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读书人眼中,南京是一座温情城市,或许少一点官气和傲气,少一点商气与洋气,但确是每一个读书人既可流连都市生活、又可放飞读书梦想的不二之城。作家叶兆言说:“外地人跑来南京混,一不留神就传世,就经典,就入美术史,入烹调史,入文学史,入新闻史。”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李白,“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看来在唐朝,南京就有很多文学粉,直到今天,许多的南京人依旧延续着唐朝青年的文学热忱与梦想。
翻开中国文学发展史,像《诗品》《文心雕龙》《千字文》《昭明文选》等许多个“第一”,就诞生在南京;还有像《红楼梦》《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等大约一万部文学作品写作于南京,或与南京存在某种关联,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获奖作品《大地》,也是在南京完成创作的。南京,用自己的实力说话,诠释了什么叫做文学之都。
作为当代南京城市客厅的建邺,尽管辖境范围多次变化,最终从主城调整到河西新城,可建邺名号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早在东汉末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太康二年(281年)秦淮河以北设建业县,翌年改称建邺,至此,作为行政区域的建邺名号正式诞生,并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建邺从此在南京的文学舞台上长袖善舞。在南京一长串的文学成绩单上,不时可以找到建邺美丽的倩影。
如今的建邺作为新兴城区,像返老还童的健壮少年,奔放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张力,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展演、高端文化论坛遍地开花,花浪此起彼伏。文化原创的多样性、传承性不断得以丰富与延伸。当然,在文学之都的背景下,建邺文化仍须追根溯源,江东文脉仍须把脉调理,上新河木材商文化仍须回望发掘,莫愁文化仍须发扬光大……此外还有会奖文化、夜经济文化等,一座座文化宝藏,如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引领着建邺人不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法国作家沃夫拿格说,“心是灵魂之眼,又是力之本源。”有人根据莫愁湖的心形形状,称她为“建邺心”。我以为,这颗建邺心亘古而来,她纯净的灵魂之眼,正凝视着建邺的过往与未来,并召唤着今天的建邺人在河西簇新的土地上,凭借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造出人类更新更美的经典文化。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