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国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的作品中,他运用了墨块和留白的表现手段,将重峦叠嶂的山水画面增添了一种天光云影的灿烂空间,使中国山水画面气象万千,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境界。先生的画犹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所描绘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是他中年时代,因战事与生活逼迫,颠沛流离,困顿旅居于西南时,过秦岭剑阁,闯三峡险滩,所亲临直观:山水与空间的交融变化。这种艺术形态的表现手段像宋元时代的那些山水画家,将自己隐逸生活中周边名山的南北风貌,概括成不同的山水画皴法符号。如范宽的豆瓣皴、燕文贵的鬼面皴,李唐的斧劈皴、董源与巨然的披麻皴、赵孟頫与王蒙的解索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等。他们这种取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概括手法,是真正现实主义写生、创作道路的典范。陆俨少先生作为一个绘画艺术家,不为生活逼仄而挫丧消沉,依然寄情于自然,放怀于山水之间。对朝夕所伴的万水千山,在风雨阴晴中的复杂变化,得以潜心观察、体悟,综合提炼成以墨块与留白的形式,表现出山水画面上天光云影富于诗意的生动景象。这有别于我们当代的许多山水画家,带着写生、创新的主观理念,跑遍祖国各地。而得到的只是各地山形地貌与风情物态的简单描述。加之对笔墨法度的认识和把握不足,学养平乏,不能化境为情,一味刻意制作。用笔或霸悍,或纤弱,冠诸地名,以为款式,成为一幅幅地地道道的风景示意图。或者是将这些地形、风物改变成一种抽象的主观要求,从而演变成另一种工艺性极强的风景装饰画,以致诗情画意荡然无存。这种对写生的认识,绝对有别于陆俨少先生和前人那样,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映照、生发的天趣合成。同时,它也完全有别于当代有些山水画家运用现代光学观念,在作品中留白所制造的类似效果,其艺术行为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陆俨少先生这种天光云影的山水景观,也反映了他在苦难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后他又将这种天光云影在山水画中的生动形象,有意识地形成一种创作上的自觉追求。也许,有意无意地受到当时现代美学的影响,在他一些优秀的作品中,这种墨块与留白的天光云影,契合了现代美术创作中的构成理念,不仅成为他个人作品的艺术形象,而且在中国的山水画家中成为独具一格的创新名家。我曾有趣地发现:将一张宋人《雪麓朝行图》,无论在作品上部、中部与下部的某一部位,穿插进一段陆俨少先生的天光云影的画面,顿时成了陆俨少先生创作的典型范本。
陆俨少先生早年致力于传统笔墨法度的研究,虽然他自己说很少完整地临摹过前人的作品,但是他对宋元以来南北各种山水流派与名家法度,皆予以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其传承中笔性的亲缘关系。其中,找到了与自己笔性相近的元代山水画大家王蒙,作为自己致力的方向:笔墨圆劲滋润。其中勾勒水云,又见生动活泼,为之一绝。这可以从他上世纪60年代个人风格形成之前的一些作品中得以见证。他这种对传统心心相印的学习方法,比较于其他山水画家和当今学院派学生,徒有形式取貌遗神的所谓“学贯宋元”的临摹手法,其高下优劣,是不言而喻的。先生后来虽放笔于写生创作之中,其用笔墨块与勾勒相结合,线条于松秀灵活之处仍不失劲健。先生的作品,大多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的那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但有时又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也反映了先生早先的生活困顿与抑郁之情,未免在创作中多为泄出;画面风云突变,使原本壮美秀丽的山水,险象环生,面目狰狞。正如1989年8月发表于香港《收藏天地》创刊号,后又收录于2004年上海画报出版社的《对前辈中国画家的评论》一书中,我与陆俨少先生的通信所言:“先生画,笔墨自见法度,当以画品论。综观先生的画,犹可见当年郁郁不得志时一种雄心不已,咄咄逼人的英雄气。神气完足,气象万千。以神品论,远非同辈画家所望尘可及。”次日先生回信予以认同:“我少好杜诗,或亦禀性相近,笔墨多有郁勃之气。尊论独具只眼。半世坎坷,结习未除,未能创游行自如境界。”世传先生生前所创作的杜甫诗意百幅册页,就充分说明了先生内心的真实写照和艺术结晶。先生的创作成就与笔墨贡献为世所瞩目,但晚年未免因健康状况,疲于应酬,放笔之际,似有散乱之嫌。
我认为,陆俨少先生天光云影的山水创作,是“古为今用”的成功典范,他与关良先生以“洋为中用”的手段表现的戏剧人物,及张大壮先生同样以“古为今用”的手法,以娴熟的山水画笔墨法度,所写生、表现的鱼虾蔬果,那样鲜活生动,其艺术高度与独特风格是相肩并称的。
近现代所谓的海派文化,由于受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上海的地域影响,其作品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动脉象。就中国画而言,在传统意义上,海派绘画又受到自宋元至明清以来,文人画在江南传承之博大,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加之西方现代美学的前沿影响,作品中,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就成为了区域文化的特色与要求。其中艺术家的创新又成为主流和象征。2013年出版的一套《海派绘画系列》中,所推出的十三位优秀中国画家,其中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已成为画史认同的海派早先三大家。他们这种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秀的笔墨法度,对应之下,比较后来诸位,我认为:关良、张大壮、陆俨少也可称为海派后三大家。
(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