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武湛:画廊、经济危机与中国当代艺术

2009-04-30 11:37:3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武湛

    近年来,随着国际商业资本和国际收藏力量的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表现可谓如日中天,国内的画廊、艺术区等与当代艺术相关的民间性公共展览空间也随之一片火热。

    从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得益于画廊的积极运作,当代艺术已经逐渐告别了昔日在体制外隐性空间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岁月”,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展览机会和日渐庞大的展览规模。同时,由于媒体聚光灯的热情追捧,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生态也逐渐从“边缘现象”一转而成为广受关注的“时尚话题”。

    大概从2004年前后开始,在北京的798等国际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聚集区内,在名目纷繁的“画廊展览”和摩肩接踵的“逛客人群”中,各种形式的开幕酒会在老厂房的苏式建筑与新装修的极简风格中高调出场,各种类型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在“逛客”们或惊叹或费解的耳语评论中无限风光。798势不可挡的“周末繁荣”让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力量鼓舞下的兴奋与激昂。对于这些,画廊的热情介入和积极推动实在是功不可没。

    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国内画廊大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画廊主对于画廊的性质和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在学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左右徘徊。一方面,为了提高画廊的专业品质和行业影响力,几乎所有画廊都会通过延请知名策展人或学术主持的形式,在各种展览中强调自身的“学术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画廊很少有机会得到基金会和企业的有效赞助,而不得不通过常规的商业性经营来抵付昂贵的租金和日常开销。于是,当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期而至时,主要依赖国外购买者来赢得自身生存空间的画廊群体,便不得不在“学术性”与“生意经”的冲突中迅速做出判断和选择,通过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冷静的经营决策来摆脱自身处境的尴尬和经营的窘迫。

    然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虽然对中国的画廊业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威胁,但是“祸兮福之所倚”,中国画廊业在经营方向上的整体混乱亦有可能借机离清。首先,作为一种产业,画廊的商业情结原本无可厚非;其次,作为一块阵地,画廊的学术关注也是理所当然。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今天这种“诸侯逐鹿”的情势下,“有鱼无鱼撒一网”的机会主义已经失效。对于画廊的经营者来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充分地商定自身的经营策略。今天来看,画廊经营者的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已然势在必行。

    最近再到798参观,有经验的“逛客”很快就会注意到画廊展览在作品选择上的策略调整。曾经举目皆是的巨幅油画、巨型雕塑以及费时费力的大型装置作品,如今只能在个别大规模的“学术性画廊”中才能“有幸一见”,而大部分画廊则选择了尺寸相对较小、视觉冲击相对较为平和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陈列。在这样的“经营性画廊”中,形式唯美、内容温和的作品占据了主要的展览空间,那种曾经盲目的“唯艺术至上”和“孤芳自赏”的优越感有所减弱,而主动地从曲高和寡的“艺术标榜”回到了平民化的“服务大众”。与此同时,在商业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这些“经营性画廊”也迅速地从观念上摆脱了“泛学术性追求”对自身经营的困扰,正式转型成为“商业性画廊”,并在同一个园区内与“学术性画廊”分立并存。

    事实上,画廊业的这种策略转变和阵营划分既是形势所迫也是理智之选。这样一来,有实力的画廊尽可以充分地强调其学术关注点,继续举办那些“阳春白雪”的学术性展览;而一般的经营性画廊也尽可以“回向大众”,充分地为“逛客”们提供当代艺术的多种视觉资料。二者各取所需,各行其道。客观地讲,画廊业的这种转变,无论是对于收藏家来说,还是对于“逛客”来说,抑或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多维度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另有一些画廊对自身经营策略的调整更为大刀阔斧。这些画廊的经营者积极地利用各种商业资源,通过“送货上门”的服务意识和展览方式将当代艺术展与各种纯商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主动出击”,经营者更直接有效地将当代艺术的某些部分推向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大家能够在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中和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内感受当代艺术的“独特气质”。

    时至今日,既然当代艺术已经从“边缘现象”转变成为“时尚话题”,那么借助商业力量使当代艺术的一部分进一步“时尚化”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适度地对当代艺术进行商业化推广,不但不会使当代艺术在整体上丧失其所谓的“文化针对性”或“学术批判性”,而且还可能为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进一步丰富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从当下的整体经济环境和艺术生态来看,这种做法显得明智而不失从容。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