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家都是老板

2011-10-10 16:58:0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詹皓

   


1993年画家们在圆明园的小院里吃饭


20年前圆明园画家村里聚集了不少当时穷困潦倒而现在很红火的艺术家

  我曾在一个饭局上胡扯:我们都说艺术品一定要自己非常喜欢才可以买,但世界上最喜欢某一件艺术品的,不是别人,而是艺术家自己。

  也有艺术家不认同这种胡扯,他们经常平静地说:艺术品是我创造的,可一旦进入流通市场,它就不是我的了,它属于社会。

  可是艺术家真的对进入流通的艺术品毫无作用吗?我看不见得,我甚至觉得,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相当于公司老板对自己的产品,具有绝对的权威。

  一、 画家家里开印钞厂?不,是黄金铸造厂

  长期以来流传一个说法,画家家里等于开了家印钞厂。这话颇有点羡慕妒忌恨的意思,好像是说,画家在家里画的是钞票,画出来,就具有了流通性,可以去兑换各种物资。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除非名气很大的当世画家,否则谁的画都不是流通性如钞票那么强的。但艺术品跟钞票有个本质的不同,钞票永远要贬值,而艺术品,只要是有一定水准的真品,永远会增值。因此,与其说画家家里开了印钞厂,不如说开了个黄金铸造厂。

  二、 早知道天价,当年不卖多好?

  很多画家对于自己的作品创了拍卖新高,都会失落或平静地说,那和我无关,画早就低价被别人买走了。

  是的,换作我,早年低价卖出去的作品现在居然拍出天价,心里也不是滋味,只怨自己当年把钱看得太重。于是有人说,早知道这样,当时不卖该多好?

  这就是外行话了。画家的名气和信心都是渐渐积累的,无论当今自信心如何爆棚的明星画家,当年都曾经品尝过无人关注的冷寂。

  在作品还无人喝彩的时候,画家的生计都成问题,他不但要买画材、租画室,推广自己,还面临娶老婆生孩子买房子的各种巨额费用,当时如果有人掏钱买你的画,已经要感激涕零,高山流水了,哪计较价格高低,先卖点出去换成生活物资再说。[NextPage]

  等到有更多的人知道你,画也可以卖得稍微贵一点的时候,画家会对买家暗示:这画将来升值前途很不错。可是,既然升值前途不错,你为何急着换钱?直接把画捂在手上不就得了?可见,连画家自己也不太相信自己的话。这种言语和行为上的错位,跟大多数画商一样。毕竟,那个时候,钱还是比画重要。

  即使成了明星,画家也不会拒绝有大机构出资包销。某海外大机构出资每人百万美金,就搞定了一批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一整年的作品。好像这些当代艺术家对自己在拍场上创造的百万美金一幅画的纪录也不是太自信。

  三、学者型和商人型的艺术家你选哪个?

  在画展上,往往会碰到画家散淡地说,我只管创作,市场的事情我不管。

  对于这样无欲的言辞,我不是很相信,否则,我也不会在这样的场合遇到画家了。同时,我也不觉得参与市场对画家都多大的不好,甚至,艺术家一定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市场甚至控制市场,因为你是自己的老板,你怎么可能生产了产品不管销售呢?

  当今世界,完全不问世事、专心创作的艺术家不是没有,但绝对不是主流,也不值得太提倡。对于画家参与甚至控制市场的行为,大家也无需声讨,其实这与艺德无关。

  当我面对两件都很喜欢的艺术品,两个不同的艺术家创作的,我只能选一件的话,是选那个完全不懂市场不问世事的,还是那个积极参与市场懂得操控的呢?一个看起来像学者,一个看起来像商人,作品水平和价格相当的情况下,我会选后者。因为,隐隐然,我觉得后者的长期价值提升更有保证。

  从以前的观念看,我这样选择是错的。因为,只有潜心艺术世界,专心致志的艺术家,作品才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是的,这话在以前是不错的,但商品经济时代,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光是本身的艺术含量,更在于艺术家的市场调控、自我推广以及和社会资源捆绑制造多赢的能力。如果没有后面这些能力,再好的艺术品,也只能被很少的人认识,孤芳自赏而已。长此以往,将极大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即使获得价值重估的机会,那也得是许多年之后,作为藏家,你等得起这许多年吗?而且,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几个“许多年”好等呢?

  四、行情起来,最得益的不是别人,是艺术家

  对于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我一位丝毫不懂艺术的同事说了一句浅显而深刻的话。那天在单位电梯里,我们无话找话时,我那同事问:

  “现在好像艺术品很火啊?”

  我说:“是,很火。”

  同事:“那当个艺术家应该很好啊。”

  我突然想到,我们在媒体上谈了那么多话题,都不及这一句话来得真实。艺术品市场火,最得益的是谁?不是画商,不是海内外机构,不是新老藏家,不是鉴定家,不是拍卖公司,而是艺术家。[NextPage]

  画商也就是一级艺术代理商,到目前为止的近十年里,我几乎没怎么看到他们火过。每年的艺博会上,画商能卖出几幅高价作品就非常满意了。二级市场虽然火,可一级市场上,画商搞一次画展,能卖掉个三四幅画把画展费用挣回来就不错了。画商有场地、人员、推广、应酬、差旅、办展、水电煤等各种费用,行情大多数时候非常清淡,保本都不易。上海做得非常好的某家画廊,大多数时候还以出租场地为经济增长点。

  海内外机构堪称掘金高手,画家往往以被这些机构发掘、收藏为荣,往往会削尖了脑袋要钻进这些高举学术大旗的机构举办的各种大赛、项目、大展里去。但是海内外机构船大掉头难,他们的收藏发掘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路线,不能以行情为导向。也就是说,一旦确定了方向,哪怕这个板块不景气,也得埋头研究。而且,一旦发掘出了真正的热点,学术机构往往只能同热点告别,因为行情高企后,机构的经费无法持续支持。尤伦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掘是成功的,也挣到了大钱,但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掘带有整体开发的学术逻辑,因此除了收藏,还要大规模举办活动、开办艺术中心等,后面这些都是亏钱的,而且随着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功演进,导致中国当代艺术价格高企,最后让尤伦斯夫妇再也无力坚持学术发掘。这就是学术机构的悖论式宿命——成功发掘出了热点后,就只能被迫退出热点。

  新老藏家更被动了。老藏家买东西早,可能很便宜,但行情一旦发动,老藏家马上吃不消了,因为曾经看到过那么便宜的价格,现在猛加了几个零,最后老藏家只能被热钱挤到拍场边上观战。新藏家勇猛,但往往是因为被热点冲昏了头,其承担的大多是市场风险而非机遇。因此新老藏家在市场火爆当中往往充当的是炮灰角色。

  有人说,当鉴定师不是挺好?大家都拿东西来鉴定,等于股市里的保荐机构,稳赚钱的。但现在,新东西用不着鉴定,老东西,即使有鉴定意见,出钱的人也难以真相信。鉴定师这一行,本身就在被社会鉴定当中。不然,为什么博物馆里的老法师都还要沉着气不跳槽,任由那几个民间鉴定师上蹿下跳呢?

  拍卖公司看上去随着拍卖额大幅增长而得益,但事实上,他们暗自承担着市场的所有沉渣。很多公司一场拍卖都有上亿元的成交。但随着新华社对拍卖公司实际交税额的推算,中国最大的四家拍卖公司实际交税成交额,只有他们对外宣称的四分之一左右。早些年,就有业内人士算过,一场拍卖实际成交比率如果低于四成,拍卖公司就亏损了。社会是复杂的,拍卖公司能感受到社会最复杂、真实和残酷的一面。一场拍卖结束,拍卖公司要跟买方催帐,向卖家交待,而这里面,有多少是熟人关系佣金打折的?有多少是老客户、大客户委托,协议佣金的?有多少是故意做局,拍出天价后赖账不付的?有多少是艺术家和机构自卖自买的?有多少是事后发现真伪问题或者品相问题而无法成交最后成为悬案的?扣除了这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实际成交和拍卖公司的实际收益还剩多少?所以,拍卖公司面对火爆,不见得同比例赢利。

  唯有艺术家,只要行情上去了,他一定同比例挣钱。因为只有他操控着艺术品的生产和实际销售。行情惨淡时,最多控制产量,即使卖不掉,堆在床底下也不会过时、变质,过几年行情起来时照卖,还能多卖几个钱。行情好时,艺术家可以日以继夜扩大生产,订单如果多到应接不暇,没关系,可以请人代工,美其名曰“工作室”,还可以找到美术史源头——人家伦勃朗伟大吧,都有工作室的。如果碰到有机构囤货再炒作,虽说艺术家是看着人家挣钱,但一来不用像人家那么花本钱,二来,炒出来的名气,艺术家自然享受得更多更长久。你人民币再多,多不过造币厂啊。

  五、 哪种艺术家更能操控市场?

  有两类艺术家,一类是自产自销,一类是依靠经销商并不断换经销商。

  自产自销的艺术家不多,无非是心理上不想让别人来垄断产品,想要自己控制市场,这样的艺术家其市场往往比较温,行情往往落后于同类同级别其他艺术家。

  后一类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的市场比较在意,有紧迫感,发现一家经销商不行,马上换一家,他甚至不能抵抗其他经销商的现金诱惑,在经销商之间跳来跳去。

  有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不同作品类型给不同的经销商经销,或者分地区寻找不同的经销商;有的艺术家会根据自己的名气上升和市场需要,改换经销商,其目的无非就是涨价。前一种艺术家的市场价位会受不同经销商压价竞争的影响,后一种艺术家的价位则会稳步攀升。有人说买艺术品,就是买到一个优质蓝筹的艺术家,意思里面,包含了对艺术家市场操控能力的评判。[NextPage]

  六、 文交所更是艺术家自己上市的广阔天地

  如今,在各地文交所开业风潮中,艺术家的操控天地突然广阔起来,我发现,最适合在文交所上市的,不是别人,也是艺术家。

  任何艺术机构都可以申请拿艺术品在文交所上市,但都不如艺术家本人的条件优越。艺术家本人可以寻找一家艺术机构作为傀儡向文交所提出申请,作品定价可以低于拍卖价但高于真实售价,百分之八十份额售出,等于将全部艺术品按市场价售出,现金落袋。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份额留在手上,等于零成本,拿来送送人搞搞潜规则,让合伙人利益共享,上市后,不管有没有资金来炒作,这百分之二十的份额可以随便抛售。

  这样,所有的作品其实还都在艺术家自己手中,但统统已经变现,这些作品将来还可以随便拍卖、销售,其所得才是二级市场上份额持有者的“饕餮”。

  此情此景,跟中国股市差不多,所有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只能你死我活地争抢最后一点点残羹冷炙。而在文交所的份额交易中,艺术家成功地变身上市公司,尽享圈钱者的莫大乐趣。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