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连群专栏:京剧传统剧目改编的丰硕成果

2009-06-02 17:39:3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阳春时节,红紫芳菲。“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于2009年4月6日至4月12日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和部队的10家院团及海外的京剧名家、演员参加演出,群星荟萃,

作者:刘连群

《西厢记》

阳春时节,红紫芳菲。“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于2009年4月6日至4月12日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和部队的10家院团及海外的京剧名家、演员参加演出,群星荟萃,流派纷呈,以豪华而强劲的阵容演绎李瑞环同志精心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是津门剧坛的一次盛会,也是京剧界的一件大事,对京剧艺术的抢救、保护和高水平传承,将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汇演推出的《西厢记》《韩玉娘》《刘兰芝》《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简称《金·断·雷》)《楚宫恨》等5出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属于京剧历史上的名剧或曾在舞台热演的大师、流派代表剧目,在演唱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保留价值,而且有的戏在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到60年代初期,或作为传统剧目进行过整理和改编(如《刘兰芝》、《楚宫恨》),或就是当时的新编剧目(如《西厢记》),为老观众所熟悉;二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戏又大都阔别舞台已久或鲜见以全剧的形式演出,热戏转冷,只有剧中的一折或选场偶尔露演,倒是一些精彩唱段在民间传唱不绝,往往触发着人们对原剧的记忆和关切之情。这次,经过新的改编、锤炼的5部名剧以新的风貌重现于舞台,无疑会给新老观众带来欣喜和愉悦,同时,作为多年来未见的对传统剧目改编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会使京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再一次受到新的关注。

京剧传统剧目原本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国)、列国”之称。1957年出版、1963年增订的《京剧剧目初探》,收入剧目1383出,而1989年出版的《京剧剧目辞典》中,则达5300余出,减去同剧异名的重复剧目,大致还有4000余出。如此浩瀚的剧目拥有,为中外剧种所罕见,是我们常讲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艺术财富。然而,近些年来,京剧舞台却一直苦于剧目单调贫乏,实际演出剧目不过数十出,总是一些熟戏演来演去,大量的传统剧目流失或濒临失传,甚至某些名剧和年代并不久远的新编戏也处于搁置、辍演状态。京剧这种广有家财而又在剧目上捉襟见肘的困窘局面,在很长时间里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而且危及到了艺术的传承和繁荣。究其原因,应该承认是多方面的,就剧目本身而言,优胜劣汰,有些先天不足和内容、形式存在重大欠缺的戏的消失是很自然的事,有些戏的所谓“冷”或由热转冷,也各自有一定的成因,但在后者中间,确有相当数量的剧目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保留价值,蕴含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或不适应。首先是一剧之本,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加工、锤炼余地。由于历史的局限,一些剧目节奏缓慢,剧情前后重复、拖沓,过于冗长,传统戏则普遍存在词句不通,为了合辙押韵而拼凑“水词”的问题,还有的人物行为、情节安排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等等,剧本的这些缺憾越来越与精美的表演艺术不相适应,难以被当代观众所接受,造成许多内容很好也不乏精彩表演和唱段的剧目曲传而戏难传。于是及时而认真地挖掘、整理和改编,就成为了为这些尘封的优秀剧目打开时代通道的当务之急。
[NextPage]

为此,李瑞环同志多次呼吁要重视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并且强调从一剧之本的加工、改编入手,适应时代和观众的欣赏需求。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身体力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策划实施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时,就致力于剧本的修订、整理、改编工作,多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次汇演展示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他投入精力最多,全剧整体修改量最大从而也最具影响的改编剧目。

在改编中,他坚持“先继承后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一贯思路,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不是随意变形,改得面目全非,而是坚持京剧还是要姓“京”,尊重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前人的创造成果,保留剧种传统样式,保留原剧艺术精华,保留故事基本走向和主要人物关系,保留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与此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要求,顺应戏曲艺术精品化的必然趋向和发展规律,针对具体剧目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全局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通盘谋划,巧为剪裁,在文字上精雕细琢,芟除枝蔓,减少重复,增减并改,补缺润色,在全剧精炼中,使得主要人物形象和核心唱段得到了强化和丰富。

《西厢记》1959年由著名戏剧家田汉改编,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张君秋、叶盛兰、杜近芳等联袂主演,文学性和艺术性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原剧过长,需演4个小时,演过几场就停演了。“文革”后张君秋把配角的戏减了一些,仍嫌冗长,剧情也有不顺之处。李瑞环同志为让名剧重现舞台,对全剧的立意、结构和人物形象通盘斟酌,对原剧的精彩场次、唱段和对白,能保留悉数保留,又通过修改突出主题,精心布局,着力刻画人物性格,精益求精。原剧本受当时“左”的思潮局限,以“大团圆”结尾,与剧情互相矛盾,造成莺莺的性格前后不一,改编本结在“长亭送别”,留下含蓄、深沉而令人回味的悬念,突出了全剧的反封建主题。改编本删掉了“送别”后的三场戏,加上前面的精炼,把原剧从16场压缩为12场,演出仅需两个半小时,不仅无损原意,而且给女主人公崔莺莺以更多的笔墨,使她的性格更为鲜明、丰满。“闹简”一场,为莺莺加了“睡沉沉相思夜未眠”8句唱,抒发了其烦闷、思念、怨懑而又无奈的悲惋心境;“赖简”一场加了“盼相见即相见又怕相见”唱段,把她内心对爱情的憧憬与羞涩,盼张生又怕来早,依托红娘又怕她知后传扬出去的几层矛盾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送别”一场为张生加写了新的唱段,倾诉被迫赶考的内心痛苦和对世道不平的忧虑,给全剧的悲剧性结局做了更为有力的铺垫。

《韩玉娘》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生死恨》创演于抗日时期的1936年,梅兰芳在剧中表现了宋代女性韩玉娘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轰动一时。剧中清丽委婉、细腻深沉的大段二黄唱腔,也随之作为梅派经典流传开来。但后来全剧渐渐演得少了,症结在于剧本,梅兰芳虽多次修改,认为“始终不是理想的范本”。缺憾一是重点情节设置不尽合理,二是人物性格前后不够统一,三是故事冗长、拖沓,前半出基本上是交代背景,多属于过场戏,缺乏吸引力。改编本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情节安排都做了较大的改动,采取“保、减、加、改”的方法,“保”是以极为珍惜的态度,保留原剧的演唱艺术精华,并力求予以完善。“纺纱”一场的二黄唱腔完整保留了下来,并对入梦与丈夫程鹏举相逢的情景加以渲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末场别出心裁的反四平调则留腔改词,与人物的特定心境更为贴切,道出了玉娘感伤、无奈与向往交织的心声。“减”是减去与剧情主干、主要人物无紧密关联的场子和角色,解决冗长拖沓。删去原剧的前4场,背景、前因由韩玉娘在逃亡过程中倒叙出来,既精炼了剧情,又冲淡了原剧中有伤男、女主人公形象的告密环节。“加”是添加笔墨润色重点场子,着力塑造主要人物。改编本由原剧的14场缩减为6场,其中5场戏都围绕着刻画韩玉娘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她既有爱国情怀,又重情守义的我国古代妇女的高尚品格,可亲可敬,感人至深。“改”是对几个人物的改动和调整。程鹏举原由小生应工,与剧情年限跨度较大不相适应,改为老生扮演,与玉娘形成大、小嗓对唱,也更具欣赏效果。另外,对剧中的和氏、胡为等正反面角色也做了新的处理,人物更加富于个性,对推进剧情发展和突出主题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改编本从原剧的4个多小时缩短为2小时20分钟左右,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凝炼,主题更加鲜明,成为了一出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新戏。
[NextPage]

《刘兰芝》原名《孔雀东南飞》。张君秋更改剧名并主演,因戏较散、温,后部又缺主要唱段,吸引不住观众,曾许久不演。在他生前,李瑞环同志和他及名琴师何顺信研究修改,加写了“望官人切莫要灰心自弃”和“耳听得谯楼鼓催命三响”两段新唱,张、何谱曲演唱,已成为舞台上的著名唱段。但全剧仍存在芜杂、松散的毛病,且与新词衔接不上。改编本对总体结构重新调整,删去枝蔓,突出主线,紧凑剧情,集中笔墨塑造了主人公刘兰芝贤惠、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性格形象。最后,她和夫君双双投河殉情,把全剧推向高潮,以悲剧艺术的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深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金·断·雷》源于《白蛇传》故事,截取其中三段主要情节连缀为一个晚上的大戏,有文有武,唱功尤为繁重,为张君秋代表作之一。由于全剧结构较为松散,后两折唱、念内容多为前折重复,戏剧性不强,君秋先生后期已不演全剧,并曾请李瑞环同志改编。君秋先生逝后,李瑞环同志不忘老友遗愿,对该剧做了全面的修改,从刻画白素贞的人物性格入手,《金山寺》突出“刚烈如火”,《断桥》表现“柔情似水”,《雷峰塔》展示“大彻大悟”,塑造了一个多情多义、历经磨难而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新白娘子形象。《金山寺》以武打为主,精简了一些对白和唱词,突出了白素贞寻夫心切,奋起抗争;《断桥》集中写对许仙爱恨交集的心情,重写了46句的长段唱腔,含情叙事,以情说理,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唱词一连用了五段排比句,4句一组,句型整齐,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韵律优美、词情并茂的特点。原剧《雷峰塔》一折,白素贞与考中状元的儿子相见,只是泣诉往事和悲惨境遇,改编本则是以自己的人生感悟谆谆教诲,勉励儿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男儿”,新词铿锵有力,寓意深远,京剧名家杜近芳看后赞道:“这样一改,把白素贞从冤鬼变成了圣明的女仙!”

《楚宫恨》是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京剧团根据传统戏《武昭关》《马昭仪》等整理的剧目,谭富英、张君秋主演。剧中女主人公马昭仪的唱腔被赋予了浓郁的张派风格,后来也被视为张派戏之一。但该剧的演出场次不多,主要是剧本存在缺陷,内容不够集中,某些重点情节粗疏以至缺乏合理性,影响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和完整,难以唤起观众的共鸣。改编本针对这一症结,在保留原剧整体框架和演唱精华的同时,进一步理顺故事脉络,集中笔墨加工润饰重点场子,对重要转折处精雕细刻,为人物提供可信的行为依据,并且突出剧情主干,剪削旁生枝蔓,使得全剧主线更为清晰,内容更为凝炼,人物形象更为鲜明。马昭仪是一个古代平民女子的悲剧人物,原剧有几个关键的环节不到位或不合理,削弱了形象的感染力,经过改编本深具匠心的重新处理,把她善良、正直、忍辱负重、深明大义、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品格完整而丰满地展现出来。另一个重要角色伍子胥,也重新经过了精心打造,与全剧主线的扭结更为紧密,从而构成了与旦角旗鼓相当的青衣、老生对手戏。改编本前后五易其稿,大小改动几十处,有增有删,有调有改,使一出传统名剧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关于5部戏的改编情况,《李瑞环改编剧本集》中有较为具体、详细的评述,以上只是简要的介绍。

改编后的剧本,大大压缩了演出时间,从原剧普遍长达4个小时左右减少到两个多小时,既保留了京剧舞台的传统样式和演唱艺术精华,又有所丰富和创造,更为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让老观众在亲切中有新鲜感,增强了对新观众的吸引力,从而使传统剧目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老一辈京剧名家的指导下,改编剧目的新增唱段、表演以及舞美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一代新锐演出和录制光盘后,深受京剧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被誉为“改编一个剧本,救活一出戏”。《西厢记》1999年在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示范演出奖”,《金·断·雷》《楚宫恨》先后在第三、四届京剧节双获“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和“荣誉改编奖”,《韩玉娘》在2008年第五届京剧节荣获“特别荣誉改编奖”。

这次在天津举行的汇演,集名剧于一台,老中青名家通力合作,众流派群芳争艳,旦行的梅、尚、程、荀、张,老生行的马、杨、奚、李(少春),还有叶派小生师生和名丑加盟,堪称盛况空前。新的剧本,新的阵容,新的演绎,让传统剧目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为京剧舞台注入了新的生机,来自不同院团、不同流派风格的艺术家展示、交流,还有师生同台,以老带新,将对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NextPage]

时光荏苒。岁月步入21世纪,继承与发展仍然是京剧艺术的历史性课题。实践证明,传统剧目的进一步锤炼和提高,追求艺术上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走向精品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高水平传承中的创新,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

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方法问题。《李瑞环改编剧本集》的〈后记〉中指出:“京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但要按照京剧的规矩改,才能达到既继承京剧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新发展,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汇演应能对此也带来新的启示和宝贵经验。


《刘兰芝》


《金·断·雷》


《韩玉娘》


《楚宫恨》

(实习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