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地区:江苏省太昌市,上海市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总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萧等丝竹乐器组成而得名。
江南丝竹的传统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镶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和技法中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与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大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玄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奏丝弄竹于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爱好者."情客串"为市民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常奏八大名曲,擅用细腻的加花手法,风格淡雅秀丽。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七八人.弹玄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洋琴;管乐器还有萧,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四合如意>>,<<金蛇狂舞>>,风韵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已成为乐坛名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多自行解散。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传谱很少,这一文化遗产正日益涉危!
(编辑: 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