”,他这样评价刘韡:“他所把握的美感是一种天赋。”

  事实上,试图用语言阐释刘韡的创作是困难的。在尤洋看来这恰恰是一种最高级的当代艺术表达,“他的作品本身就是纯粹视觉性的体现,通过文本去解释他的创作是不成立的。”而刘韡则说最害怕别人顺理成章的解读。“你永远要挑战所有的既有观念。”对于刘韡来说,在这次“颜色”展览中他所要挑战的,除了既有,更是自我。

  最初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选择和刘韡合作展览?

  我们希望能有一些展览把UCCA大展厅空间的特殊性利用起来。但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空间与规模的展览,可以应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实不是特别多。刘韡算是我个人很熟悉的艺术家,我们认识有10多年了,这些年也有很多机会合作。某种感觉上刘韡算得上是和我一起成长的艺术家,我对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也比较了解。

  为什么这个展览全部由新作组成,而没有被定义为一个回顾展?

  作为长期在北京生活的艺术家,刘韡各个时期的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当选择刘韡的时候,我们的压力非常大。对我们来讲,把展览做好的最好方式就是抛弃所有旧作,做一个完全新的展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展览和他的过去没有关联,从展览里能看到他这10年的变化,这种变化让我来概括就是“去掉”,在形式上更纯粹,同时也去掉了一些地方特色。

  这样的地方特色是指什么?

  带有中国背景的这个叙事的元素。他这一次的作品当然和他的背景有关,但是他的艺术语言是从这里精炼出来,最后达到的形式的语言和所谓的中国语境没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关系。


刘韡最新的洋铁皮系列装置。这组作品以《受难》为名,带有某种宗教感,被撕裂的痕迹与形体的组合则传递了一种仪式感

  这样的“中国特色”对你们来说是考虑的重点吗?

  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不认为它是我们判断的重要因素。1970年代之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家们,他们都在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生活,当然他们都保有了自己原本的文化,但是大部分时间这样的中国特征不是他们的考虑重点。

  在“颜色”展览中,你作为策展人是如何介入刘韡的工作的?

  除了常规的和团队一起协调完成展览布展以外,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布展期间无数的调整和修改。因为刘韡的工作室离我们很近,也不涉及任何运输或者报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这个展览的自由度非常高,这样带有即兴色彩的方式非常有趣。当然能够以这种方式合作也是源于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

  这个展览最有趣的点是什么?

  在当代中国如此复杂又充满视觉冲击力的一个语境下,能结晶出什么样的美学观念是我们关心的。我认为答案会比较接近于我们将会在“颜色”展览展厅里能看到的。

  你认为刘韡的创作对于当代中国艺术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刘韡的作品来探索,到底什么是当代中国的视觉语言,而它如何与全世界发生关联,甚至产生一种国际影响力,乃至被借鉴的可能性,则是它的最大意义。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