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志良
由金华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推出的《仙山婺水·金华人》,是一台用歌舞形式全方位展示浙江金华地方民俗风情和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歌舞剧目。每个节目都围绕着金华山、婺江水和金华人,将远古的传说、民俗、民歌分四个篇章,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古婺风情画卷,奏响了金华物质与精神的铿镪乐章。
古婺民俗:金华非物质文化的全面呈现
《仙山婺水·金华人》是一出关于金星与婺女的永恒传说,婺州大地的神话在舞台上“娓娓道来”。一开场的磐安炼火,显示远古金华先民对祖宗和自然神灵的祭祀和敬畏;黄大仙羽化成仙,编织“赤松仙子”的美好传说;一段小锣书,讲述金华男女的故事;随后,婺州童谣,慢悠悠地飘过现代人耳畔;魁星点斗,企望儿孙“必中状元郎”;茶山歌、萱莲悠悠、十八蝴蝶,讲述金华女人的喜怒哀乐;武义花轿花灯、永康手狮、金华道情、浦江梾马、东阳高跷,在八婺婚礼上“撒得欢”……以婺州古老的传统文化为背景,着力以古朴优美的风情歌舞和民俗表演讲述金华自己的故事:那座神秘的仙山,那条清澈的婺水,那群勤劳智慧而又敢想敢干的儿女……展现婺州大地自古至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代金华的和谐宽容大气,是婺州人文历史形象而又立体的艺术展示。
金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尤为丰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在全省各地市中名列前茅。面对瀚海般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的创作素材,编导们巧妙地抓取“传人”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通过“男儿”、“女儿”们日常的劳作、娱乐、节庆婚俗的艺术再现,通过“古婺雄风”、“春水婺江”、“山水情韵”、“风情婺州”等几个行云流水的篇章,画龙点睛地表现出特定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历史。各个篇章各具特色,风格各异,“古婺雄风”的蛮荒厚重,“春水婺江”的柔美婉约,“山水情韵”的鲜活亮丽,“风情婺州”的热闹欢快,都给人全然不同的艺术感受,令观众饱览鲜活而又鲜明的民俗风情画卷,从中领略到独特的审美愉悦与快感。如此多的金华民俗,成就了这出“印象金华”,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今依然熠熠生辉!浦江板凳龙、浦江乱弹、兰溪滩簧以及东阳木雕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斗牛、十八蝴蝶等也上榜第一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山婺水·金华人》就是以婺州古老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将历史和地域文化融会贯通在一起,艺术地展现了金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精神承载:金华人民人格的集中表达
《仙山婺水·金华人》充分体现了金华人民高昂而饱满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金华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男人篇》这儿的山峦是男儿耸起的坚实脊梁,这儿的黄土是男儿隆起的强健肌肉。《小锣书》是一位老人向一群女孩讲述古婺大地上男人的故事:金华男人文也能武也精,刚正勇为,刻苦好学,代代在传承。金华男人肩挑货郎担闯世界,拨浪鼓摇出通天之下最大的中国小商品城。拔浪鼓和货郎担谱写金华男儿沧桑的岁月,小风炉和钢锉刀见证金华男儿艰辛的业绩。金华民间舞《魁星点斗》传达出金华崇文重教的遗风和耕读传家的传统。一代代婺州男儿童年的梦里,总有魁星的浮现。魁星是神话中的奎宿之神,每逢庙会“开光”或婺剧戏班“过场”,婺州乡民常以神龛抬扛佛像至戏台前“接佛看戏”,村民们焚香礼拜,鼓炮齐鸣,祈望儿孙后辈“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表达了金华人祖祖辈辈尊文重教、望子成龙的深厚人文传统。《道情》道出老人向一群男孩讲述古婺大地上女人的故事:金华女人心灵手巧勤劳又聪明,纺纱织布采茶养蚕样样能,琴棋书画件件会,巧手还会编花灯……东阳、兰溪民歌《茶山歌》唱出金华女儿是百花盛开的土地上最美的蓓蕾。武义民间舞《萱莲悠悠》中的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捧出了张张姑娘的笑脸,表现了夏日采莲姑娘们的劳动场景。东阳手工艺《编花灯》展示了在百工之乡女儿们正用巧手编织世世代代辉煌的遐想。巧手天工,体现了东阳女儿勤劳善良、聪明伶俐的特质。仙山巍巍,婺水长流,赋予代代金华儿女刚柔兼具的性格,造就金华人务实勤奋、敢为天下先的气魄。[NextPage]
这台歌舞剧,是一幕整体展现金华绚丽独特的风情画卷,也是一曲歌咏金华人民耕读传家、创业奋发的壮美诗篇;是一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力作,也是一台金华民俗风情与人文心理的点睛之作;是一台体现金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感悟与信仰,是金华精神的人格化体现。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