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当代艺术不能太中国足球了

2009-10-09 12:02:5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陈晓峰

    中国社会现实一直在不停“被制造”: 一会儿木子美,一会儿韩寒,一会儿米卢,一会儿芙蓉姐姐,一会儿于丹,一会儿宋庄,一会儿汶川,一会儿小沈阳,一会儿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会儿袁腾飞,一会儿曾轶可,一会儿巴菲特,一会儿魔兽,一会儿劲舞团,一会儿Google,一会儿QQ,一会儿MySpace,一会儿YouTube,一会儿淘宝,一会儿Blog,一会儿Twitter,一会儿麦道夫……当中国的现实被当代艺术制造成为潜规则之后,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将能够准确概括类似网络“一元秒杀”超级变化的现实呢?

    多学学人家乔布斯吧,“苹果的产品必须持续使人欣喜”,可是今天中国的艺术呢?总不能让“不能太中国当代艺术了”,成为新的流行语吧,不过似乎也很难说。

    中国创造的力量从哪里来呢?诸如昆曲,京剧,老子,许三多,模特,红楼梦,易经,牡丹亭,北京烤鸭,泼墨,中药,书法,中国功夫,丽江,旗袍,敦煌,丝路,武侠,长城,秦俑,李白,禅宗,绿茶,中国红,春江花月夜,庄周梦蝶,还是当代艺术呢?……   

    原文标题为“当代艺术不能太中国足球了——也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发现当代”策展人Anton在接受搜狐访问时,认为“没有人知道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还没有对当代艺术有很固定的界定,虽然近些年有很多的展览,出现很多的艺术家,但是当代艺术从哪里发生,今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并没有固定的结论……”。
   
  据意大利《安莎社》报道,意大利蒙扎商会在意大利米兰、罗马、拿波里和蒙扎四个城市600位市民的问卷调查显示:43.4%的市民表示不愿意购买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服装产品。33.4%的市民表示愿意购买。市民对原产地的标签的在意和认知程度在增强。仅有5.5%的市民不看标签。在这些城市中,53.6%的拿波里人表示要避免购买“中国制造”的服装产品。
   
  《环球企业家》杂志在2008年竞争力专题中这样认为,60年后,世界孜孜不倦谈论的,是中国世纪。就像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8-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及20世纪的美国一样。文章特别指出,中国企业的“中国制造”现象也到了新的洗牌时刻了。
   
  列举以上三段没有直接联系的材料,但是和中国当代艺术接下来要发生的变化很可能紧密相关,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处于新一轮极为微妙但一定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裂变”前夕,而这次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开始升级的。
   
  在中国社会现实时刻发生着巨大变化之时,像服装行业一样,当代艺术的“中国制造”切入到“中国创造”,看来也挡不住提前摆到前台来了。
   
  30年的当代艺术已经被阶段性总结够了吧,能不能暂时停一停,毕竟最初30年的发展不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上限,现在中国艺术界对这个问题应该看得要更清楚一些了吧。那么30年之后呢,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在哪里呢?这应该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留给中国当代艺术的直接课题。
   
  金融危机之后,艺术的新世界将开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危机都是视觉重新调整,创新取得突破的机会。这一轮,“中国创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又有哪些艺术家以及包括批评家在内的各类当代艺术操作员开始编写新程序的准备了呢?
   
  请不要浪费这次经济危机!
[NextPage]

  被现实的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目前进展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清晰,在这样一波突然的市场高潮过后,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特别是创造力的匮乏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集体共识,后经济危机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但愿种种迹象能够让新一轮当代艺术新关系与新的局面呼之欲出,不过在新的可能性到来之前,还是先在这里归纳一下关于近些年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被现实”与相关的问题吧:
   
  其一,被经营的现实。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当代艺术当作完成式来经营,大家围绕在当代艺术“成功产品”上所做的文章过于功利,这也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自’85美术新潮和’89美术大展以来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这几年回顾展满天飞,对于新艺术现象的推波助澜却寥寥无几;
   
  其二,被定义的现实。当代艺术是什么,在没有方向之前,什么都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对于问题讨论的半径有多大,都没有讨论。现在所有的艺术行为都被顺里成章成为当代艺术,“是什么”带来的疑问又怎么解决呢?关于当代艺术的定义问题过于概念化与符号化,以至于人工局限了当代艺术的边界。另外,对于中国新的现实变化评估和预见不足,导致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与想象力得到巨大的遏制,诸如,二三十年来艺术界权威不断横行,这本身是对当代艺术精神的极度嘲讽;
   
  其三,被艺术史的现实。艺术史书写的有效性问题是不是值得再讨论下去?有时间不如建议专家们多研究与提示当代艺术最新的变化是什么,在哪里等等,可能比心怀各种目的去书写这段近历史要真实许多。逻辑疑问之一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所处的现实现在和过去完全是断裂的关系,书写艺术史对新的当代艺术并不需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样的书写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大动干戈。逻辑疑问之二为什么还要用过去的标准来书写可能与更未来的当代艺术。逻辑疑问之三,还不如等等而后再去书写当代艺术发生前后社会现实发生巨变之后带来的差异变化史,可能更有说服力?逻辑疑问之五就算是书写艺术史是需要的,那么被书写艺术史利益现实花掉很多时间之后,那么对于艺术未来趋势的讨论呢?
   
  其四,被制造的现实。看起来这个时代,一切都变得可能性,看看“玉米”李宇春当年时怎么被中国社会现实制造出来的吧:她在短短的三个月“被制造”,从“一个流行巨星的模仿者变成国家偶像”,而很大部分原因是“源于4亿短信投票和众多的歌迷网站”对她的狂热支持——这是当年任何一个人想象不到的。当然,中国社会现实一直在不停“被制造”: 一会儿木子美,一会儿韩寒,一会儿米卢,一会儿芙蓉姐姐,一会儿于丹,一会儿宋庄,一会儿汶川,一会儿小沈阳,一会儿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会儿袁腾飞,一会儿曾轶可,一会儿巴菲特,一会儿魔兽,一会儿劲舞团,一会儿Google,一会儿QQ,一会儿MySpace,一会儿YouTube,一会儿淘宝,一会儿Blog,一会儿Twitter,一会儿麦道夫……当中国的现实被当代艺术制造成为一条潜规则之后,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将能够准确概括类似网络“一元秒杀”超级变化的现实呢?

  “中国制造”不再好卖了
   
  从目前发展的现状看,可以比照出中国的当代艺术演绎的荒诞“现实”,当代艺术的将来式被我们看做是完成式,放眼看过去都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功产品”论,问题是当代艺术不等同于流水线产品,它仍然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参数,可是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成功的产品几乎像体育动作一样实现技术量化:比如头要画大,颜色要红一点,绿一点,傻笑一点,构图要平抹一点,要溃烂一点,要流淌一点,要广告化一点,要德国李一点,要日本卡通一点,或者就干脆做美国波谱的徒子徒孙,再外卖一些中国特色符号和资源,再涂些可以进入所谓艺术史的花边评论,也算是对国际的接轨,可是这又是算哪门子接轨呢,恐怕是一厢情愿吧……
   
  别说艺术品,连普通的商品都越来越个性化,而艺术品却可以掩耳盗铃似的如此盗版如此山寨,哪天媒体报道出艺术品面临“消费门”事件看来也不是不可能的。靠点子发家致富的中国当代艺术,对了多学学人家乔布斯吧,“苹果的产品必须持续使人欣喜”,可是今天中国的艺术呢?总不能让“不能太中国当代艺术了”,成为新的流行语吧,不过似乎也很难说。
[NextPage]
   
  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流行样式,问题它本身不是阳春白雪和曲高和寡,却被大面积生产与复制,这样的“现实”当然触目惊心更让人鄙视,这跟网络PS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利益心思很复杂的“中国制造”的行为与现状以及展览现场还能维持多久呢?
   
  至少,眼下的实际境遇是中国制造欧美消费的路线已经失效,诸如前几年还锣鼓喧天声势浩大的政治波普与艳俗为特征的艺术样式,转眼之间却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像过气的演员那样尴尬到自身身份都无法明确。
   
  这些年社会各个层面单方面放大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显性功能,却忽略了它致命的成名方式和渠道,别忘了属性上它仍然是“中国制造”的一种,就像服装行业一样,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属于中国企业的国际时装品牌,而经济危机一下子改变了这种之前看似稳妥的方式,事实是现在90%服装企业都面临生存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主打外销市场的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视觉产品也无法逃避。
   
  中国当代艺术不是一个秀场,对于眼下的不求创造力只求简单转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实际上已经敲响了警钟,别再指望当年的神话出现了,必须重新寻找自身发展新的动力。
   
  可是中国创造的力量从哪里来呢?诸如昆曲,京剧,老子,许三多,模特,红楼梦,易经,牡丹亭,北京烤鸭,泼墨,中药,书法,中国功夫,丽江,旗袍,敦煌,丝路,武侠,长城,秦俑,李白,禅宗,绿茶,中国红,春江花月夜,庄周梦蝶,还是当代艺术呢?……
   
  不能太中国足球运动员了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造成这样一种罕见的集体视觉麻木症,正是基于对当代艺术的片面理解以及畸形操作。当年眩晕的价格上涨,将当代艺术当成“韩流”开发,让中国当代艺术像夜店那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木景象:
   
  艺术家恨不能连夜雇佣枪手生产出超级女声般的畅销产品;
   
  画廊经营主早已炼就看人下菜恨不能吞下当红画家死推几种符号;
   
  批评家恨不能把商业批评彻底进行到像美国流行乐新偶像Lady Gaga不穿裤子;
   
  艺术区开发商恨不能把艺术家粘牢圈死……
   
  诸如此类,让人们感觉到但凡和当代艺术沾点边潮流得要命幸福得要死,可是90%艺术家的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力量像熊猫那样依然稀有依然需要喊标语口号那样无休止的喊下去……
   
  市场虽然是硬道理,但是当代艺术在中国似乎更需要一场更具创造力的视觉新革命——况且中国艺术市场也将面临类似中国经济模式的变化,从“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从“出口导向型”转为“消费导向型”,在这样的需求转化面前,艺术操作商们还好意思挟持艺术家们继续生产那些充满中国表面符号的“商品”?中国商人应该不会那么不理性吧。毕竟从当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段路,正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所需要经历的事情,如何完成中国当代艺术自我视觉形式的形成,将是一段摆在这个圈内的共同课题。
   
  艺术是拿来解放与唤醒个性的,咋到了后期就成了抹去人性的工作室制造,成为市场既得利益的妥协者?中国人虽然有无利不起早的习惯,但是对于艺术家还不至于完全沦落到这种现实的地步吧?艺术还要不要讨论未来,还要不要超越现实的障碍,还有艺术的想象力,艺术的精神呢?
   
  中国艺术家你也不能太中国足球运动员了吧?中国足球运动员那几脚臭脚水平还不够名扬海外吗?在球场上最没有创造力的恐怕就是他们了——这是外界对他们最统一的形象LOGO,难道中国艺术家要成为下一个足球运动员?
[NextPage]
     
  中国的当代艺术所处的一个足可以让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捆绑体们诸如批评家,画廊,媒体们自己天天产生噩梦的“现实”,它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封闭系统,本来是不应该根本不用解释的——再多说一句吧:当代艺术是不断尝新,发展,探索、突破和无止境超越的超级动态过程,却被很高调的当成了无信号的死区,这样人工自我约束的现状,艺术的创造力何以能够得到释放?
   
  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在自身创造力的方程式得到独特性的常数,这完全取决于对现有生成系统的怀疑以及重建,很难想象目前这样一种大家都不认账又不否定的秩序中,可以建立更好的可能,或者还能走得更远一点?
   
  市场真的和艺术家个体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艺术家创造力是否旺盛,是否具备最前沿的实验精神以及怀疑事物的坚硬态度。本身当代艺术当中所有的悖离都是有价值的,到了中国艺术家这里却成了所有的暧昧都是可以不负责的。这就是非常虚假的现实,以及需要处理的社会现实,谁能够超越吗?
   
  本来毫无才华的陆川导演《南京!南京!》之后,却还有人在此基础上迫切地模仿推出同名艺术大片《群落!群落!》,这样的现实现状,谁又能超越呢?
   
  换句话理解,艺术家群落化生存不等同于数字化生存,据互联网专家称数字世界解放了“真正的我”,而艺术家群落化生存则更多是封闭自我,却貌似寻找安全的自我安慰。这最多是艺术产业的生存,而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未来。
   
  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的各大名导们,是不是要像冯小刚那样成就华谊兄弟上市公司成为利益者股东,还是继续有心致力于电影艺术创作本身?就像时下批评家策展人华丽的大合唱于艺术区产业开发之时,还能为解放艺术创造力而分神且摇滚异调吗?
   
  冯小刚最大的现实恐怕还在于搞定徐帆,就像贾章柯搞定赵涛,陆川搞定秦岚,以及张艺谋曾经搞定过巩俐,也许这才是这个娱乐行业的最大现实。
   
  围绕着艺术圈的超级现实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火热情形呢?要超越这些现实之后,本来是创造力匮乏的当代艺术,又将是怎么样继续匮乏下去呢?

    实话实说模式的失败
   
  以下这些都不是故意开玩笑,真的是事实,现在很多画面你都看不下去:艺术家你不能太温州商人了吧,搞得都是LV的秀水街翻版;批评家们你也不能太CXTV了吧,整得艺术家情绪始终不稳定,老想从你们那里得到评判的标准,可是你们实话实说了吗?况且即便实话实说了,但是这个栏目从忧郁症者老崔到“后娘不疼”的和晶已经“实话”了14年,最近也被停播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了14年的实话都没有进步和新意,那么这样实话有什么功效呢,还不如停播,腾出时间成就其他可能会带来新意的栏目?说实话也需要有创造性的,批评同样也是需要创造性的批评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批评价值。换句话理解,不是说你有艺术家了就有好作品了,你有批评家了就好的批评。
   
  这样算笔帐吧,即从中国一个年富力强的批评家身上Google一下,能搜索出其评论了多少数量的艺术家,又进行了多少艺术品,以及多少现象,多少学术方面的评论与研究了呢,又再搜搜又多少篇能够不重复自己的批评呢?如果没有独立性而成为商业一环的批评声音还不如没有的好吧——缺少创造性的艺术评论,那么无疑类似于实话实说模式失败的直接翻版吧,事实上是今天的批评遇到的境遇堪比实话实说?
   
  策展人也不能太制造符号概念与疯狂的利益链上的小群体化,搞得人心惶惶,不入你的眼,就不是好作品了?凭什么啊,难道比地产开发商还潘石屹还冯伦?画廊的老板们你们也不能太死心眼了,搞得艺术作品依赖风格和个性的出没你都没主意了,整得艺术家单相思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在798做个展览——你得告诉他们这不是成功的通道,这是商业之路,拜托了,你们让艺术家清醒清醒,别因为卖东西了,就可以不守商道了,你们真该学习学习2006年中国商界流行的长尾理论,别老专注那个“头部”。
   
  创造力不是单方面的工作,而是整个链条上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入进来,形成一种新的风尚,而不是继续沉溺在“中国制造”的既得利益里。当代艺术这几年背上沉重的包袱,就是因为利益的问题让各方失去了创造的动力——人人都希望简单的付出,得到最大的经济效应,这是当代艺术创造的精神吗?
[NextPage]
   
  当代艺术还没有完成,还有许多可能性,但是我们面临的当代艺术环境系统似乎已经急不可待的认定了当代艺术的标准与价值,当然这种行为也是俗不可耐的,还非常令人讨厌。当代艺术的开放性与边界难道就是几个成功潮流可以概括的,何况现在还不能完全界定中国当代艺术的所谓成功?请给当代艺术留一些可能性的出口吧,全球化的世界很丰富,以及网络化的全球当代艺术带来更多的变化与可能,别先都着急堵住。
   
  关于当代艺术,是要它的未来还是要它现在进入所谓商业的一面,何况除了一些典型符号代表们的市场做得不错之外,更多的艺术家并不是很有市场,那么为什么还要拙劣模仿,进入到一个死循环?显然,中国的当代艺术未来不可能只是现在这样的模式,那还有什么值得顾忌的,去找到充满无限可能的当代艺术——这是中国艺术家现在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与探索精神。不能单靠策展人和批评家来先做这个解放工作,当然他们的义务里有这一条,更重要的是可能性在艺术家这里,这就是中国艺术家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而不是成功艺术家带来的影响力。艺术家也该改改你们的德性了,没有创造力别再出来混了,丢人小事,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当社会所有的动力部分都在向着“原创和创造力”喊话的时候,你们还好意思,为了那点小肚鸡肠掐着脑门画些一无是从的烂画,你们当年的理想和勇气都去哪里了?你们就那么相信批评家吗,你们就那么相信艺术史吗?你们就那么相信市场吗,你们就那么相信艺术的成功模式?都统统的是赵本山和葛优似的扯淡,现实这么矛盾,艺术家还那么不清醒,真是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中国的艺术家很没创造力,这哪是没创造力,是不知道创造力啊——以上这段算是气话,建议可以不看。
   
  一个艺术家如果不能正确的坚持自己,那么就等于把自己的自信当做前段时期的美元使,越使用越贬值。如今艺术家的身份有些混乱,就像夜店的女郎,一方面都想靠青春吃饭,醉生梦死,另一方面又想伴个大款作个长期打算,怎么可能呢?很多艺术家还在干等所谓的“奇迹”,但是在奇迹还没来到之前,赶紧听从自己心里的呼唤做些忠实自己的艺术吧,别老打听江湖的事了,不外乎那套打打杀杀吗,看看电视剧《武林外传》或者《无间道》就好了。
   
  还有值得提醒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好象迎来了自己生长潜能的极限值,这是非正常的。中国艺术界整体气氛还集中在讨论“现成品”的当代艺术,也就是我们这几年在反复重复被认为是荣誉出品的当代艺术产品,而不是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往更深入方向讨论——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30年后“中国制造”的烦恼
   
  现在的情形类似于“围猎”活动,把一块地方一个区域比如宋庄围起来然后试图告诉人们这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当代艺术”——谁知道呢,但是谁不知道这不等于当代艺术呢?中国当代艺术最流行的圈地盖房子运动,难道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特色当代艺术过程的一道必需程序吗?
   
  最具社会现实颠覆性的实验精神最后被全民山寨成商业实用物质,难道还要有理由告诉大家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全部成果吗——可是最新的在哪里,而艺术家去探索,批评家去探讨,画廊老板去助推了吗?
   
  谁都在定义当代艺术,谁都无法也没有权力定义未来的当代艺术。关于定义,中国当代艺术显得无比的廉价和本质上的仓促,比如一个策展人做一个展览可以定义,一个批评家写几篇文章可以定义,一个博览会可以定义,一个双年展可以定义,一次研讨会可以定义,一个画廊空间可以定义,一个收藏家购买一张作品可以定义,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定义,可是被定义的当代艺术注定是平庸的……
   
  在这样一个信息跨界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信息的构成是从哪个渠道得到又是从哪里冒出来,又会变化到哪里去怎么样生成,而艺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可能性,并且体现创造力,这是每个有时代精神的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所需要面临的课题。
   
  今天,面临着如此丰富,差异性以及可能性巨大的现实,有什么理由让当代艺术因为市场交易的力量而成为一个静态的名词呢?拍卖场闪亮的那一锤,难道就要跟风轻易改变它的发展性状,难道当代艺术现阶段的生存造就了一个见风使舵的群体?这也实在是脆弱了吧。毕竟30年前艺术家面临的现实环境可能只有一个选择,但是30年后的今天却面临了是如何选择?
   
  30年之后盛名之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迎来了自己成长的烦恼,就像反映国际超模真实人生经历的印度版《穿PRADA的恶魔》的Meghna那样“连自己最后都丢失”所带来几乎难以支撑下去的烦恼,也如同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制造”短暂绚丽之后带来的困境……
[NextPage]
   
  当然,如果像美国版的《穿PRADA的恶魔》那个依靠个性进阶成为时尚魔头马琳达的第一助手的安迪丽雅最后毅然选择离开时尚名利场,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在这样一个异化的当代艺术戏剧舞台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像安迪丽雅的彻底解脱——更多的是像影片马琳达的另一个助手艾米莉在伪装中将现状进行下去,这等同于艺术界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面临着新的也是当头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次难以回避,正如电影《猜火车》里不断强调的,“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当然走到了一个需要辨清路途方向的分叉口上的当代艺术也一定在变。

  30年之后的迷惘期怎么破解
   
  “在坚固的中国文化规诫和西方个人主义游戏之间徘徊”面前的中国当代艺术问题多多,“太太”现象非常明显,比如太收缩在一个稳定的系统里了,以前是太把别人的东西当回事,现在太把市场成功的东西当回事;太保守在一个评判轨道里,心里总有不同程度的幻想——相信参加几个展览以及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够和画廊勾肩搭背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太计较眼前市场的成功与否,太和自己过不去了,对自己太不自信了等等……
   
  在这么一个基础硬件越来越好的当代艺术系统环境里,比如艺术区,展示空间,美术馆机构,博览会,双年展等等越来越琳琅满目,却反倒无法释放艺术更多新鲜的力量和可能性,可能真的该重视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的问题了。
   
  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一段自身成长也属于那代艺术家的经历与挣扎,我们现在很难去改变它的可能性和过多的诋毁它,但是30年后的今天,至少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创作环境,中国当代艺术处于更加开放性的现实环境里,如何创造性的利用多元化的环境,完成新一轮当代艺术的自我新陈代谢,这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迫在眉睫。
   
  思维观念再不必自我封闭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状态与系统里——即便你是一个有市场准入证的明星艺术家,那也至少需要有勇气否定自己,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几乎绝迹,这也足够证明哪些在中国制造模式上出炉的艺术家们的可怜的创造力。而那些还没拿到稳定收入的艺术家们又有什么顾忌呢,有什么可以不能尝试的?
   
  可实际景象却是这样一幅令人难免沮丧的时髦大画面:共同丧失想象力的掀起“中国制造”生产大高潮——如果把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拓荒史,从成长,到成名,到现在的身份尴尬这个过程比作一部电影,那么结局将对应的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处于迷惘期。
   
  这里唯一需要提示是,艺术家对这个新世界的现实信息能力如何,将对艺术创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艺术家生存个体你可以保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但对于交互信息世界所不断产生的新现实,能否有概括、表现它们的能力和形式,那该另当别论的。世界没有停止,艺术就没有理由不向前发展——请允许这样喊口号吧。
   
  在最近几年内聚拢了全世界最多目光的中国当代艺术却开始失去它的最初那点迷人的花香与光泽,主要原因就是它的静态发展,严重破坏了艺术多样性的发展,在作品面前,让人看不到艺术家对作品的那份真诚。
   
  即便承认过去成功的产品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未来的当代艺术视觉在哪里?这是需要不断和反复去讨论的。在所有行业都在原创力的时候,走在最先列的当代艺术理所当然需要释放自身的创造力,而不是早期没有自主性属性的依附,抑或生存策略。
   
  美国《时代》杂志对这次金融危机所作的评论,“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不再是危机之前的那个世界。”在总在打破常态的当代艺术面前有哪些纲纲条条不能打破的呢——可是总感觉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形成了某种被认为规律性的东西而难以逾越,这种致命的思维习惯和卑微劣习是时候可以打破了!
[NextPage]
  
  下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
   
  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为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多少还有理由告诉人们之所以翻版加改良的理由,但是在信息全球化发生大变化的今天,当代艺术何去何从已经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也是经过30年朴素同时又是野蛮疯长的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新的社会现实语境,中国的当代艺术势必要往自身内部寻求发展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转化。
   
  中国当代艺术亟需打破目前“已完成”的状态,打开视野,寻找新的可能,释放一个中国艺术家对艺术本应该具有的那种创造力,显然总比现在这样一个梦游状态找不到根系似的现状令人更踏实。
   
  今天,中国艺术界重新组织讨论从“中国制造”如何进入到“中国创造”这个命题也不是第一次了。而这一次的现实前提是,中国的艺术家前所未有的迎来一次真正与全球艺术家同等展现创造才华的机会——遗憾的是,目前看来在这方面的有效讨论还非常之少。
   
  在这样机会均等的调整期里,如果能从丰富到要出人命的信息资讯中,复杂的社会现实背后,互动性的网络世界里,社会人际交流方式发生的变化当中,多层次的心理层面以及交叉状态的文化思维体验过程中,如果中国艺术家能够做出独特性的选择与判断,用艺术带领人们找到理解并确认现实新世界的问题与途径,并能够带来视觉改变的可能性,那么这样艺术创造性才更具有竞争力。这把金钥匙谁能先找到,谁无疑就会在下一轮艺术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未来学者保罗 沙弗(Paul Saffo)指出,“创新多半源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这可能是社会动乱、政治动荡、商业转变、消费者消费态度转变等等;对创新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无疑是如何把创新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变革”。
  
  当代艺术新一轮变革的真正力量,在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无论现实如何,30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时候需要新鲜的东西了!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