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图书馆,赴一场“晒书”之约
自七夕开始,各地古籍收藏单位开始“组团晒书”:
8月25日,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亮出了“镇馆之宝”——宋刻本《皇朝仕学规范》;同天,山东省图书馆展出了80件馆藏珍稀旧家谱。
8月26日,浙江杭州。几位志愿者身着汉服,在西子湖畔演示古代晒书活动。
9月1日,北京。国家图书馆将举办“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有着丰富的内涵,晒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8月25日,“2020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在曲阜孔子博物馆启动,以七夕为开端,接下来,各地还将陆续举办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等主题的晒书活动。
是晒书,也是分享经典
侧放图书,舒展卷轴,挑动书叶,抖晾书籍……8月的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在浙江图书馆“庚子晒书雅集”上,读者们目睹了一场“传说中的晒书活动”。
中国古代先贤为保护经典,防止典籍霉变生虫,在雨季过后,会将书籍放到阴凉通风处晾晒,古人探索晒书、曝书之法,有效地延长了典籍寿命。元明清以来,以农历六月六和七月七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晒书文化传统。
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从2019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全国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收藏单位,举办 “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晒书活动在保护古籍的基础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便于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分享收藏、整理、阅读心得。
今年,各地图书馆都拿出了哪些重要藏品?
孔子博物馆举办了《馆藏汉魏碑刻拓片展》《孔子博物馆藏珍贵古籍特展》两个展览。展出了宋刻本《皇朝仕学规范》、元刻本《周易经传集解》、明刻本《二程先生粹言》等重要藏品。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介绍,孔子博物馆藏有宋以来的古籍6400余部4万余册,古籍雕版4000余块,明以来孔府私家文书档案30余万件,已有1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河南晒书活动的关键词则是“拓片”。清拓唐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北宋米芾《米南宫十七帖》拓片、《斜索戏车画像》汉砖拓片……来自河南11家收藏单位的86件(册)珍贵拓片(拓本)汇聚在少林寺碑廊,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
张志清说,在古代晒书传统的基础上,今天的“晒”多了一层当代含义,就是分享,以古籍保护为基础,让古籍走到大家身边去。
是晒书,更是交流学问
晒书活动藏古蕴今,当熙来攘往的人群在图书馆前驻足观看时,便应和了今年晒书活动的一个主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入藏国图。26日,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代表浙江图书馆向国家图书馆赠送影印精装本文澜阁《四库全书》。
褚树青说,这是一份“回赠”。
文澜阁《四库全书》是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典文献,其传续过程中,遭遇了战争,幸由浙江图书馆、贵州图书馆等先辈西迁守护,才使其得以保存。后以国家图书馆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等为底本补抄,补抄213种,5660卷,2251册。文澜阁《四库全书》通过数代古籍人的努力,终于恢复旧观,成为浙江乃至江南藏书家藏书护书、抄书补书的一种文化象征。
“我们想通过这次赠送,深化国家图书馆与浙江图书馆在《四库全书》传承保护中的深厚友谊,让受到国家图书馆助益的文澜阁《四库全书》,重新回到北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一起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服务读书人,对京杭文化流脉作出贡献。”褚树青说。
晒书这一传统在保护典籍之外,又增加了尊重典籍、阅读典籍和交流学问的意义。浙江多位藏书家“晒”出了自己的私人藏书,有藏书家用经典印谱编撰出版了《篆刻日历》,被认为是民间主动“活化传统”的有益尝试。
“书比人寿,人不负书”。当代人与古籍的关系,既是保护也是陪伴。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吴格在《藏书家与藏书保护》讲座中说,古籍保护需要跨地域、跨系统进行资源互补及合作,还需要公私合力,让人们广泛地参与进来。
七夕已过,晒书活动才刚刚开始。据了解,近期,各地图书馆将以馆藏及地域特点出发,开展一系列晒书活动。在北京观修复技艺、在河北看民间晒宝、在四川颂扬诗圣、在辽宁赏《孔门七十二贤像》、在云南体验VR《滇南本草》、在西藏感受藏文佛典……张志清说,希望每年七夕晒书成为图书馆的节日,成为阅读的节日。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