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弗兰兹·阿克曼绘画

2009-12-31 11:08:30来源:《美术报》    作者:

   

作者:陆琦

  今年的圣诞节期间,德国艺术家弗兰兹·阿克曼(Franz Ackermann)将会在波恩美术馆(Bonn Museum of Art)举办他今年的第二个个人画展,届时他那充满艳丽色彩的作品,犹如缤纷多彩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的花朵,与圣诞节所呈现的欢乐气氛交相辉映。弗兰兹·阿克曼是当今活跃在国际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年轻艺术家。他的绘画和装置艺术的主题,都集中在旅行、游览、全球化和都市生活上。画面的色彩华丽而优美,给人以极强的视觉效应,彰显着理想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相互映照之光。富有装饰性的色彩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般欢乐氛围,强烈的红黄蓝三原色交错点缀其间,幻化出瑰丽多彩的魅影。

  弗兰兹·阿克曼作为一个跋涉世界各地的艺术家,1990年—1992年曾驻留香港。在此期间,他开始思考和表现国际化城市的繁华及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地图(Mental Map)”的作画理念。这是一种被他自己称之为“视觉日记”,记录旅程风光的小尺幅画作。这些“日记”式的小作品,是他日后创作大型作品的源泉。在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知识信息激增,交通便捷通畅,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城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时空已大大地改变。阿克曼采用多元化的视角,把不同地域的印象融合在作品上,把旅行中所见所闻的城市景观和内在的心灵感触描绘出来。在艺术中对都市环境空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零碎的建筑片段散落在画面中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重视角,咫尺的画幅隐喻着现代化进程中的繁荣和隐忧。

  在都市生活和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阿克曼运用了流行艺术的装饰性手法,鲜艳的色彩以及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构成处理,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作品中的物象不停地在空中飘浮、游移、旋转,从而营造出奇特的幻境。从《心理地图:规避》(Mental Map:Evasion)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画家的画面由几何立体形状的色块构成,似花瓣的椭圆形平涂叠加色块像正在展开的烟花,几个连续的色环如同荡出的涟漪渐渐晕开,而花芯中的建筑亦真亦幻,好像海市蜃楼一般。画中暗色调的废墟,虽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道出了画家的心声:浮世的奢华掩盖不了破坏的实质。阿克曼的画作还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的一位驾驭色彩的出色画家,俄尔浦斯派的法国艺术家罗伯特·德洛奈(Robert Delauney),他专门研究色彩的韵律和节奏,他笔下的旋转式圆环的色彩构成,无不对阿克曼产生影响。在阿克曼的另一幅作品《孤挺花》(Amaryllis)中,曾被肆虐过而盛开的孤挺花色艳香浓,花芯暗示着建筑物的元件,花瓣掩映着多彩的建筑群,花萼的边上是交织着凌乱的线网与旋转感,给世人展现一个真实与虚幻并存空间的印象。2005年阿克曼的作品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都柏林的评论家蒂姆·斯托特(Tim Stott)称:“阿克曼的鲜明色彩正是当代性的标志,从自然和规则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的色彩,富有魅力,令人陶醉不已。”

  意大利文化学者马克·梅内古佐(Marco Meneguzzo)在评论阿克曼时,引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的栖居”,认为:“关于生存的概念在德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海德格尔‘以审美的态度生存’中可见一斑,他对存在起源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重要而又神秘的理念。这理念也吸引着阿克曼,在阿克曼的作品以‘心理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感觉、印象、氛围、预言,被具体地表现为色彩和线条。”阿克曼画中现实片段和意象环境相互对照,把观者带入了神秘的异域。此外,法国的城市规划专家保罗·维威里奥(Paul Virilio),提出的“速度、全球化和分解世界”的理念,对阿克曼也有着重要影响,促进了他在画中表现出对世界的解构和重建的思想。

  以不断旅行的方式来生活,从各种地域位置和文化情境中吸收创作题材,寻求人生不同寻常的体验,这对阿克曼来说似乎从中得到了作为世界公民的些许浪漫情怀。将那些存留在脑际的印象转化成绚丽的色彩,从记忆的片段中使结构得到了新生。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观众面前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阿克曼的作品曾经在许多国际重要展览上展出,其中包括2002年的圣保罗双年展(Sao Paulo Biennale),200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200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自现代的绘画1975—2005(Drawing from the Modern,1975—2005)”,2008年在香港举办“第二次到来(My secondary coming)”个人展以及今年年初伦敦泰特美术馆的第四届三年展等等。此外,在阿姆斯特丹、卡塞尔、苏黎世、柏林、都灵等各地美术馆均展出过他独特而具有魅力的作品,引起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极大关注。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