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的圆明园画家村
圆明园画家村的画家
最近几年与北京艺术区相关的社会事件和舆论话题多次夺人眼球,撩拨人们的神经。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再到798艺术区;从艺术区开创元老被挤出局到各色商贩蜂拥而至;从正阳艺术区的拆迁维权到798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水上游乐园……多家艺术网站开始专题讨论艺术区将何去何从,艺术界相关人士或义愤填膺,怒斥奸商兔死狗烹;或恐慌无助,焦虑流离失所无处创作……
而我对艺术区的看法和很多艺术家并不一致。我认为,也许退一步,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为什么需要艺术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家齐聚圆明园形成画家村,这个时候的画家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在于抱团取暖,因当时社会的创作环境还不宽松,艺术家需要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照应;其二便于交流,当时文化资讯匮乏,展览机会稀缺,大家聚在一起能创造更多机会;其三是更容易获得关注,当时对圆明园画家村的传播在国内依赖艺术爱好者的口传,而在国外则依靠媒体的零星报道。
圆明园画家村的鼎盛时期结束以后,大家涌入宋庄,主要也是这三点原因的延续。但是也有新因素产生——销售的机会。90年代中后期,能出钱购买前卫艺术作品的大多是一些国际友人,这对艺术家是莫大的鼓舞,艺术家聚在一起总感觉有希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策展人开始出现,有圈子也方便互通音讯多些展览的机会。
到了新世纪以后,销售市场还没完全打开,展览的机会仍然集中在北京。浙江、广州、四川的艺术家不断北上,比如浙江的邱志杰、四川的张晓刚等都是在2000年前后入驻北京花家地。中国艺术江湖从这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并有了圈子文化,那个时候的圈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艺术家之间相互鼓励、互撑门面。
但从2006年开始,整个艺术圈由于艺术市场的推动开始变得癫狂起来,且全国的艺术市场只有北京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些一度放弃艺术创作的、久未露面的艺术家也纷纷北上;一批长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艺术家也开始回国发展;二、三线城市甚至上海的众多艺术家也怀揣梦想抢滩北京。这段时间称得上疯狂,一切都变得迷幻和充满可能。艺术家开始相互攀比,工作室越来越大,展览越来越多,都声称作品不够卖,想买要排队,订单很长很长。艺术家拍照必须拿着古巴雪茄,越粗越好。刚有艺术家说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画册,马上有人说要做全球最贵的……每一天不说点“狠”话不做点“狠”事,都缺乏存在感。
突然繁荣的市场让大家变得疏远,各怀心事让彼此的交往不再融洽。在宋庄、草场地或任何一个艺术区,没有谁是单纯为了艺术。即使在同一个艺术区,不熟悉的艺术家也没什么往来,更谈不上交流艺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代艺术市场行情开始下行。市场好的时候没空交流,市场不好的时候更没心思交流了。现在艺术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等待卖作品的机会,哪怕一点点的希望,也要砸锅卖铁顿顿吃面条死撑到独具慧眼、头顶光环、手拿钱袋的藏家光临工作室。
2007年我在798艺术区看到很多小房间外面挂着几幅画,有人在后面挂一块布帘子画画;2010年冬天我在宋庄参观一画家工作室,很大,工作区有300多平方米,没暖气,屋子里的水都结着冰块。这种条件下,冬天怎么工作?其实他冬天根本没法画,要画也只能在小房间里。但何必租这么大的面积浪费钱?结果他却说,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没这点面积也看不下去。
最近几年与北京艺术区相关的社会事件和舆论话题多次夺人眼球,撩拨人们的神经。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再到798艺术区;从艺术区开创元老被挤出局到各色商贩蜂拥而至;从正阳艺术区的拆迁维权到798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水上游乐园……多家艺术网站开始专题讨论艺术区将何去何从,艺术界相关人士或义愤填膺,怒斥奸商兔死狗烹;或恐慌无助,焦虑流离失所无处创作……
而我对艺术区的看法和很多艺术家并不一致。我认为,也许退一步,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NextPage]
为什么需要艺术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家齐聚圆明园形成画家村,这个时候的画家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在于抱团取暖,因当时社会的创作环境还不宽松,艺术家需要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照应;其二便于交流,当时文化资讯匮乏,展览机会稀缺,大家聚在一起能创造更多机会;其三是更容易获得关注,当时对圆明园画家村的传播在国内依赖艺术爱好者的口传,而在国外则依靠媒体的零星报道。
圆明园画家村的鼎盛时期结束以后,大家涌入宋庄,主要也是这三点原因的延续。但是也有新因素产生——销售的机会。90年代中后期,能出钱购买前卫艺术作品的大多是一些国际友人,这对艺术家是莫大的鼓舞,艺术家聚在一起总感觉有希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策展人开始出现,有圈子也方便互通音讯多些展览的机会。
到了新世纪以后,销售市场还没完全打开,展览的机会仍然集中在北京。浙江、广州、四川的艺术家不断北上,比如浙江的邱志杰、四川的张晓刚等都是在2000年前后入驻北京花家地。中国艺术江湖从这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并有了圈子文化,那个时候的圈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艺术家之间相互鼓励、互撑门面。
但从2006年开始,整个艺术圈由于艺术市场的推动开始变得癫狂起来,且全国的艺术市场只有北京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些一度放弃艺术创作的、久未露面的艺术家也纷纷北上;一批长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艺术家也开始回国发展;二、三线城市甚至上海的众多艺术家也怀揣梦想抢滩北京。这段时间称得上疯狂,一切都变得迷幻和充满可能。艺术家开始相互攀比,工作室越来越大,展览越来越多,都声称作品不够卖,想买要排队,订单很长很长。艺术家拍照必须拿着古巴雪茄,越粗越好。刚有艺术家说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画册,马上有人说要做全球最贵的……每一天不说点“狠”话不做点“狠”事,都缺乏存在感。
突然繁荣的市场让大家变得疏远,各怀心事让彼此的交往不再融洽。在宋庄、草场地或任何一个艺术区,没有谁是单纯为了艺术。即使在同一个艺术区,不熟悉的艺术家也没什么往来,更谈不上交流艺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代艺术市场行情开始下行。市场好的时候没空交流,市场不好的时候更没心思交流了。现在艺术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等待卖作品的机会,哪怕一点点的希望,也要砸锅卖铁顿顿吃面条死撑到独具慧眼、头顶光环、手拿钱袋的藏家光临工作室。
2007年我在798艺术区看到很多小房间外面挂着几幅画,有人在后面挂一块布帘子画画;2010年冬天我在宋庄参观一画家工作室,很大,工作区有300多平方米,没暖气,屋子里的水都结着冰块。这种条件下,冬天怎么工作?其实他冬天根本没法画,要画也只能在小房间里。但何必租这么大的面积浪费钱?结果他却说,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没这点面积也看不下去。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