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家成为当下的主角

2011-01-11 14:08:21来源:中德文化网    作者:汉诺‧劳特贝格

   

  回顾近几年,我们会发现,“新经济”曾几何时博得众人喝彩,在此之后,恰恰是艺术成为仅凭若干观念就获得最惊人效果的领域。不少收藏家不仅着迷于艺术本身,也同样迷惑于艺术市场的机制。艺术与金钱之间的亲和令他们欢喜。与一本需要再次捧到眼前的书或一盘CD不同,人们可以投机绘画,愉悦于它们的美之余,还可以指望这种美能带来不菲的价格。

  有些人靠股票或房地产发家,但这些人实际上对自己的财富很陌生,他们的钞票并没攥在他们的手心里,而只是一串电子数据。而艺术却能让人地地道道地把钞票换成绘画——将不可见的价值转化为眼前可见的。所以,艺术家们不亚于了不起的价值掮客,甚至可以被称为投机幻想的大师。一些企业家在艺术家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同类,艺术家堪称伟大的企业主。

  有谁会否认艺术家是企业主呢?自由职业,不受雇于他人,完全遵循自己的理念,自担风险,把自己的艺术带入市场。诸如弗朗索瓦皮诺特(Francois Pinault)和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这种白手起家的收藏家往往对那些自我奋斗的艺术家情有独钟,决非偶然。

  夸张点说:向艺术家学习就是学习经营。所以2004年德国工业协会文化协会特意提出了一个促进项目:以提高主修经济的大学生的“文化能力”,因为一问卷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中有90%期望毕业后受雇为经理人,不想成为自由企业家,他们想多挣钱,少担责任,这个促进项目应当训练这些学生的勇气与活力。选拔出的若干学生能与艺术家交流,通过工作室谈话或交响乐排练学习如何将艺术创作流程转化为利润率增幅。

  很明显,资本主义的众多核心价值汇集于艺术家一身,有些人将艺术家视为未来创新人类的典范。他们在艺术家身上看到了理想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想法并且一再发现新的市场空缺。由于艺术家用前所未有的而且其实无人需要的产品填补这些空缺,他们的产品具有高识别性,担保增加体面,不像手工缝制的一双鞋子那样易于磨损,而是在多数情况下不断增值。购买艺术品就是投资“符号资本”。

  艺术家不仅仅是极品企业家的典范,就连所谓“实习生一代”——也有人称之为“数码波希米亚”一族——也能在艺术家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让这些波希米亚一族着迷的不是艺术家作为经济成功的模范,而是作为自由生活的引领者。

  艺术家是自由的引领者,因为常人眼中的艺术家不须受规训,不必守教条,不顾忌世人眼光,反倒因此博得他们的赞叹。艺术家似乎也不害怕一个全球化、灵活化世界所带来的彻底自由,因为他就是自己的支撑和规则。艺术家不需要旧秩序,他自己生产秩序。他不像19世纪的同行那样等待神赐的灵感,而更擅长于机灵与世故的奇思,长于广为称道的人际网络,不少艺术家的手机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艺术工具。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艺术家成为所谓“笔记本电脑”和“拿铁-玛奇雅朵”时代的“个人股份公司”的模范。有人认为艺术家就是创意产业之父。

  顺便提示一下,创造这一概念在最近才身价大增,古典劳动分工的工业社会越是似乎活力不再,创造力概念越是飞黄腾达。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印象中重要的已不再是生产,也不再是机器旁的体力劳动,理念成为材料,自身成为工作室。就连这个发展态势也被艺术家首先捕捉到,已然提供原型。通常认为艺术家不依赖订单为生,不效力于市场,而是完全凭自己的理念和灵感创造,工作室几乎成为想象力创造的“无中生有”的标志。个人化越是甚嚣尘上,人越是想了解自身的经验,越是想成为创造者——钻进一个曾经只保留给上帝的角色。创造性如今简直就是成就的同义词。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社会中许多人苦于生活方式多样化,要么至少在当中经历到焦虑不安。有人感受到被迫保持独特的个性是一种苛求,体会到近乎随波逐流的不拘一格反而成为一种压力。要与众不同,要独一无二,要具创造力——都是时下的戒律。正如副刊作家,社会学及哲学家约尔根考博(Jürgen Kaube)描述的:很久以来,普通消费者某某已经变成了“离经叛道者某某”。这同样解释了艺术家晋升为社会模范角色的原因,艺术家是离经叛道者的极致。他给所有为灵活生活寻求模范角色的人唤醒了兴趣,在艺术家那里,似乎消解一切约束力俨然成为最值得称道的形式,艺术家的自由既有创造力,又不让人难以消受。

  还有第三个投射在艺术家身上的投影,我称之为:成功和自由引领者之外的真实引领者。渴望真实,渴望过忠于自己的生活,这些似乎在艺术家的为人处世中得到了实现。人们大都以为,艺术家不流于表面,深入底部,倾听自己的内在,而自己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他们不仅是离经叛道的极致,也是自我实现的至极。许多人认为,画家或雕塑家与伏案工作消失在自己人物背后的作家不同,他们能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艺术上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金钱、魅力和令人沉醉的Partys上,艺术在很多人眼中能保存某种尚未异化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非虚拟,它致力于不可混淆的事物,是追求原创和独一无二的生活。就算艺术能让大众迷恋,它也不是大众产品。大量艺术家脚踏实地地工作,运用自己的双手,回避着劳动分工的原则。艺术正是因此区别于当代大多数人们周围的东西。后者没有生产者,至少没有一个像艺术家一样有头有脸的生产者。它们是匿名的物件,规规矩矩,大多短命。相反,艺术品携带着艺术家的签名,而且他们的精神、理念也注入其中——可以说,艺术家遵循手工制作的原则。他们的作品不中规中矩,而代表自身。它们不会转瞬即逝,非但如此,要是走运的话,许多作品会进入博物馆而获得永恒。

  社会在艺术中再次领会了自己,领会了它的单个个体,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不可混淆的单个个体,此外——尽管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还希望能与一个庞大的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有所归属。艺术家的身份似乎也满足了这个愿望:不论艺术作品多么独特,它们从来不是无所依傍,而是被编制进艺术系统之中,在一个可追溯数千年的历史中生活。有些人因此觉得艺术家多少与整体性的承诺有关,个人与社会,特殊与普遍,似乎都在艺术家身上交汇。由此可以说,这个真实生活的引领者以极其典型的方式代表了我们当代的分裂——以及对这个分裂的超越。

  艺术家是否真能兑现这些投射在他们身上的特质当然是另外一回事儿。不少艺术家承受的尽是期待带来的压力,例如感到必须无条件地与众不同,要么就得不计代价创建自己的品牌——这些极少对艺术有何裨益。因为绘画和雕塑,照片或装置最终应当担当起一些艺术鉴赏者和收藏家从艺术家角色中期望的东西。所以尽管艺术家被某些人看成自由的引领者——但是也正是因此,艺术家常常感到并不那么无拘无束。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