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开幕;10月2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幕;10月11日,艺术广东开幕;10月12日,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短短半个月,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先后登场的各种艺术展让人目不暇接,艺术家们则轮番走秀,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不少人在网上感叹:各种展,各种爆炸!艺术展的“大时代”来了!
眼下,展览之花几乎开遍了中国各地,除了上海、广州、成都、深圳、南京、重庆、银川等城市已经连续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今年,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和首届新疆当代艺术双年展又先后加入艺术展的队伍。此外,一些城市还有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的博览会、艺术节等,如北京的艺术北京,上海的上海艺博会和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等。对此,有人做了这样的推算:照这样下去,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如果每个省市都举办双年展和三年展,中国至少有33个展。此外,还有各省市的地方上的双年展以及各种艺术节,那么,中国的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将数不胜数,在数量上早晚要比其他国家的双年展和三年展相加的总数还要多得多。
诚然,从产业的角度看,艺术展遍地开花对于繁荣和发展艺术品市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展览一方面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降低了交流的成本,一方面还能够促进艺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从城市形象的角度看,艺术展是城市推出最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或曰双年展,或曰三年展,大多是国际性、当代性、综合性三者兼具的大型艺术活动。但目前国内的这些活动却鲜有挤进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大展之列的,无论是在展览的质量、规模上,还是在展览的影响力上,国内的艺术展都远远不够,很多地区的双年展、三年展所打出的“国际”名号实在名不副实。
此外,文化艺术产业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产业形态,它的发展水平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产生反作用力,艺术展也应该在推动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发展上有所贡献。然而,从众多业界人士的口中,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国内多数双年展、三年展是由政府买单的。
反观那些国际知名的艺术展,不仅能够汇集全球艺术界的精英,打响城市品牌,更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可观的实质效益。以世界上辈分最长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为例,该展每两年举办之际,整个威尼斯城的访客人数呈数倍增长,当地的餐厅、旅馆爆满,即便是400欧元一晚的高房价,也无法阻挡艺术爱好者们的疯狂涌入。据统计,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时,意大利政府投入1亿美元,虽然当年全球遭遇SARS危机,但威尼斯在双年展期间仅旅游收入就超过了1亿美元。2010年,参与到利物浦双年展的人次达到了6.24万,这给当地经济带来了2700万英镑的收入。还有德国中部的小城市卡塞尔市,在举办“卡塞尔文献展”的100天里,吸引参观人数60万人次,是当地人口数量的3倍,艺术展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其实,当初威尼斯创立双年展的主要初衷和动机之一,就是要为当代艺术建立一个新的市场。所以,直至1968年,威尼斯双年展一直都设有销售办公室,以此帮助艺术家销售作品,并提收10%的佣金。1968年以后,威尼斯双年展的董事会决定禁止在主场馆内进行销售,但在双年展上镀了金的作品格外受藏家青睐,交易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此外,门票收入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国际上双年展和艺博会大都售卖门票,在适当控制人流量、保证展览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收回部分投入。据统计,2010年,韩国光州双年展的收费访客人数超过30万人次;巴西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的参观人数达67万人次。访客越多,主办方收回的成本也就越多了。
再回到最初的那个命题上,眼下各种双年展、三年展遍地开花,中国艺术展的“大时代”真的来了吗?或许,当这些各种展览能够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之时,中国艺术展的“大时代”就真的来了。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