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徐冰创作的《凤凰》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约翰教堂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展览。徐冰可谓是当代最受关注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一直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近日,徐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想成为一位具有符号性的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能够带给社会何种启发,才是他所追求的。
谈作品
《凤凰》财富中心“拒收”留遗憾
徐冰创作《凤凰》历时两年,其间困难重重。徐冰表示,起初这件作品是为财富中心而设计,他使用的是这栋楼所废弃的建筑材料和工人们曾使用过的工具。他原本希望把这两只“凤凰”放在该建筑的大堂内,让这种带有粗糙感的凤凰与金碧辉煌的大楼形成强烈对比,但未能实现,“起初,这栋楼的开发商对这件作品很感兴趣,也很支持,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他们希望能够在凤凰的外面加上一层水晶罩。”但徐冰拒绝了,于是作品开始了巡展旅程。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财富中心的“拒收”,《凤凰》无法亮相纽约。但在徐冰的心里,他还是有一丝遗憾,“我始终认为最初的空间是最适合的场地,但我发现,《凤凰》在每个空间放置都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徐冰说,起初将《凤凰》悬挂在圣约翰教堂厅内,他还怕在偌大的教堂内悬挂这件作品会显得小,但当它进入教堂时,徐冰发现多虑了,《凤凰》不仅寓意更加丰富,视觉效果也更具有冲击力,“虽然它伤痕累累,但是仍很美丽、有尊严,它带着东方远古图腾的神圣感,与这里的宗教和文明构成巨大张力。”
《木林森计划》理想的实现并不空洞
《木林森计划》最初是在200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等三家机构共同发起、策划的一项提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意识的项目,徐冰是其中一位被邀请的艺术家。之后,徐冰工作室开始延续这一活动,将孩子画在纸上的树变成真的树种在地球需要的地方,足迹遍布肯尼亚、巴西、美国等地。
在去年7月,徐冰把地点选择在了台湾屏东县三地门乡。在徐冰看来,《木林森计划》无法用装置、绘画、雕塑等任何一种艺术方式简单定义,这个项目综合了艺术、教育、环保意识、与自然共处的体验等等。“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参与,让孩子们懂得理想的实现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现实产生关系后实现的。”徐冰表示。
谈争议这都是对作品的关注
从“天书”到“地书”,从“何处惹尘埃”到《凤凰》……各界对徐冰的作品褒贬不一,争论从未间断。对于争议,徐冰一直保持着“淡定”,他表示,无论褒贬都是对作品的关注。《凤凰》这件作品就曾引起争议,有些人认为“凤凰”题材是“俗气”的,难以和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在徐冰看来,艺术家不能够只把自己限定到某一种视角或领域里,当代艺术圈被西方标准化当代艺术的框架影响太深了。
对于有人争论他的“当代艺术家”身份,在徐冰看来,当代与传统、东方和西方是能够互相包含和转换的,“当代不当代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在中国当代艺术被误解的层面比较多,有人一提‘当代艺术’就敏感,认为它不遵循艺术规律等,但我们应该是提倡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能够体现这个时代能量的新思维方式,而这种新思维方式能够获取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汇,推动正面能量的当代艺术,如何形式的归类都不重要。”
谈回国
没必要追随西方艺术体系
1990年,徐冰接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7年,徐冰回国,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很多人谈到融入西方的观点,但是徐冰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很多人把自己融化掉了,成为别人。而实际上,如果你能够给他们带去新鲜的血液,并对这个领域有启发,他们一定会认可你。作为中国艺术家,没必要把自己锁定在追随某一类型的艺术体系里。”
徐冰回国后,他创作的作品也发生了变化。关注当下是徐冰创作的重要思想,“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理念,如果我一直生活在纽约,不会有这些现象引发我的关注,也不会有《凤凰》。”
谈创造力
不能把风格流派太当回事儿
纵观徐冰的创作,会让人惊异于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徐冰认为他的思维活跃来源于他对当下社会问题、人类命运问题的关注,“如果我是一个麻木的人,不关注社会现状,对当下很满足,自然也就没有做这些作品的必要。”
可能很多人认为艺术是需要很有创造力的,但徐冰却认为,相比很多其他领域,艺术在今天未必是属于最有创造力的领域。徐冰坦言,不要从风格、流派来考虑艺术,“不把这些风格、流派太当回事儿的时候,你的思维才有可能超越。”所以徐冰在创作时,并不注重一贯的风格,“很多艺术家在这个复杂的、吸引眼球的时代,贴上带有自身标签的符号来不断证实自己,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并不想成为一个有一定符号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家,我认为作品真正能带给社会新的思考角度和启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谈身份
教育家身份对艺术创作有益
徐冰具有双重身份——艺术家和教育家,对于这两个身份,徐冰坦言他毫无疑问更加喜欢艺术家的身份,因为创作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和幸福的事情,“但是教育家这个身份对于学生和我自己创作都是有意义的事。很多时候我可以更加了解社会的现象,对于我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谈到当下的艺术教育,徐冰认为很多时候都应该用“中庸”的态度来看待。中庸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高智慧。
记者手记
家和工作室连在一起
提到徐冰老师,从脑海蹦出的第一个字就是“忙”。徐冰老师的作品常在国际各大美术馆展出,身兼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他,也是各种会议的常客。由于他工作繁忙,本应在去年进行的采访被搁置至今年。在徐冰老师看来,这样忙碌的生活是充实的,“我的家和工作室是连在一起的,我觉得创造性的思维是随时的,我特别喜欢创作,我的生活是由未知来带动的”。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