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9月30日、10月1日即将在天津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有着对人心理精确的刻画,并删除了所有次要的情节,编舞专注于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情感世界。
首先说安娜,在妙龄时就进入了与卡列宁的体面婚姻,同时也进入了繁琐的家庭生活。然而,她热爱自由、忠于自我的天性一直被虚伪气息浓郁的上流社会所束缚。她的成熟和平静只不过是流于表面的伪装,激情之火一直在她内心深处燃烧。
对于安娜与渥伦斯基二人的初遇原著中设定在火车站,就因那惊鸿一瞥,命运便已注定。他不顾一切,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一路从莫斯科追到彼得堡,疯狂参加各种场合,只要安娜出现的地方他都会提前等候在那里;这一眼,让安娜八年平淡的日子重新燃起了希望与生机。而与原著中车站的场景相比,马林斯基版舞剧把它设定在华丽的舞会场景显得更加浪漫。
其次说卡列宁,他并非只是所谓的冷酷且一味醉心于功名,也是一个理性而有智慧的大家长,不过他的雄才大略对解决家庭内部事务毫无裨益。当面对安娜因产褥热徘徊在死亡边缘并且守在妻子床边的是新生儿的亲生父亲渥伦斯基时,卡列宁仍然愿意因怜悯妻子的痛苦而原谅她。
再说渥伦斯基,他是俄国上流社会的一个花花公子,他是真心爱安娜的,但爱情并不代表他人生的全部。所以当安娜对他百般猜忌时,当社会的舆论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时,他宁愿选择一个更加自由的人生,他搬离了和安娜一起共同建立的家。终于,安娜在绝望的忏悔中自杀。
据了解,芭蕾舞剧中安娜自杀这一场景是一大看点,要塑造出因刻骨铭心的爱最终只能撞死在火车头下的悲剧人物,需要舞者拥有强烈的内心感受力和戏剧表现力。编舞者说,我们的时间不会留下冷漠的看客,真的情感在每个社会都会得到表达,最完美的编舞也会传达出列夫·托尔斯泰的沧桑而又复杂的心理。
如此强烈撞击人心的场景作为结局让人再次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句子: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