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技艺”还是“反技艺”

2009-01-13 13:49:20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作者:冯晓阳  

 

   当今美术教育领域,有这样一种美术教育价值取向:重“人”而非重“技”的美术教育,将关注的目光落在了人类自身发展,比重“技”的美术教育更为高明和高级。这种说法很容易被误解并被进一步引申,那便是“反技艺论”。

  我们究竟有没有可能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完全放弃对“美术技艺”的传承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人弗兰兹·齐泽克的美术教育实践或许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齐泽克被认为是当时“反技艺论”的先驱。出于对儿童艺术的真诚热爱和维护这种艺术纯洁性的强烈愿望,齐泽克在其主持下的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倡导所谓“不干涉”理论,宣称要避免所有成人的影响。那些同一时期极力介绍和推广齐泽克美术教学法的教材与读物,给读者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 “不强调技巧,缺乏有序的学习方法、材料、主题、目的……所有这一切都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后来的美术教育研究学者们发现,齐泽克的美术教学法其实存在着一个悖论,“齐泽克一方面告诉观众,他的方法就是在绝大多数教师紧紧按住盖子时‘揭开盖子’。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坚持说‘学生要想为他们的创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就必须为他们提供绝对正确的思想观念。’齐泽克有时的确容许他的学生运用世故的成人概念,只要这些概念能够揭示出他认为最适合儿童艺术的那些装饰性特征。但是他不容许儿童使用他认为不适合他们的那些成人概念,诸如现实主义色彩图表。他知道儿童艺术应该像什么样子,而且他也知道如何使孩子们制作这样的东西!”在齐泽克美术教学法指导下完成的儿童美术作品,实际“需要相当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对此,我希望借助于下面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美术教育就像建房子,“技”是建造的基础、工具、材料、方法和途径,而所谓的“人”则是立于基础之上所要建造的琼楼玉宇,离开了“技”的传授与掌握,关于“人”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只能是一幢存留于想象中、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每一位教师都会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影响他的学生”,换言之,每一位艺术教师都会传授给他的学生以某种独特的“技艺”——如果他是一名合格的艺术教师。任何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都离不开对某种“技”的传授与掌握,并不存在着一个什么所谓“人”与“技”的对立。重“人”并不等于不要“技”,也不可能不要“技”!

  人类美术教育发展史上,类似于“DBAE”学派那样要求恢复和维护美术教育学科独立性及“技艺”的主张并无不对之处,其失误之处只是在于过分地将“美术技艺”的范畴固定和局限在了所谓“精致艺术”(Fine Arts)的樊笼,从而使得美术教育无法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迎接和满足当今时代日益多元化的挑战与需要。诚如郭祯祥所言:在“DBAE”的艺术教育思潮中,我们已经习惯于针对精致艺术探索范畴的艺术学习,而视觉文化的艺术教育告诉我们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广告影像、漫画、卡通、网际网路、电玩等,早已拓宽了学生对影像的接触面。视觉艺术教师不应再执著于精致艺术的教学范畴,我们是否应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因文化现象而调整教学内容、形式、策略与目标;应该如何将学生的视觉文化适当融入艺术课程中,以求艺术课程的时代性,将是重要的课题。

  而对于当代美术教育领域中那些或显或隐并时有蔓延兴盛之势的“反技艺论”,存在的解释则可能有二:

  其一是,在对于什么是“美术技艺”的理解上,有人认为所谓的“美术技艺”便是立足于传统的“精致艺术”。于是,以此为分水岭,美术教育领域内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一方自诩为“坚持技艺的”,而另一方因为意识到了时代革命性与进步性,就像当初的印象主义画派画家们大度地接受了“印象主义”的揶揄那样,也欣欣然接受和认可了“反技艺”的封号。殊不知,双方在什么是“美术技艺”这个原则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却是一对糊涂的“同盟军”。因为顺应了所谓后现代多元时代发展的某种需要,“反技艺论”在当代美术教育领域得以蔓延甚或兴盛便不再让人觉得奇怪。但倘若我们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何谓美术技艺”这个问题时,则所谓的“反技艺论”本是无所谓“反”,并且既然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多元的,那么,立足于传统的“精致艺术”,也理应继续存留于“美术技艺”的范畴之中。

  其二则是,如果在某种所谓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再包括美术技艺的传授与掌握,仍然有可能会是一种很好、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方式,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所坚持的亦绝非彻底的“反技艺”立场,也不应该再被冠之以“美术”的名目,因为它往往只是反对和取消了对美术技艺的传承而代之以对某种或某几种非美术技艺的传承罢了,就其实质而论,这不过是一种“伪美术教育”。这种“伪美术教育”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对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合理性的模糊、否定与颠覆。正如常锐伦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在进行美术教育实践时,我们应该“要注意美术教学特点,美术教学不是历史或文化史的教学,也不是社会学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除美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如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历史与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一定要融化在美术内容之中进行”。

  如果在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能够以一种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思考和对待何谓“美术技艺”的问题,那么有关于美术技艺的传承将不仅曾经是,而且现在并且将来仍然是建构人们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前提与先行条件。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