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拉
“从1886年10月12日开始,卡蜜儿小姐是我唯一的学生。我将会尽一切所能来保护她,所有我的朋友将来也就是她的朋友,特别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朋友,他们都要帮我来爱护她。虽然我不认为我还可能遇到像她这样才气纵横的艺术家,但我已决定不再收学生。我将在每个展览会上推荐卡蜜儿的作品,同时,我也不再教导其他女人雕塑,并不再以任何藉口去别的女人的家。明年5月的作品展览结束以后,我们将一起去意大利旅游半年。我非常希望卡蜜儿小姐答应在4、5个月后嫁给我。如蒙她同意,我愿赠送一尊大理石小雕像于她。从现在开始到明年5月,我绝不再和任何女人来往,包括邀请其他女性当模特儿。明年5月以前,卡蜜儿小姐答应我每个月可到她的工作室去4次。”
静默无语地伫立在罗丹的雕塑《吻》的面前,我被亲眼所见的,互相交缠在一起的男女的热恋形状和逼真的沉迷神情震撼不已。1877年,罗丹制作的《青铜时代》展出时,由于雕塑的人的造型过于逼真,观看的群众不肯置信地惊呼:“这应该是人吧?这是雕刻吗?”太过相似的结果造成有人怀疑他是用真人直接翻模成型的。
罗丹的雕塑曾经被高度赞誉为“每一块肌肉都在说话”,“每一块肌肉都是感情”,“都是音符”,“都在弹奏”。而我现在,就在如此贴近的距离,虽沉默无言,心中却有波浪在高低起伏地看着会说话、会弹奏的充满着激情音符的每一块肌肉。
对着逼真的《吻》,想起罗丹“感情契约”的故事,抑止不住叹息。
根据科学家在1999年公布的研究报告,人在陷入极度热恋的时候,身体内会产生一种名叫苯体安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使人对恋爱的对象完全只有爱情而开始变得盲目,恋人所有的缺点包括无论内在外在的,他都不会看见。在他的眼里和心上,恋爱对象的一切所作所为皆是正确的、好的、美的。而这种名叫苯体安的荷尔蒙将会在半年后才慢慢地一点一点消减,起码经过两、三年,恋爱中人才终于渐渐恢复正常。
1840年出生的罗丹在1883年遇到卡蜜儿。那年卡蜜儿不过19岁,罗丹比她年长24岁。43岁的中年罗丹名义上虽然未婚,却有一个名叫露丝·柏烈的亲密伴侣,两人在1864年同居,1866年,露丝·柏烈还为罗丹生下一个儿子。想当然耳,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相遇,相知的罗丹和卡蜜儿都曾经挣扎过。两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被彼此优异的才气吸引,而卡蜜儿甜美秀丽的气质更让罗丹泥足深陷,无法自已。神魂颠倒的时刻,罗丹心甘情愿地为卡蜜儿签下这一份“感情契约”书。
据说雕塑《吻》的灵感源自但丁《神曲》中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保罗和法兰奇丝卡。在1887年初次展出时,不但不得好评,还被人嘲笑为“饱受批评之吻”,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吻》是当时最大胆的作品。展出后才发现观众的反应热烈,大受欢迎,于是,法国政府要求罗丹将之制成大理石雕塑,于1889年法国万国博览会上再次展出。尽管罗丹最后来不及完成,但是,《吻》和著名的《思想者》一样,被看成是罗丹的代表作。尽管如此,到了1893年,美国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四百周年,在芝加哥举办一场博览会,法国政府表示支持,特地遴选在当时已经闻名国际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一批作品参加展出,其中有一个雕塑被美国人认为过分色情,不允许公开展览,不过,可能又碍于法国政府的盛意,就另外辟一个专室陈列,只准事前预约的人才有机会一睹风采。这一件“色情”作品,就是现在摆在我眼前的《吻》。 [NextPage]
后来有人说,罗丹在那个时期的作品如《吻》、《永恒的偶像》和卡蜜儿于同时候制作的雕塑《莎昆达拉》,无论构图和题材都十分相似,看得出来其中有一种协调的感觉。卡蜜儿的《莎昆达拉》取材自古印度的叙事诗《玛哈柏拉达》,她把受难的女主角莎昆达拉和恋人在爱得忘我的那个时刻的神情动作,表露得非常自然。
两个人手法相似的作品很多,近年来,有人认为是卡蜜儿的出现给了罗丹创作的灵感,但是,在当年,罗丹成名比卡蜜儿早,卡蜜儿是他的学生、模特儿、雕塑助手、恋人,因此有人说是她在模仿罗丹。
这一说对卡蜜儿是极端不公平的。因为当卡蜜儿还不认识罗丹的时候,于13岁的稚年,遇到巴黎东南部的诺彰美术学校校长,也是雕塑家的杜波依士·保罗。杜波依士初次看到卡蜜儿的作品,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你是否曾向罗丹学习?”从这一点,可见得两个人的作品的类似程度有多高。
就算是后来,罗丹在制作作家“巴尔扎克”的雕塑,面临着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够深切地把作家的形象既真实又贴切身份地表现的困境时,是在他身边的卡蜜儿一言惊醒他:“不如让他穿件袍子,把他肥大的躯体完全包起来。”对着已经制作好的17尊巴尔扎克,看着17个又肥又壮的身体,加上既粗又短的腿欠缺作家气质的雕塑,罗丹最终听从卡蜜儿的建议,结果塑造出不朽的“巴尔扎克”。
对于两个心灵契合而关系亲密的艺术家,彼此的艺术作品不免会有对方的影子存在,但却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便十分肯定地认同作品的酷似是由于卡蜜儿窃取了罗丹的创意和构图,傲气和倔强的卡蜜儿在心理上受到的创伤无疑是非常惨重的,也因此埋下了日后两人分手的种子。
罗丹让举世为之瞩目的作品,是《地狱之门》。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制作一座纪念碑似的铜门,打算放在新建的装饰艺术美术馆里(位于巴黎奥塞美术馆现址)。罗丹选择但丁的《神曲》里其中一个篇章《地狱篇》里的人物和景象作为浮雕装饰。1883年认识卡蜜儿以后,她不但成为罗丹作品中的女性人像的模特儿,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地狱之门》在制作的过程里,卡蜜儿的心思、灵感、技术和才华,都放进里头了。在这段时期,罗丹的大部分作品如《思》《晨曦女神》《达依娜》等,也都是以卡蜜儿作为模特儿。
虽然罗丹在热恋的时候,表现了他对卡蜜儿的极度热情。然而一纸“感情契约”只能是那个时期的热烈爱情的证明,却无法永远地留住艺术家的爱情。两个思想和作品风格如此相像的情人,最后仍然无奈地分手。
分手以后,又有人传说,那是由于1888、1989年卡蜜儿开始和作曲家德布西的交往促使罗丹不悦而造成两人的感情分裂。但在1891年以后,卡蜜儿和德布西竟不再来往。1895年,痴情的卡蜜儿再也不愿意继续等待下去,罗丹的一纸“感情契约”让她苦苦地等了10多年,等到的是艺术圈中一大堆伤害她和对她不利的谣言,最后那张“感情契约”变成是一张写满甜言蜜语的过时情书而已。
卡蜜儿的痛苦和凄怆并没有因为两个人协议分手而告结束。对爱情执著的她,由于强烈的自尊心,离开了她深爱的罗丹以后,孤独、贫穷的她却照旧心高气傲,面对着经济的贫乏,言语的毁谤,依然坚持不断地从事她喜爱的雕塑创作。生命中种种的不如意,最强大的莫过于爱情被怀疑和情人的离开。她把自己的悲伤和失意诉诸于艺术作品如《生命之途》、《命运》和《哀愿》等。也是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的第一层楼里,我亲眼目睹卡蜜儿的《生命之途》,一个男子被他背后的一个老妇人捉住,不知道要带到什么地方去,一个裸体的年轻少女跪在地上,似乎在哀求,双手伸向空中,却抓不到男人的手。
《吻》成了不朽的传说,永恒地在美术馆里散发着深刻感人的激情,《吻》的女主角,后来的人认为应该是卡蜜儿。而卡蜜儿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篇叫《伤逝》的小说
(编辑: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