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西厢记》《梁祝》引领“越剧嘉年华”

2015-07-02 14:58:4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尤其是在戏曲相对式微后,受众群萎缩,很多剧团怕亏本便减少演出,而一旦减少演出,演员‘露脸’的机会少,渐渐就越来越没有人来看,几乎是个恶性循环。”

635713412367681250701a28Ck1.jpg

  12剧团推出35场演出 主办方:用演出培育观众,“倒逼”市场

  “嘉年华”期间上海越剧院的看家戏《西厢记》、《梁祝》等戏受到戏迷热捧。

  这个7月,上海的越剧观众将大饱眼福。在上海越剧院60周年之际,上海越剧院联手江浙闽共12个越剧团,共同推出“越剧嘉年华”。从7月3日开始,包括《西厢记》、《梁祝》、《玉蜻蜓》等在内的32台大戏将在逸夫舞台和艺海剧院两大剧场先后上演,演出剧目既有各个院团的经典代表,也有不少新创作品。这是近期上海越剧市场最集中的一次剧目演出,总共35场演出将有35000张戏票。

  就在几个月前,上海越剧院的《甄嬛》还在逸夫舞台推出了驻场,连续上演了20多场。和其他戏曲剧种相比,上海越剧的市场似乎出奇火爆。这一次,要在一个月之内推出如此众多场次的演出,上海的越剧市场是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观众,能够承受如此巨大体量的“嘉年华”活动?常年运作上海越剧市场,也是此次嘉年华策划人的许霈霖表示,从20多场《甄嬛》到越剧嘉年华,戏曲市场有时候需要演出“倒逼”来扩充市场。只有经常演经常培育观众,戏曲才会有越来越好的市场。

  明星戏出票火爆

  新秀作品遇冷

  “越剧嘉年华”集中了江浙沪闽几乎全国最有影响力的12个越剧剧团,也可算是当下越剧市场的风向标。据主办方透露,开票已有月余,但32台戏的出票情况差异颇大。一个明显的情况是,拥有明星的作品始终最受欢迎。上海越剧院的看家戏《梁祝》、《西厢记》和《风雪雨樵记》就不愁卖,方亚芬、钱惠丽和章瑞虹三个明星的市场号召力不容小觑。福建芳华越剧团由尹派小生王君安主演的《玉蜻蜓》和《柳永》最为热门,不但在短短两周内爆满更为满足观众又各加演一场。此外,但凡来上海必有铁粉追随的吴凤花,这一次主演的三台大戏《梁祝》、《孔雀东南飞》、《三看御妹》也都是票房飘红。

  和热卖剧目相比,嘉年华32台大戏中亦不乏相对冷门的。余姚越剧团《民女封后》、嵊州越剧团《大义夫人》等就相对遇冷。即使同是福建芳华越剧团的作品,在《玉蜻蜓》和《柳永》卖出新纪录的同时,另一部由新秀担纲的《沙漠王子》却乏人问津。在许霈霖看来,冷门的剧目大多都是剧团或主演不被观众熟悉。比如《沙漠王子》主演徐伟钗是尹派新秀,在刚刚落幕的全国越剧大赛中,无论唱功扮相都让人惊艳,但这却是她第一次来上海亮相。当下的戏曲新秀缺乏被观众认知的机会,主要还是因为演出推广和明星推广做得不够。“又比如余姚越剧团,快有十年没有来沪演出,嵊州越剧团也是鲜少露脸,即使这个剧团有‘金元宝’,观众不熟悉照样不买账。”

  规模化演出

  “逼”出市场容量

  不过,虽然“生面孔”很难赢得市场,但许霈霖认为,越剧嘉年华这样的活动还是应该邀请年轻新秀在这个舞台亮相,因为市场培育和知名度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市场是你越做越有的”。他举了如今在上海最有市场的绍兴小百花为例,“当年绍兴小百花刚建团就明确了要打上海市场的目标,一开始也遭遇很多困境,但还是坚持每年至少来上海演出一到两次,最后三大主角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在上海培养了一大批越剧戏迷,只要听说她们要演出,戏迷自动排队买票。”

  情况相似的还有杭州越剧院,七年前,杭越来沪演出时,全部票房收入甚至都付不起场租,但院长侯军坚持连续四年集全团之力来上海举行大规模演出,最后做到可以连推16台大戏且票房盈余。

  和剧团用演出来培育市场一样,上海越剧嘉年华也期望用规模化的演出来“倒逼”出市场容量。尤其是年初,连演20场的越剧《甄嬛》成功售出了240万元的票房,这给许霈霖很多启发和信心。“虽然上海的市场相对全国都比较成熟,但32台大戏35场演出3500张票子,主办方还是要面临巨大风险。但做文化产业并不能只考虑盈利和风险,还要考虑市场的培养以及文化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规模演出,助推上海越剧市场容量的扩展。”

  “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尤其是在戏曲相对式微后,受众群萎缩,很多剧团怕亏本便减少演出,而一旦减少演出,演员‘露脸’的机会少,渐渐就越来越没有人来看,几乎是个恶性循环。” 在许霈霖看来, 舞台是演员和剧团直面观众的唯一渠道,只有抢占这方“高地”才有获胜的可能。“我们一直强调培养观众,其实不管是吸引新观众还是留住老观众,你总要用演出来培养他们。观众爱上某个东西,总有一个从接触、认知、熟悉到喜爱的过程,如果连接触的机会都不给他,他又怎么可能喜欢上戏曲呢。”

  (编辑:王日立)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