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中国式博览会的危与机

2013-07-01 11:23:17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晓峰

   

  2013年6月11日第44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正式亮相,我们的关注点不单只是放在多少数量的国内画廊和作品参与进来,而更应该借此机会反思国内艺术博览会生态问题。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建立了一个博览会为核心价值诉求的系统,交叉形成了三个竞争力:全球的买家资源、好作品、艺术流动效应,这三个竞争力反过来塑造了博览会的品牌。反观近些年的国内博览会,并没有深度挖掘本土买家资源,真正能够打动买家的好作品寥寥无几,整体的流动效应更是没有形成。换句话说,即便是“艺术北京”也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博览会产业链,只是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因此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具有跨界效应的艺术体验经济链条。国内的博览会还疲命于参展主体招商的初级化整合中,而巴塞尔更多呈现的是开放性的服务经济衍生综合体。

  市场是不相信豪情壮志的,即便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在2007年开办之初誓言种种,“覆盖整个亚太区的国际顶尖艺术展,成为连接东西方艺术的独特平台,为全球艺术市场提供一个独特的机遇”,可是在中国现时,停摆只是时间问题——如果真如业界爆出的2013年不再举办,那么它是死在把上海乃至整个中国视为全球艺术天然的接入新平台设想上,过度“想象”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实际交易环境。如果没有挖掘国内买家资源,单向度地移植一个外来的艺术博览会,那么效应和效益都不是最大化的,甚至自身面临生存性的问题。突然“死亡”这个过程并不太漫长,甚至它还没有真正把自身博览会的特性鲜明地烙印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上海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停摆”,暴露出了中国当代艺术博览会生态的萎缩,长达六年的孵化,这个国际化背景最强的团队在中国并没有找到合乎自己生存的新模式,甚至没有孵化出一条增值效应的特色化寄生之路,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浅海中“搁浅”,令人痛心失去这样一个近距离的国际化艺术交易平台,同时也让中国当代艺术失去了向国际化平台输出信息的一个出口。上海当代的投资方可能要反省:要么是把中国艺术市场前景设想得过于美好,要么是过于高调,并没有真正“接地气”,在运营上,并没有把中国巨大的隐性藏家资源释放出来。

  扎根于国内的艺术博览会要成功,首先要把自己认定为艺术运营商,至少在运营策略上,一方应该是全球化资源的真正介入,另一方应该是基于中国买家的运营,而后者显然是运营的重点。但是外资型的博览会可能把精力都消耗在全球化的买家资源,显然这个系统又根本无法做出和巴塞尔博览会明显不同的特色出来。因此“全球买家”汇聚过来,游戏规则其实在运营上首先就出现了最大的“硬伤”,同时自然低估了国内艺术收藏群体的挖掘与运营,因此一个两头都无法真正接起来的博览会就很难实现“软着陆”。实际上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潜在的打击面很大。比如未来的时间段,上海要再次出现国际化团队操盘的博览会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种将长期空缺,没有机构会再贸然试水中国艺术市场,另一种只能在本土先孵化好一个博览会,然后等着巴塞尔博览会来收购。

  回过头来分析一下今年和本土当代艺术息息相关的已举行的两个博览会——艺术北京和香港巴塞尔博览会。虽然今年这两者前后脚举办,基于整个大经济环境以及打动人心好作品的缺席,因此并没有真正让经营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解渴”。但是竞赛多年的博览会二元格局初步形成。前者艺术北京毫无争议地占据了国内艺术博览会的头把交椅,它的价值诉求是基于国内画廊的整合,而竞争力就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跨界资源整合、衍生以及品牌化。“艺术北京”终于在2013年修成正果,某种程度上已经击退国内最大的同行竞争对手CIGE,原定其今年拟在国家会议中心新址亮相,但也爆出了临时延期,至今没有明确的推进时间,这在以往的博览会生态竞争中出乎人意料,仔细琢磨也在情理中。以往CIGE的动静和气质上都不亚于艺术北京,但是现在出现的“例外”,也足以说明中国式博览会生存与运营的压力和出路问题。相对CIGE的不明朗,艺术北京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四平八稳的风格,仍然凸显了国内最具竞争力博览会的运营视野问题。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的举办,将对艺术北京是一个更好的参照系,我想这种二元式的竞争关系,或许主导着中国当代艺术某些前景性的东西,这是未来时间段值得观察与分析的隐藏趋势性变化之结构关系。

  香港巴塞尔属于优势资源强强整合,国内机构和艺术群体本身对全球化的巴塞尔博览会品牌附加值极有认同感,加上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独特地标价值,实际上短时期内也彻底解构了国内打造新型的艺术国际化平台的可能性。尤其是,前几年争夺北京或者上海谁成为全球艺术中心论的伪问题可以落下帷幕了。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国际化艺术交易渠道很可能更多地寄情于香港巴塞尔,可能是一种新的聚合方式和新的参照系。

  (作者系艺术媒体人)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