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八闽文库》第一辑《福建文献集成》初编200册全球首发,意味着《八闽文库》首批成果正式问世。
实现三大突破
《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是福建省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全面调查、整理、出版福建历代文献典籍的重大文化工程。预计推出1650册纸质图书和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的数字产品两部分。
“《八闽文库》内容注重对海外馆藏和国内公私藏书遗珍的搜访和抢救性出版,既尊重传统又突出地域特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编辑、副总经理林彬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八闽文库》纸质图书由“文献集成”“要籍选刊”“专题汇编”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文献集成”部分选择与收录唐宋以来直到晚清民初的闽人各种著述,以及有关福建的文献,共1000多种、800册,采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献原貌;“要籍选刊”精选130多种、350册最具代表性的闽人著述及相关文献,以深度整理的方式点校出版,不仅呈现历代福建文献中的精华,也便于一般读者阅读,各种均单行出版;“专题汇编”20多类、500册,包括文献总目、书目提要、碑传集、宗教碑铭、契约文书、域外文献、船政史料、闽人译作、古地图等,该部分以现代观念重新汇集与整理历史资料,为研究与理解福建,提供更多元更系统的资料,将以各个专题的形式分别出版。
“三部分相互补充,组成全面展示福建传统文化的立体构架。”林彬说道,依托于纸质图书内容,后续《八闽文库》还将深度数字化加工,推出电子书、古籍数据库、网站、移动端APP等数字产品,集成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前沿技术。
林彬总结此次《八闽文库》出版工程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一是福建省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全面调查、整理、出版福建历代文献典籍的重大文化工程、德政工程。二是体例独特,充分体现福建特色。纸质图书“专题汇编”部分扩大了文献的外延,体现近代以来学术视野的扩展,尤其关注近代以来新发现的史料,突出福建区域文化的特色。三是全媒体出版,同步建设数据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则。
配补残帙文献
目前,《八闽文库》已完成基础部分《福建文献集成》初编。该部分采用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目,与“要籍选刊”“专题汇编”共同组成展示福建传统文化的立体架构。
《福建文献集成》萃聚福建乡邦文献之精华,重点收录了唐代至民国初福建区域文化中重要人物的著述和有关福建的文献共217种,包括稿本76种,抄本88种,刻本52种,油印本1种,总页数达10.8万多页。
“编撰过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对残帙文献进行配补。”福建人民出版社《八闽文库》编辑室主任宋一明提到,《福建文献集成》所收文献绝大多数都是稀见的稿钞本以及珍稀刻本,且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为尽可能恢复因各种原因而编次错乱的古籍原貌,需对残帙文献进行配补,编辑加工花了相当大的工夫。
同时,为点明所收文献的文化或版本价值,保障学术质量,《八闽文库》延请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纂,袁行霈、楼宇烈等6位德高望重的学界耆宿担任顾问,葛兆光、张帆两位享誉学界的学者担任主任,海内外20余位不同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担任编委。此外,还约请大量海内外学者承担文库整理任务、撰写文献提要。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内部成立相应编辑机构,承担具体编辑出版任务,以期对读者有所助益。
留住地方历史
体现一地文化之兴盛,文献是重要的载体。福建地处东南一隅,背山面海,自唐宋以降,经济、文化取得长足进展,乃至“后来居上”,学者云屯,反哺华夏,如宋代“闽学”,便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众多彰显地域特色与历史风貌的著述,素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为保存乡邦文献,留住历史记忆,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1月,《八闽文库》列入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文化建设重大工程,并在2019年正式启动《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对福建省历代文献典籍首次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全面调查、整理、出版。
“《八闽文库》的学术价值在于描述,它记录了一个从原来处于边缘地区的区域,怎么不断地中心化和文明化的历史过程。”葛兆光认为,《八闽文库》强化了福建宋代新儒学高地、海外新知识引入地、各种宗教思想汇融地的历史地位,呈现了千余年来福建在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证明了福建在中华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为当代福建人留住了珍贵的文化遗存。
通过对福建乡邦文献的全媒体出版,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将为打造福建文化强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丰沛的基础资源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记者了解到,在出版进度规划方面,《八闽文库》出版工程计划用10年完成。即在2020年推出《八闽文库》第一辑(《福建文献集成》初编200册),随后用8年左右的时间,分辑分批推出余下的《福建文献集成》600册、“要籍选刊”350册、“专题汇编”500册,并完成数据库等数字平台建设。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