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活动在深举办。本次活动以“个体与共同体:大湾区文学的多种可能”为主题,来自广州、珠海、肇庆、东莞、深圳等地的作家、学者们就大湾区文学生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对话。
与会专家认为,从历史层面而言,广东、香港、澳门文学的历史脉络和谱系清晰,文学实践和文学实绩也非常厚重,三地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声共振。由于粤港澳地处南疆边陲,北枕五岭,南临大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此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兼容性的移民文化、开放性的海洋文化、远儒性的非正统文化、消费性的市井文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在共性之外,个性和差异性又是大湾区文学外部和内部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除了体制不同外,粤港澳大湾区也存在语言和文字、情感与思想、生活经历与经验,乃至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差异,但现实的差异和分散并不会阻碍“粤港澳大湾区”重组成文化共同体和文学共同体,而是为其留下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就现状而言,大都市群时代、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必然会迎来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和主潮,这种湾区时代的新文学也必然对过去的城市文学写作形成兼容,产生变革,呈现出都市群文学主题的某种共性特征。在这时候,“大湾区文学”的概念也孕育而生。“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提供了具有诱惑的想象空间。与一般的城市群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城市群。所以,大湾区贡献的城市文学经验,不是传统的城市文学经验,而是一种带着未来性的新城市经验。
“大湾区文学”这一概念不能忽视其面向未来的维度。技术迭代和时代新变赋予了“大湾区”新的面貌,把握“大湾区”将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学正在发生崭新转型,科技使人类的生活及赖以信仰的价值话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中国最多的高新科技公司、最前沿的科技新变与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经验既是人类未来将共同面对,并正引起热议的话题,也是最具“大湾区性”的文学经验。当下人们正处在文明的转型时代,过去的“历史逻辑”很可能会在未来被一套新的逻辑所取代。对文学而言,沉淀在历史中的审美传统可以尊重,但只有面向未来的骚动创制新的美学,才可能使大湾区文学真正成为当代文学上独一无二的增量。
同时,来自大湾区城市的作家、期刊主编等40余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和文化的现象及如何借助大湾区的成长进一步协同发展”进行了线上发言。他们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新时期,多种观念、多种文化的碰撞,必将激发文学的新势态。放眼未来,大湾区文学一定是独树一帜、不同凡响的。它必然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