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青年演员的表演文化

2010-09-16 19:59:09来源:新浪网    作者: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一种“影迷”文化现象。它和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对于京剧演员的迷恋一样,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痴迷”。这种“社会性痴迷”,它的偶像往往是青年演员,青年演员的“粉丝”,才会是激情洋溢的,甚至是理智失位的“发烧友”。

作者:厉震林

  
  
  这次,参加第三届中国同里电影论坛暨青年演员表演艺术研讨会,颇有兴趣。原因在于它是一次关于青年演员表演艺术的研讨会。
  
  现在,各种表演艺术的研讨会不少,但是,它大多是一些成名的或者已经成为历史的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研讨会。关于青年演员表演艺术的研讨会并不多见。
  
  因此,这次青年演员表演艺术研讨会,也就显出它的价值了。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一种“影迷”文化现象。它和十九世纪末期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对于京剧演员的迷恋一样,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痴迷”。这种“社会性痴迷”,它的偶像往往是青年演员,青年演员的“粉丝”,才会是激情洋溢的,甚至是理智失位的“发烧友”。
  
  从此意义而论,讨论青年演员表演艺术,青年演员表演文化也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它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形成了重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如下的图景:
  
  一是杨丽娟忧郁而复杂的眼神。因为迷恋刘德华,到了而立之年,仍然不上班,不结婚,整天在家里“守”着“刘德华”,为了赴香港去看刘德华,不惜把家里房子卖了,最后导致老父在香港投海而亡。
  
  二是每年艺术院校门口的表演专业“考试大军”。熙熙攘攘的考生中,许多是受了赵薇和“超女”一夜成名的影响而来的,她们把个案当成一种真理,渴望自己也能够有如此的“幸运”,而常常淹没了对于艺术的一种纯情的热爱和痴迷,赋予了太多功利的色彩。许多考生,家境并不丰裕,辗转在全国各个考场,开销颇大,多数最后仍是一无所获。
  
  三是漂荡在各个影视拍摄基地的“北漂”、“横漂”们的身影。由于王宝强的成功,许多“北飘”、“横飘”们似乎也看到了希望,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也有可能成为明星,关键是运气,能够得到大导演的青睐,于是,近来各个影视拍摄基地的“北飘”、“横飘”们的身影又愈发多了起来。
  
  媒体,总是需要“眼球经济”的,尤其是对于娱乐媒体,它的重要性分外突出。媒体,应该有媒体伦理,它应该真实、客观、公正,代表主流社会的正面价值,但是,这种媒体伦理,对于娱乐媒体总是显得软弱,全世界皆然,因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将娱乐内容单独排版,与时事新闻、社会新闻区别出来,以示娱乐新闻的“八卦”性质,属于可信与不可信的。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质,人们总是会将娱乐媒体上所报道的新闻当作事实,将娱乐媒体上所引导的价值当作正确,因此,当娱乐媒体为了发行量和收视率而对明星新闻进行夸大、虚饰甚至变形、扭曲,对明星文化进行轰动效应的引导,它的负面力量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一个方面,现在明星大多是签约于某个经纪公司,经纪公司将明星作为艺术商品进行经营,为了保值和增值,它必然要对明星包装和炒作,故而经纪公司可能会与媒体产生矛盾,但是,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合谋”关系,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对明星进行商业设计,“就在许多明星和狗仔势同水火的时候,另一些明星和狗仔结成了同盟,成为了合作者。这些明星会为了炒作自己性别形象而和狗仔联手炮制各种花边新闻,以期制造话题而牵住公众视线,达到提升人气的目的。”[1]这种商业设计,许多是合理和正当的,但是,也不乏失度和出位的情形,甚至是一种非理性和非伦理的炒作行为。
  
  正是由于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合谋”关系,使目前中国明星文化产生一种混乱和无序的倾向,同时也使中国某些社会文化产生“共振”效应。一方面使“影迷”文化出现误区和盲点,尤其是青少年影迷,他们社会阅历少和人生经验少,对于明星过多过滥的炒作,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偏差现象。上述的“杨丽娟事件”就是一个案例,虽然它可能具有一种极端性和个案性,但是,它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明星文化的混乱性,杨丽娟的老父原是一位中学教师,最后却是只能以死相殉;另一方面也使明星产生一种困惑,特别是青年演员,不但使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而且,也使某些表演文化的基本原理受到了动摇甚至颠覆,更为严重的是,个别明星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失当判断,俨然自己是社会的特殊阶级。
[NextPage]  因此,明星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现象,它更是十分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它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结构和人文形态,到底产生怎样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如何进行修正和管理,也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关注青年演员表演文化,它是中国社会的迫切要求。
  
  这里,电影学术界不应该沉默,当媒体和经纪公司发出歇斯底里的明星文化炒作声音时,电影学术界应该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
  
  应该说,中国电影学术界不乏优秀的学者,对中国电影有着真知灼见,但是,从整体来说,中国电影学术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力量太弱,它自身无法构成对于中国电影足够的对话能力,一方面中国电影创作界与它无法沟通,觉得中国电影学术界的美学发言,既显得深奥晦涩,又觉得它没有用处,它似乎隔靴搔痒,说不到电影创作的微妙或者核心部位,也产生不了多少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学术界人士大多属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它的任务是完成一部部著作和一篇篇论文,只要达到了这些科研指标,似乎自己的任务也完成了,至于这些所谓的著作和论文,对于中国电影发展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价值,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因此,中国电影学术界和创作界常常较难建立起一个十分畅通的平台,相互之间对话有点艰涩,有点听不大明白、说不大清楚。
  
  当一种学术不了解自己的终点和目的在哪里,而且,往往将手段当作目的,那么,它自身的本体价值则必然会受到怀疑。电影学术界的许多著作和论文,由于形成不了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作用,也就容易沦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
  
  因此,电影学术界需要与电影创作界互相交融在一起,产生一种相互启示和制衡的作用。如此,电影学术界清高而又落寞的业内形象,则有可能得到改善。
  
  在电影学术界的这种转型中,也希望它能够关注到明星文化问题,关注到青年演员表演文化问题。
  
  当媒体与经纪公司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合谋”,在媒体铺天盖地地炒作青年演员时,电影学术界应该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对炒作过程中失度和出位的行为,进行一种制衡,使电影学术界成为青年演员表演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而使炒作理性化和伦理化,建立起良好的青年演员表演文化生态系统,真正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和青年演员健康成长。
  
  演员文化学,应该是电影学术界需要关注的研究对象,也是它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与一般高等院校比较,艺术院校围墙的隔离作用似乎不太明显。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与创作实践一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成为社会创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长期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经常参加上海市的各种会议,时常会发生这种现象:我没有被安排在高校系统,而是被分配在文化系统参会。
  
  如此,既是艺术院校的优势,它始终保持着第一线的姿态,也可能是它的风险,难以在与创作实践之间保持一种冷静的距离,体现出高校的学术立场。
  
  高等院校,应该有自己的话语品格,代表一种知性的、前瞻性的和引导性的文化人格。人文学者许纪霖曾有如此的表述:“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有知识、有教养的博雅之士。如何培养博雅之士?”,“应该提倡四个learn:learn to know,learn to be,learn to do,learn to together(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相处)。大学的人文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它是有形的,更多的时候是无形的,是一个大学的讲座、社团、学生活动、教授的气质、校长的风范等诸多无形因素熏陶出来的。今天的大学是什么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风格,未来的中国就有什么样的前景。”[2]
  
  艺术院校是明星之源,是青年演员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由于艺术院校与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现在许多影视公司和经纪公司的明星战略,已经将艺术院校青年学生演员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艺术院校青年学生演员作为培养和包装的对象。笔者也多次陪同国内一些著名影视公司、经纪公司和电视台的制片人、经纪人,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物色苗子,合适的就直接推荐上戏,有潜力的就纳入培养的目标。
[NextPage]  毫无疑问,它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是,也不无忧虑。
  
  由于市场行为的功利性和务实性,它往往体现出一种短期目光,因此,在对于艺术院校青年学生演员的选拔和培养中,也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影响到了学院表演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甚至使一些本来不成问题的表演原理或者表演文化规则也成为了问题,使青年学生演员产生了一种怀疑甚至迷茫。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一,在表演专业招生中,以形象为本还是以演技为本,尤其是女生的招生。是否形象好,就可以报考艺术院校表演专业。在目前市场需求中,女性青年演员大多是本色表演,清纯亮丽,就有可能打造成为偶像性的明星。由于这种市场导向,对于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招生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以形象为本还是以演技为本的观念定位中徘徊着。
  
  二、在表演专业教学中,文化的作用如何看待?许多文化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在表演方面成绩不俗,而一些文化较好的学生在外面的表演竞争中并不一定占优势,甚至毕业以后也只能做表演教师。文化,在表演中起多大的作用?一些青年学生演员无所适从。
  
  三、天赋与后天努力的关系。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是否表演天赋特别重要;后天努力最多达到艺术创作最高境界的八成,要达到最后的二成,即天才的完美创造,是否必须借助天赋才能成就。这些表演文化观念的混乱,使青年演员对于表演也产生了一种困惑。以前表演强调下生活,由于这些表演观念的模糊,现在经常出现是下“老板”、下“导演”、下“制片人”,经常跟他们聚在一起,真正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四、四年的表演专业教学中,刚进校时,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为了表演的规范和整齐,将学生不符合他表演美学的个性抹杀了,到毕业公演时,表演确实是非常规范和整齐,但是,学生的个性魅力不见了,它都统一为了主讲教师的风格,如此,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在青年演员的培养中,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目前,表演创作中特别缺少十八、九岁年龄层次的女性青年演员,这个年龄层次的女性青年演员,是一生中最有少女魅力的阶段,也最容易培养成偶像派明星。它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艺术院校不准表演专业一、二年级的女性学生出去拍戏。到了三、四年级,女性学生演员年龄则又大了一点,再演十八、九岁年龄,已经需要借助一些表演技巧。如此,艺术院校不准表演专业一、二年级的女性学生出去拍戏,是否属于一种年龄资源浪费?而让她们出去拍戏,是否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规律?
  
  上述问题,它涉及到艺术院校表演教育的中心内容与明星战略的观念系统,关乎到青年演员表演文化观念的核心问题。
  
  艺术院校与创作市场的紧密关系中,艺术院校不应该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定力,在创作市场强大的功势面前,艺术院校需要有自身的把持能力。因为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今天的大学是什么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风格,未来的中国就有什么样的前景”,同样,今天的艺术院校是什么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风格,未来的中国明星就有什么样的前景。上述问题,有些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是在创作市场的渗透和影响下,它发生了倾斜,因此,艺术院校在中国青年演员的培养中,需要郑重地保持自己的立场。
  
  (注释略)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