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近日,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网络直播间,为广大网友做了题为“文学的人民性与精神性”的专题讲座,5000余名文学爱好者在线观看,并与关仁山进行互动。
作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之一,关仁山早期以写实笔法生动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期工厂、乡镇经济困境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近年来,他将目光聚焦于农民的精神诉求,记录新时代农民的命运。在完成长篇小说《金谷银山》后,又创作出长篇小说《大地长歌》,生动反映了农民更新土地观念、勇于开拓新型农业之路的创新精神。
“没有人强迫我创作,是火热的生活感染、激励着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步履不停。”关仁山结合自身多年的创作经验、生活实践与社会思考,从文学的人民性与精神性两个维度出发,翔实地阐明了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精神、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时代、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民性”表征及其特点。关仁山认为,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意识,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统道德的审美理想、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及其传播方式与经典化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历程等多个层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人民性书写的审美追求及其意象。”关仁山分析,《平凡的世界》关注了大变革时期中国的“三农”问题,书写了“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展现了当代中国变革的时代情绪及民众的精神心理动向。路遥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表征充分体现在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以及以伦理关系作为衡量道德之根本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
“文学的力度最终体现在精神气度上。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者一方面要敏锐地捕捉变革时代现实生活的闪光点,努力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去;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对民族精神的探索能力,只有从对民族历史的现实剖析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索,把雄阔的历史与繁复的现实生动呈现出来,作品的历史真实才能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关仁山强调,文学要出现超拔、高越的精神性作品,就需要作家提高文化修养,走出大众认识论。“提高文学的精神性,需要作家独立的自我思考,书写真切的生命经验和感知,表达我们对人民的关切、对生命的关切、对美的关切,把个体的困惑和快乐与群体、民族乃至人类的困惑和快乐融为一体,浇铸成为具体生动的故事和形象。”
(编辑:夏木)