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普利兹克奖的媚雅

2012-03-19 17:06:50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闻松

   

  2012年开春,令国人扬眉吐气的一件事是号称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据悉,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该奖。短暂的欣慰和“为国人争了光”的念头闪过之后,不免生疑——当然并非是质疑普利兹克奖颁给中国人,我们并不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即便评奖前就传出有中国财团赞助将在中国境内颁奖的消息;或者说评委中增加了中国建筑师张永和教授,此次颁奖的实至名归也是可以肯定的;也不是对中国建筑师获得全球性大奖的轻视——在此之前,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曾获此殊荣。而是想探究和质询王澍作品是否具备摘取此项全球桂冠所需要的独特创造性,以及普利兹克奖对建筑风格的导向。

  王澍的几个代表性建筑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宁波美术馆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基本上体现了评委会强调的“突出建筑环境的重要性”。构成元素为水境、竹木、石质及山景等要素,而这几个要素恰恰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所强调的,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也许这几个案例正好处于富饶的江浙水乡,涵盖传统园林建筑元素的建筑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传统意蕴和天人合一的造景理念。更重要的是,这几个案例不是美术馆、图书馆就是大学校园,基本属于文化建筑序列,选址环境的偏僻,占地面积的相对宽裕等因素,使这几个案例中的建筑可以不必受制于占地的狭促,而舒展个体建筑,本身就具备了演绎传统文化的预期和可能性。处于山水间的自然环境,几乎天然地具备了审美优势,稍加演绎的个体建筑衬托在自然情境中,自是脱不了那份赏心悦目的雅致。我想,这是王澍建筑作品能够获得青睐的前提条件。

  与王澍作品先天优厚的自然环境相比,那些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商业中心和大型观演建筑,则没有环境宽裕的优势,受环境限制而只能往高处发展,或在造型上进行奇思妙想才能显示出“凝固的音乐”特点。比如上海金茂大厦、迪拜“哈利法塔”摩天大楼,以及北京国家歌剧院和中央电视台主楼等。更重要的是,多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普利兹克评委会专家也许看惯了西方工业化文明中常见的筋混凝土为主的偏向“刚性”的建筑,而东方偏向妩媚和娴雅的小桥流水式建筑样式甫一入眼就会显示出特有的“柔性”美,况且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并非是矫揉造作的复古形态而具备了一定的现代造型感。事实上,处于这种水天一色环境中的东方情调而又有着现代形式感的建筑,恰当地提示了传统的古老生态。因此,评委会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的推介词才会有与之对应的场景呈现。

  其实,恰恰是普利兹克奖的媚雅情结钟情于中国传统意蕴的园林式建筑,而成就了王澍东方小资情调的建筑梦想。王澍早期作品就具备形式的颠覆性,在国内建筑界曾被视为“异端”。现在看来,当初王澍颠覆性设计其实内里有着对抗欧美“刚性”建筑的初衷,且从他的用材明显地看出他的反工业化倾向。这种取向也暗含着复古主义和媚雅情结。工业文明毕竟也创造了契合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形态。然而,真正奠定王澍建筑根基的应该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鼎力支持的象山校区,也是王澍放开手脚任意描绘的试验田。

  在中国现行体制中,决定某项重大工程几乎没有民主商议的习惯,而基本上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拍板定夺。如果不牵涉到政府性重大工程,绝大多数单位的一把手几乎就可以决定单位新建筑的风格。此时,单位领导的眼光和审美而不是建筑师,基本上就会成为建筑实施与否的关键。如果不是其时意气风发刚刚上任的许江院长的慧眼识英才,王澍象山校区的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即便实施,创作发挥的幅度也会大大缩小。

  象山校区最值得外界称道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契合。校园把自然保护区的象山设计成天然的景观,小桥流水又连接了山南山北的校区,使山、水、屋、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远离市区的田园风光使人暂时忘却了工业文明的侵袭。校区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材质灰色石块与木头,将中国传统与建筑相结合,利用旧建筑拆除的200万块旧瓦铺设了大学新建筑的屋顶”。这种试图反工业化的建筑样式本该得到赞誉,但是,如果不是停留在词语想象上而是深入到实地体验一下,就知道这种号称“环保与节能”型的山水间建筑,其实际功能名不符实。试举例如下:第一,对空间的挥霍与滥用。占地1200亩之广的象山校区大多用了低矮结构的楼型设计,有几栋仅仅是一两个楼层,为了现代造型的需要以及追求山水田园的情调损害了空间的实际利用率。而且,这么大的空间若设计合理,形成容纳一两万师生的校园将不成问题。但是,短短数年,象山校区的设计就显示出缺失可持续发展的软肋,只有大约六七千学生,空间已捉襟见肘,再无发展余地。以至于全国最大美术学院的国美,不得不又加征了龙山校区作为补偿和未来发展用地。从时间维度来看,对空间的挥霍设计其实构成了另一种不环保。第二,采光和通风等功能性的欠缺。为了追求造型而浪费的建筑空间也极大,最典型的是外窗。明显借鉴于柯布西埃的多个小窗虽然极富造型性,但用在作为校舍的校园设计,尤其是极须依赖天光的美术学院,以数量多而替代更明亮的外窗显然是个极大的败笔。这是典型不顾及功能而生硬借鉴大师样式的代表——很明显,柯布西埃式的繁复小窗适用于追求神秘光感的教堂而非须敞亮光线的美术教室。大量灯光的使用既不节能更不适用。小窗的使用大多数仅具装饰意义,采光和通风两个关键性功能却被忽略掉了。第三,对环保和节能的误读。灰色的仿旧砖虽然契合了传统的灰色调,但用在体量巨大的现代建筑上并不比现代节能性更佳的“钢筋混凝土+泡沫砖”的结构具备更多的优势,房屋密封性能差散热也会大得多,而会使空调等现代设备耗费能多的能源。地理的因素决定了杭州冬天的阴冷必须通过大量使用耗能较大的空调。亲历其间的师生最有深切体会,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建筑本身并未承担起调节气温的功能。老旧材料的再利用具备了环保意识,但是之于全部建筑而言,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另外仿旧砖的烧制和新型环保材料相比,哪种更耗费能源?不言而喻。第四,建筑结构的问题。王澍建筑多以实验著称,其突破常规性的形态带来的结构问题也极为明显。常常返修的结构故障是业内人士多加诟病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师生的宿舍,在层高和空间分割上严重不合理,例如青年教师公寓狭仄得令人难以置信,某种程度上是导致一些师生产生精神压抑的诱因之一,而且已有从其公寓跳楼身亡的先例。不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才会使人产生不良情绪,同样,一些逼仄狭小的空间也会使置身其中者心绪失衡。第五,附属建筑未能考虑使用性功能。校园内偶然突起的碉楼式建筑作为装饰或许有一定意义,但考虑到实际使用基本如可有可无的盲肠。尤其是美术学院,作为美化和装饰的物品俯手可拾,本不必以占据空间的盲肠式碉楼画蛇添足,故弄风姿。

  王澍获奖的宁波美术馆设计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类似,也是过于强调了设计的形式感和造型意识,强化了设计师设计意识的完整传达,而忽视了实用性功能。整个建筑更像一件单件装置艺术品而非用于展示为主的展览馆。这种建筑设计,由于未能考虑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展览空间的新要求,而使得实际利用率极低,效果乏善可陈。

  建筑何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作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具备的美感和环境的运用可能是审美者的期待,但是作为使用者,更多的功能性和符合时代的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也不能忽视。即使是号称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在选择和导向上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误判。对此奖的质询让我们不至于沉浸在懵懂无知和盲目认同中,甚至对国际性大奖浅显的乐观情绪中。对于普通人而言,生活因为真实而心安,审美因为赏心而致雅。充分考虑到功能性的建筑生态才有持续生命力,并在未来的日子缓慢释放着芳香。对业内人士来说,建筑作品体现出的创造性美感不仅是融合和借鉴,更是理念的超前,而不是以“实验性”口号掩饰内在的种种不足。建筑如何在审美与实用间找到平衡,对建筑师而言或许始终存在着纠结。在东方精神的张扬和柔美韵致的传达上,我愿意举一个同样是华人的贝聿铭先生的建筑作品《苏州博物馆》作为范例。近乎完美的功能性,寄情山水精神的呈现,闹市中的园林样式,小中见大的处处借景……贝聿铭先生用耄耋之年的收山之作,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现代的形式美感和东方精神的堪称完美的结合。我想,作为获奖者的王澍,与其认为普利兹克奖是一种荣誉,不如作为一种鞭策和反思。如此,“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才会形成创造性的可能。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