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徐冰的另一种恶俗

2010-04-07 11:40:21来源:网友推荐    作者:

   

作者:陈晓峰

  与最具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混搭做展览,如今已经成为艺术界艺术家个体增值的一种“潜规则”或潮流趋势。一旦成为“潜规则”之后,还是值得警惕的。美术馆或机构如今很容易成为一个商业和学术高度混合的机构,也很容易被利用或共同做局——这是值得批评界特别注意的问题。
  
  商业信息已经一再提示,不是好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的很容易出现在已经达到一定量级的艺术机构——这样带有垄断性质的平台,而如何透过喧闹的表现现场,看到艺术的本质与问题,仍然是大型展览带给我们的思考,毕竟这些体量的展览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很自然隐性的破坏了艺术的公平性。
  
  需要指出的是,艺术意义的确认不能在互相勾引,互相利用,甚至互相双赢的默契中完成。一方面,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侧重艺术家的知名度没有错,问题是如何让艺术家做得更好,艺术作品更具想象力以及帮助艺术家发现问题等方面更值得斟酌;另一方面明星展览借助这个平台达到增值的本意也没有错,问题是美术馆变成一个极具公共影响力和风向标的平台之后,做展览透明性方面就十分有必要给予公众一个交代。否则就是卖明星资源,而传递不出一个公信力平台的公正性,也就与华谊兄弟娱乐公司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徐冰两只《凤凰》当然不愿意和歌手庞龙《两只蝴蝶》当年红遍大江小巷相提并论,但是需要提醒徐冰副院长哥哥的是,后者即两次蝴蝶的影响是非常具备艺术化特征——而前者的两只凤凰反而因为它们需要承载的意义和创造意图,让它们变得非常机械,毫无艺术的启发意义——严格上看,这件作品非常不当代艺术,因为它在观念上非常不超前,表现上更是没有新鲜的张力。对了,LED的小聪明提提倒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艺术家原创的,CBD楼盘户外到处都可见了。
  
  更为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号称艺术界“最具突破力”艺术家徐冰,在我看来问题是这个艺术作品的内涵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已经比有没有影响力性质要严重很多,后果也要恶劣很多。徐冰们的问题是,作为著名艺术家的光鲜身份,他们在艺术作品上就陷入一种模式,必须链接上社会现实的“点”上来做文章,这种消化现实的创作指导理念,也让他们的艺术观念从一开始就显得很落后。
  
  我更愿意理解为只是一种产品艺术或规划艺术,这类作品的出炉通常是非常程序性和事先设置好计划的:一般先用个美好的构想或创意,找到一个买单的对象,一定要结合当前中国现实的最强背景信息,找到一个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或元素,作品材料上最好尽可能的用上废弃物品,然后通过助手进行整装。
  
  我先解读一下该作品常规性即通常很容易能够解读到的信息:
  
  1、作品形象塑造方面,“凤凰“是中国古老文化最具象征性意义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能够为这个作品找到东方视角的立足点找到“中国元素”的理由。这也是严格参照“国际思维”的标准制作线路,这点不是经验的经验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早已经轻车熟路了。
  
  2、材料上用的都是建筑垃圾,中国社会转型期正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场”,也就是为这个作品找到了表达现实的饱和度成分。但是并不是你用了建筑垃圾就等于你是好作品的前提。
  
  3、作品的内涵上,无非很明确的在提示中国的一种超现实处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崛起的同时,也如那两只空洞,充满垃圾实体的“凤凰”,暗示了艺术家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焦虑,以及试图让人看到作品背后被忽略或被提炼的另一个“现实版”中国国情。
  
  4、最后还可以联想到的信息是,“凤凰”要呈现一种艺术表达上的情绪以及张力,情绪指的是对现实的触痛,张力这是在发展的同时,却是如此充满破坏,如此伤痕累累,而如此沉重的不再华丽的“问题凤凰”还会轻盈腾飞?而又显得如此的不确定性,或者一定要让观众读到或者强塞作品背后的隐喻或其他无限的联想,越多越好等等。
  
  以上解读徐冰《凤凰》作品的信息——正是体现徐冰本次亮相作品超级恶俗的一面,这种非常隐蔽型的恶俗体现在如此庞大的作品,它的意义却一览无遗,而显得完全索然无味,也上升不到对社会现实的真正触碰与提升。过于常识性的并试图带有公共意义的作品,如果只停留在常识上,则对观众是一种不尊重,也可以解读出徐冰并不充分了解现时的国情,他还需要继续倒时差!
  
  “问题凤凰”所要展示的“问题现实”,这种艺术理念非常滞后而没有任何创新与突破,而艺术的微妙性、生动性以及现场的互动性就根本难以启齿,更重要的是在“有意义的”创作主题下,却显得极为没有意义。
  
  还是简单算一下展览现场的一项单项成本吧,可能比作品更能给人某种“启发”或感慨:展览现场值班的吊装公司工人告诉我,50吨重量的吊车一天所需要的费用为3000元,现场有六部同型号的吊车将《凤凰》凌空吊起来,旁边还有一部备用吊车,展览是从3月27日到4月16日共21天,光吊车一项的费用就需要44.1万!其他费用呢?[NextPage]
  
  海归派这些年开始“回巢”国内艺术界,我更多愿意将这种现象当做一种综合利益的驱动。但需要明确的是,因为多数回归的不是艺术创造力,而是个人艺术品牌的扩张。在西方生活并不一定理解西方(谁知道你是不是躲在仓库偷听什么),回归也不一定了解本土(你都不在场那么多年了,还什么奢望了解中国现行的实况,先倒回时差再说吧),因此很笼统的归纳他们出品的艺术就天然的带有“国际”视角的说法是牵强附会,是惯性思维的结果,并不是真实的事实,更不是当代艺术所持的批判立场和态度。
  
  如果中国艺术界仍然靠名利来证明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的话,那么艺术就被彻底的混为商业,那么中国的这类当代艺术就是明星产品,而不是艺术,以及忽略了艺术作品中创造的“内涵”而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以上是根据假设推出的逻辑——请做展览做到腿软的明星艺术家们自行参考吧。
  
  “国际”身份这个标签前几年改革还不充分的时候,可能是一种令人遐想浮漂的稀缺资源,现在国际跨界的风口浪尖且潮流部分就在中国,另外再加上一个互联网的“世界”日益形成,那么这些早些年靠几个符号走上国际艺术舞台中心的艺术家,如何在中国这个新“国际”平台上,找到他们新的创造力,找到对自身不断的否定,找到艺术新的方向点,这才是他们艺术的新征途——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他们的所谓国际化思维。而“国际化思维”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述,如果没有具体的作品内容支持,则不单国际化思维谈不上,恐怕连国内思维都成问题。
  
  值得中国艺术界充分警惕的是,巡回展览正在成为明星艺术家的特权通道——艺术界包括大到美术馆在内的优势资源,都在非常没有批判力的配合这个“通道”,使艺术界“失衡”现象极为严重。
  
  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演变,甚至极为主动的追求一种造势以及大而全的艺术。他们都非常明白媒体的重要性,都非常知道现场人气旺盛的意义,都非常知道利用廉价的批评界到场“聚敛”所谓的学术能量,因此,严肃的学术研讨会成为嘻哈风格的学术表演,成为艺术产品“宣讲会”,成为“脑白金”广告,成为彰显展览分量的流行“衍生品”。
  
  现时,艺术展览总体趋势上已经和演艺明星开个唱会相比过犹而无不及,诸如大体量烟火表演师蔡国强就是一个流行典型——问题是声势浩大,炫丽却不知其艺术味。
  
  批评光有唬人的架子,实际所应当承载的内容已经早被掏空。中国的评论家就是不愿意说批评的话,而找到一种非常四平八稳的妥当说法——因此近些年评论界过得非常压抑,人人喊打,这点《老大的幸福》范伟都不如,老大虽然牺牲自己和梅好的幸福权力,成全北京的弟妹们幸福,但他起码还知道自己的其他幸福和快乐在顺城——而批评界连自身为何批评的幸福都找不到了,那么也就徒剩赶场出台的份了。
  
  批评界自身该醒醒了吧。极具讽刺的是,从公布的《凤凰》学术对话会名单上看,中国批评界的力量被徐冰以及展览活动组织们完全忽略。跨界对话的意图当然没问题,问题是这样一个号称重量型的展览,中国美术界系统的批评力量被完全置身其外,似乎很令人有所他想。名单上的“跨界”,也都是那些没有多少新知灼见的“老品牌”,诸如李陀、张宝全、贾樟柯、、欧阳江河、潘公凯,而更为夸张的是,徐冰副院长哥哥没有忘记教育本质,此番完全没有避讳直接开讲,演讲标题为,回到艺术本体:《凤凰》艺术语言解析——是不是该避避太自话自说的嫌疑了?!
  
  在诸多恶习不改的中国艺术界,并不是以艺术本身来说话,而是以名利为方向标。如果说得还不够清楚的话,那么就再具体一些吧,请注意:身份不是判断艺术作品价值的天然区别,还是要别忘了看作品本身,还是要看艺术家个体的差异,还是要看有没有那份艺术的敏感力,还是要看能否找到那种恰当的表达以及准确性。
  
  艺术展览不是你请到多少大腕到场,造成多少人气;也不是你画册做得多有精致;也不是你的学术讨论多大规模;一个艺术展览有说法力,需要提炼一种艺术的能量和张力,感染在场的专家和普通公众忘记身份,进入到艺术带来的不同冲击或提示,达到一种创造的互动,以及再创造的过程,而不只是捧场与参观,而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国际身份的艺术家是一个好话题,但是艺术界更需要关心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他们流金溢彩式的表演。需要确信的是,好作品是艺术家唯一的身份确认——否则就是艺术界的不自信或盲目。当然,具有国际性视野的艺术家在深度、高度,广度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是不是有海归综合征,是不是能够找到新的创造落脚点,这都不是名气说的算。这都是要在新的环境,新的背景下,新的观念中,不断的从艺术实践得到证明,而不是拿着一个对艺术创造本身没有实际意义的标签说话。
  
  在海外创下品牌之后,当然要回头抢占国内“市场”。众所周知,只要是和资本结合的艺术,都无法免俗,只是这么做到不那么太俗。但是这个底线总在被突破,先有蔡国强的烟火表演艺术,之后黄永砅占卜老把戏,再有谷文达极具媒体营销意识的推广,都是那么赤裸裸的强加给国人海归派回来一定不是“海带”,似乎可以闭上眼睛替他们主动忽悠,发达国家回来的艺术观念就是好观念?!但是他们艺术的“更年期”到来之后,他们都仍然无法证明自身的新能力,比如他们的创造力是持续的,爆发的,是有力度的,准确的,而不是过时的,勉强的,唬人的。
  
  艺术家的幸福在于不断挑战艺术自身个性化表达极限,批评界的幸福在批评,如果还不太清楚,请买《老大的幸福》盗版碟,如果还体会不到,请到顺城找找“老大”。
  
  对了,再提一句,如果徐冰哥哥不相信,那么请到22院街地下,岳敏君作品那次同样在你现在展出位置的站立状态的傻笑雕塑们正被随意的放倒在这里的一个空间里,看不到任何它曾经似乎作为艺术作品而风光无比招摇过市的价值。

  (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